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周芳 崔貫利
小明語錄
任何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都有著解決問題的自身智慧。
所以不要輕易割裂和自己國家、民族、文化、家族的關係,而是要解決矛盾和衝突,傳承民族文化。
承接上文:為什麼侵華日軍的訓練武器都先進,最終卻慘敗?做錯了一件事
01 樂極會生悲?
一個真實的被婚姻家庭問題困擾的來訪者。
第一段婚姻:五年前離婚,之前她每天都一成不變地照顧家庭、照顧小孩、照顧老公。
突然有一天,老公在外面有了其他人,逼著她離婚,而且還把家裡的財產都變成了負債,讓她不能分得任何東西。
這給她一個重重的打擊,在那一刻才認識到:原來生活是這麼殘酷。
第二段婚姻:新老公對她不錯,給她買好車,還對她說不要出去上班了,就在家裡照顧孩子就行了。
她一直感慨原來人生給了她一個失敗,但是獎勵給她一個更好的。
所以她說得最多的就是,生活總會給你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三年後,丈夫的生意突然垮了,她想盡其所能繼續自己平靜的小生活,但沒想到的是。
丈夫生意垮了之後拚命想翻身,到處借錢,借了好多高利貸,一不小心被別人騙到傳銷組織裡面,結果人財兩空,還欠了很多外債。
丈夫非常頹廢,經常酗酒,還到外面去找小姐,賭博,又染上了毒癮。
第三段婚姻:和前兩次大同小異,又是很失敗很受傷的結局。
她在諮詢時總說:為什麼我總是遇不到安靜穩定的生活呢?樂極真的會生悲?
其實她不明白,無常才是正常。
她的生活明顯具有精神分析里所說的強迫性重複。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真是樂極生悲?貪圖享樂求安穩錯了嗎?
02 「貪圖安逸」誰為鼻祖?
中國人的國民性格是什麼?
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有一個觀點很明確:中國有根植於幾千年的文明,這就是農耕文明。
因為糧食的生產能力強,所以有很長時間慢慢發展其他文化。因為農耕文明有能力生養很多人口,所以我國一直是人口大國。
農耕文化帶來的好處就是生活安定,同時也有弱點:喜歡貪圖安逸。
任何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同樣有其文化和文明的負擔,這種文化和文明的負擔同樣有 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慣性。
《我的團長我的團》里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男主角說:跟日本人仗打到這個份上,一退再退,所有的軍人都該自殺。
主角為了醫治貪圖享受、安逸的缺點,故意把一個小隊的日本兵放進了騰衝城,說如果沒有一小隊日本小兵在騰衝城裡,我們就會在騰衝城中享受安逸的生活,在裡面享受歌舞昇平,每個人會忘記危險就在門外。
他說中國人甚至為了貪圖安逸而寧願去死,這才是最可怕的。
貪圖安逸這個特性印度如此,其實中國也如此。具體到每個人,很容易被生活的慣性所催眠,貪圖安逸、貪圖享受。
有人可能會說:追求平靜生活沒有什麼錯啊,這聽起來似乎是沒有錯。
正如佛家所說的,生活的本質是無常而不是有序,當追求穩定不變的時候,生活會給你一個巨大的無常,把你打醒。
因為生活的本質就是無常和變化,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為生活的無常、生活的變化而做出預先的準備。
因此追求穩定、拒絕接受新生事物和改變的人,一定會被生活的無常所敲醒:貪圖安逸也是國民性的其中一部分,要警惕,要打破。
03 「文化的慣性」是繼承?割裂?
中國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期,1935年2月2日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曾作為國民革命軍200師的軍歌,雄壯激烈,催人奮進。
呼籲每個人都站起來,發出最後的吶喊,我們通過革命鬥爭得到了民族的自由,民族的獨立。
印度通過靜坐、絕食、非暴力性宣示民族的信念。
兩種方法不盡相同,都獲得了民族的解放,獲得國家的獨立與主權。
任何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都有著解決問題的自身智慧。所以千萬不要再輕易地割裂自己和自己文化的關係,自己和自己家族的關係,我們要解決的是矛盾和衝突,而不是割裂自己本該傳承的文化。
所以不要輕易割裂和自己文化、家族的關係,而是要解決矛盾和衝突,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小說《白鹿原》用故事講透了這一點。
白鹿原位於西安市東南部,西到西安和長安,南依秦嶺終南山,北臨灞河,居高臨下,是古城長安的東南屏障。因傳說周平王遷都洛陽途中,曾見草原上有白鹿游弋而得名。
白鹿原西側下的半坡遺址是距今5600年-6700年之間一處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聚落遺址,現在有很多農家樂,很多生態園。
白鹿原上的名鎮--狄寨鎮,為北宋名將狄青曾在此安營紮寨,故稱狄寨。狄寨鎮周圍各村多以當年狄青部將姓氏為名,沿用至今。
歷史上盛產小麥,兼種玉米、豆類,素有"藍田糧倉"之稱,種植過鴉片,現在滿地的櫻桃。
一代代中國人生活在白鹿原,歷史上白鹿原風雲變幻,古老的土地在陣痛中顫慄,但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必定在洗禮中傳承。
小明語錄:
為什麼 總是遇不到安靜穩定的生活呢?樂極真的會生悲?其實無常才是正常。
生活的本質是無常而不是有序,當追求穩定不變的時候,生活會給你一個巨大的無常,中華民族的根脈必定在洗禮中傳承。
原創公眾號:心夥伴(ID: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