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王夢琳
小紫今年15歲,以頭疼、身體疲乏無力、睡眠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不願上學被家人帶來醫院。
剛進到診室,小紫的爸爸就表示自己經常出差,孩子是媽媽在管,不清楚孩子的情況。
小紫的媽媽聽到丈夫這麼說,還沒開口說話就哭了起來,說自己太不容易了,一顆心都在孩子身上,孩子還不領情,處處和自己對著干,現在學校也不願去了,這日子沒法活了。
而孩子,則平淡地在一旁待著,沉默不語。
等小紫的媽媽發泄完情緒後,醫生就把爸爸媽媽都請出了診室,單獨和孩子聊了聊。
看到媽媽出去,小紫才和醫生「吐露心扉」。
原來,小紫原來成績還是很不錯的,在班裡都是前幾名,但是媽媽要求太高,只能進步,不能有一點的下降。
尤其到了初中以後,爸爸工作忙,媽媽為了小紫的學業,把工作崗位逐漸調整,推掉了一切出差,外出學習的機會,就為了能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學習。
小紫稱,剛開始試圖和媽媽溝通過,希望她能給自己一些空間,但是媽媽說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並且時常在自己面前哭訴,說犧牲了太多,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全家人的期望。
案例分析: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孔德榮表示,小紫的媽媽40多歲,正處於更年期,本身情緒就容易失控,母親給予孩子的壓力讓孩子感到「喘不上氣」,所以孩子逐漸在媽媽面前就不說話了,只知道學習,哪怕自己堅持不下去了,也要裝出學習的樣子。
時間一長,孩子身體出現了頭疼,心慌,胸悶不適的癥狀,到醫院檢查後沒有問題,經詳細的精神科檢查和相關測評,發現孩子有一些焦慮抑鬱情緒,但更主要的是和父母的溝通產生了問題。
後來,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小紫的爸爸也慢慢參與進來,媽媽逐漸「放手」,試著發展自己的朋友圈,和同事建立新的聯繫,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學著和孩子平等溝通,學著和孩子做朋友。
當媽媽適當放鬆和孩子之間過密的聯繫後,媽媽的狀態也好了很多。同時,孩子的壓力小了很多,有問題時也能在父母處得到支持,一家人的情緒問題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