《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2022年09月11日17:15:03 心理 1519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譯者】:張定綺

【類別】:心理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12

【豆瓣評分】:8.2分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論提出者。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譽之為「世界頂級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者」。


契克森米哈賴一直致力於幸福和創造力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提出並發展了「心流」的理論。他曾擔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其著作包括《心流》《發現心流》《創造力》等世界級暢銷書,對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30餘種文字,影響了全球千萬研究者和讀者。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遊戲、閱讀、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


心理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書系統闡述了心流理論,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從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工作、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闡述如何進入心流狀態。對心理學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心流》是理解積極心理學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理論素材;對大眾讀者來說,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動指南。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4]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13]一方面,獨處是建立自己的內心系統的必要經歷。另一方面,有了自己內心的系統,更能夠適應因偶然原因陷入的孤獨的處境中。


[13]適當的獨處有利於形成「自我」。


[29]驚艷不一定只發生在一見鍾情,也可能是在暮然回首。


[50]人生要的不是最後終點的結果,而是每時每刻點點滴滴成長的過程。


[64]幸福並非瞬間發生;它與運氣或概率無關,用錢買不到,也不能仗恃權勢巧取豪奪;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66]最愉悅的時刻通常在一個人為了某項艱巨的任務而辛苦付出,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最優體驗乃是由我們自己所締造的。


[66]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時根本就是一種痛苦,但日積月累的最優體驗會匯聚成一種掌控感——說得更貼切些,是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內涵的參與感——這就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最接近所謂「幸福」的狀態。


[81]艾默生曾說:「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


[138]從事任何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活動,時間感都會變得緊湊,不僅時間集中於一點,更值得注意的是,能進入知覺的資訊也受到嚴格管制,平時自由出入腦海的惱人念頭都暫時遭到封鎖。


[ 141]只有在個人力量能左右結果時,才能確知自己握有控制權。


[149]「自成目標」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來的報酬,做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


[182]即使所有希望都破滅了,我們還是得尋找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圍繞著它重新整頓自我。


[235]為寫作而寫作,不能說是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給心靈一種表達途徑,讓一個人用方便記憶的方式,記錄事件與感受,以便在日後重溫。


[275]從技巧的應用中產生的心流體驗,會帶來成長;純屬被動的娛樂背後,什麼也沒有。


[276]學會從工作中發掘樂趣,不浪費閑暇的人,會覺得人生越發有價值。布萊特比爾寫道:「未來不僅屬於受過教育的人,更屬於那些懂得善用閑暇的人。」


[279]一個人若不能忍受孤獨,甚至從中發現樂趣,就很難完成需要全神貫注的任務。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在沒有外援時,仍能控制自己的意識。


[290]如果一個人能隨心所欲地進入心流,不受外在條件限制,就已掌握了改變生活品質的鑰匙。


[351]一個人制定的目標完成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為實現目標而努力,不讓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費掉。


[359]目標與努力之間有對應關係。開始時靠目標證明努力的必要,到後來卻變成靠努力證明目標的重要性。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會很投入,集中注意力,忘記自我和時間的存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視其他事物的存在,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並由此感到快樂,那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這樣的狀態就是「心流」。


如今人類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但改善體驗的內涵卻沒有長進。


心流,是快樂的源泉。心流能幫助我們從內心深處提升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質。


如果你覺得生活、工作枯燥乏味,沒有樂趣可言,可以從這本書里學習從生活中創造樂趣,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控制意識,創造心靈的秩序。遵循「明確目標」、「即時反饋」、「匹配難度」三個原則加以訓練,讓自己產生更多的心流體驗,從而提升生活體驗的品質。


就像讀書提升自己是我的目標。當我堅持閱讀,寫讀書筆記,我發現自己的寫作水平,思維認知等都在不斷提升,這些都給了我即時反饋。慢慢地我開始嘗試更高難度的挑戰,讀更多類型的書籍讓心靈注入更多的營養。我沉浸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讀書帶來的心流。


▶️這本書中有三個核心詞:

①幸福

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②最優體驗(心流)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也就是心流。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③精神熵

熵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反過來,一個系統內部越有規律,結構越清晰,熵值就越低。負熵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


精神熵指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


最優體驗「心流」是作者和他的小組訪問了職業、學歷各異的男女老少,超過10萬份分析記錄的大規模調查結果。


▶️心流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特徵?

注意力,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嚴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換來的。


有一個他願意為之付出的目標,那目標是什麼不要緊,只要那目標將他的注意力集中於此。


有即時的回饋。


因全神貫注於此,日常惱人的瑣事被忘卻和屏蔽。


達到了忘我的狀態。


專註是心流的關鍵。當你專註於一件事情,達到忘我的程度,就會產生心流。


快樂與否取決於內心是否和諧;而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握意識著手。


意識的功能是搜集組織內外的一切資訊,加以評估後,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他可謂各種知覺、感覺、觀念轉換的中樞,並且就各種資訊排定先後次序。少了意識,我們還是可以「知道」周遭的事,但只能做直覺的反應。憑藉意識,我們才能衡量事件的輕重緩急,並據此作出適當反應;甚至我們還能創造出從未有過的資訊,如做白日夢、說謊、譜寫美麗的辭章或導出科學理論。


控制意識最明顯的指標就是能隨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這一點,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


心流會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


▶️心流的構成要素

改善生活品質的主要策略有兩種

一是使外在條件符合我們的目標;

二是改變我們體驗外在條件的方式,使它與我們的目標相契合。


改變財富,地位,權力等外在條件並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品質。改善生活,唯有從改善體驗的品質著手。


樂趣產生的八項元素

這種體驗出現在我們面臨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時。


我們必須能夠全神貫注於這件事情。


這項任務有明確的目標。


即時的反饋。


我們能深入而毫不牽強地投入到行動之中,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


充滿樂趣的體驗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進入「忘我」狀態,但心流體驗告一段落後,自我感覺又會變得強烈。


時間感會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麼漫長。


為何有樂趣的活動能帶來那麼大的滿足感。這方面的知識將使我們能夠控制意識,把日常生活中最乏味的時刻轉變成有助於自我成長的契機。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心流?

我們做自己喜歡,有挑戰,擅長的事時,容易體驗到心流。作者在書里多次提到作曲、攀岩、舞蹈、航海、下棋等活動體驗到心流的效果很好,這些活動的設計本就是以實現心流為目標。


有助於產生最優體驗的家庭環境具有五個特點

①清晰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在與家人互動中,目標清晰,孩子完成目標時給予回饋。


②重視孩子能感受到父母重視和對他們的所做所感有濃厚的興趣,而非一味巴望他們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③選擇讓孩子有自主選擇權,但要讓他們知道和準備好承擔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④投入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放開自衛的護盾和自我意識,全心全意去做他感興趣的事。


⑤挑戰父母要為孩子安排複雜漸進的行動機會。心流體驗會使自我變得比過去更複雜。


這五個條件構成所謂「自成目標的家庭環境」,因為它們提供了享受人生樂趣的思想訓練。這五大特色很明顯與生活體驗相通,在能提供明確目標、回饋、控制感、全神貫注,並著重事物本身動機及挑戰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生活。


▶️獲得心流的方式

書里說當我們覺得不快樂、沮喪、厭倦時,有一條很方便的出路:盡量利用自己的身體就行了。


改善生活品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著去控制身體和感覺。


►從運動、舞蹈、瑜伽、愛情、觀察自然、聽音樂、品味美食中獲得感官之樂。


►從欣賞藝術作品、做白日夢、記憶資訊、遊戲(猜謎遊戲,思維遊戲,文字遊戲等)、思考、吟詩、談話、寫作、業餘愛好、學習中獲得思維之樂


►從工作中發覺樂趣,像玩遊戲一樣去工作,提升工作體驗的品質獲得工作之樂


通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需要兩項輔助策略

一方面要重新設計工作,使它儘可能接近心流活動。


另一方面,還得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加強技巧,選擇可行的目標。這兩項策略若單獨使用,都不可能使工作樂趣增加太多,但兩者雙管齊下, 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最優體驗。


►馴服孤獨,學習運用獨處的時間。從親情、愛情、婚姻、友情中獲得人際之樂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樂?

►把無助的狀況轉變為新的心流活動,並加以控制。

這樣的轉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不自覺的自我肯定。要達到自信,一個人首先要對自我、自己的處境、自己在環境中的地位,都有相當的信心。


注意力集中於外界。精神熵是因為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無秩序而產生,這時若把注意力轉而投注在周遭的事物上,壓力造成的破壞就會減輕。


找尋新出路。

應付造成精神熵的狀況有兩種基本的方法

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撓我們實現目標的障礙上,消除它,並重建意識的和諧,這種方法比較直接。


把注意力集中於整個狀況,包括自己在內,探討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目標,尋求不同的解決之道。


►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自得其樂的自我會把可能發展成精神熵的體驗轉變成心流。


▶️怎樣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

►確立目標(要體驗心流,先得有一個清楚的奮鬥目標)

►全神貫注(選定行動體系以後,具備自得其樂性格的人就會一頭扎進他所做的事情裡面。)

►避免過於自我

►從當前體驗中尋求樂趣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幸福源自內心的秩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處於焦慮,抑鬱,沮喪這樣的精神熵狀態,要學會用心流法使無序的心熵重新回歸有序的狀態,把可能發展成精神熵的體驗轉變成心流,才能獲得內心的秩序和安寧,為自己塑造有意義的快樂人生。


這是一本比較難啃的書,篇幅也比較長,有些內容讀起來比較費解,但讀完後還是有不少收穫,需要靜下來慢讀。


全文有六篇序文共60頁,建議先看完正文再看序文,對書的內容會有更多的理解。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快樂的源泉,讓幸福感翻倍 - 天天要聞

作者介紹:【方糖】

一個專註個人成長、自媒體乾貨和讀書分享的90後

一邊帶兩小棉襖,一邊努力提升自己

慢慢變好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方糖悅讀」,感謝關注[送心]


延伸閱讀: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改變你一生的財富秘密

《慢慢變富》:普通人的致富聖經,培養慢慢變富的能力

《財務自由之路》:7年內實現財務自由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