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死了,突然好煩好煩好煩…… 你可能「心理中暑」了

2022年07月13日19:17:40 心理 1447
熱死了,突然好煩好煩好煩…… 你可能「心理中暑」了 - 天天要聞

氣溫>35℃

日照>12小時

濕度>80%

西安近期持續高溫,40℃左右的氣溫不僅讓人感到不適,更極易引發頭暈、噁心等中暑癥狀。而相比身體上的中暑,那種「軟弱無力」「打不起精神」「悶」等種種情緒纏繞著人們,這種心理中暑則更讓人抓狂。

10%的人會心理中暑

情緒、心境和行為出現異常

『心理中暑』對有些人而言,可能是個新名詞。醫學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心境、行為與季節變化有關,在炎熱的夏季,大約有10%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的異常,這就是『心理中暑』,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陳雲春教授介紹,在持續高溫下,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對人的情緒也會造成影響,比如表現出煩躁易怒,控制不了情緒,持續一段時間後不良情緒會加重等等。

尤其是在一個長期高溫情況下,睡眠也會被改變,如溫度太高了熱得睡不著,開空調睡覺時間長了人又受不了,往往睡不了一個「囫圇覺」,因而早上起來後感覺懵懵的,總覺得沒睡「飽」,精力便很難恢復到最佳狀態。

陳雲春表示,高溫天氣也會導致人們食慾普遍下降,加上睡眠質量差和出汗,會影響體內電解質代謝,從而影響大腦神經活動,讓人的情緒和行為均出現異常,如出現情緒過激行為或者類似應激的狀態等。另外,天氣越來越熱,不動都會出一身汗,更何況運動了,因此很多人不太願意出去鍛煉,平日有散步或是慢跑習慣的人也都宅在家,長期悶在室內,就會容易患上「心理中暑」。比如上班族長期待在空調房裡,空氣不流通,便更容易出現情緒不好,心情低落等現象。

研究表明,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氣象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就明顯增強,「心理中暑」和生理中暑的比例都會急劇上升。因此,當一個人突然出現煩躁不安、好發脾氣、心情低落等現象的時候,就要警惕「心理中暑」了!

盛夏時節要對情緒進行調適

打造一個「心理空調機」

「心理中暑」主要表現為情緒的不穩定和軀體化反應,並進而導致情緒和行為的異常及身體的不適,輕者可以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重者由於經常發火、情緒不穩定使原來的生理疾病加重(如心腦血管疾病),從而引發一些意外的危機事件,如誘發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等疾病,故在盛夏時節,應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必要調適,以防止「心理中暑」發生。

「高溫下應盡量減少作業時間,尤其長時間作業本身,就會讓身體狀態更差。」陳雲春建議,除了避免在高溫下勞作,避免心理中暑還應該適當安排休息,再通過一些有益的活動,如游泳、納涼,調整生活節奏,適當放鬆。還有就是要對身體適當調溫,如通過物理降溫,或吃冷飲、水果,多補充水、補充鹽分等。當然,要預防「心理中暑」,個人的心理調整必不可少,像通過冥想、舒緩的運動,進行自我放鬆訓練,找一個涼爽空間,做一些能帶來自己愉悅的活動,也都可以舒緩心志,緩解高溫帶來的急躁心理。總之,既然不能改變天氣,就要學會改變心境,調節心態,給自己打造一個「心理空調機」,當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時,吹吹「風」,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智處事,從而平穩、輕鬆地度過炎熱的夏季。 華商報記者 吳潔

「中暑急救法」?不可信!

三個飲食錦囊請收下

天氣酷熱,有些人感到身體不適,甚至出現中暑癥狀。有專家指出,掐人中、自行用藥等常見「中暑急救法」存在誤區。同時,在飲食方面建議多喝水、合理飲食、忌亂飲食。

1.掐人中與掐大腿無異 涼白開也不能「一口悶」

中暑了可以掐人中?專家提醒,掐人中「真沒啥用」。中暑的根本原因是人體產熱和散熱平衡嚴重失調,因此首先要做的是降溫、脫離熱源;掐人中,僅僅能起到刺激疼痛作用,與掐大腿無異,不能用來急救。尤其對於昏迷的病人,掐人中有時甚至可能因為疼痛刺激引起誤吸窒息,反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潛在風險。

另外,夏季中暑後,對於大量出汗的,合理補水是有效的,但不建議大量喝涼白開,因為大量出汗會伴有電解質的流失,如果此時只是大量喝涼白開,會導致人體出現稀釋性低鈉血症,嚴重時可能引起腦水腫昏迷。專家提醒,中暑時切忌大量涼水一口悶,要少量、多次,分口喝,適當加鹽會有更好的效果。

2.切勿自行用藥 中暑後首選物理降溫

有人覺得中暑就是熱的,吃吃退燒藥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專家表示,此「熱」非彼「熱」,中暑發熱的機理與細菌病毒引起的體溫升高的機理不同,中暑導致的發燒,是因為人體的散熱中樞受阻造成的熱量在體內積聚,不能通過出汗來散發熱量,而退燒藥主要通過身體發汗來達到降溫目的,中暑後服用退燒藥會適得其反。因此,中暑後首選物理降溫。

3.多喝水 清淡飲食 忌亂飲亂食

專家建議,飲食上應該遵循三個要點:多喝水、清淡飲食、忌亂飲亂食。

第一,要多喝水。在高溫天氣里,一般情況下,每日飲水量1500毫升-1700毫升,出汗較多時,每日飲水量可增加至2000毫升-3000毫升。而對於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員,由於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過飲用含有鈉或鹽的水,含鹽量以0.15%-0.2%為宜。

第二,清淡飲食。高溫天氣下,飲食應盡量清淡,但可以適當偏咸,以補充鹽分,但高血壓患者除外。主食方面,除平時常吃的穀類食物外,可適當飲用菜粥、小米粥、黑米粥、玉米羹等。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就餐期間可以適當飲用菜湯、瓜湯等。

第三,勿亂飲亂食。在高溫天氣下,含酒精或高糖飲料會導致身體失去更多體液,不宜飲用;也要盡量避免飲用冰凍飲料,以免造成胃部痙攣;對於某些需要限制液體攝入量的病人,飲水量應遵醫囑,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 宗和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