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樹洞精不想和大家科普心理學原理,而是想和大家聊聊樹洞精學習心理學的一些感觸。
樹洞精認識了許多網友中,有不少人都對心理學有一定的誤解。以為了解了心理學的幾個知識點,就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麻煩,就能幫助他人改變。更有甚者認為,了解心理學,就能掌握讀心術、他心通這樣的神通。
然而理想雖很豐滿,現實卻非常骨感。
熟練運用心理學知識,確實能讓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找到更多的切入角度,但並不會直接發生什麼神跡。
熟練的應用心理學的溝通技巧,確實能讓我們的人際交往更加順暢,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如果想要憑藉這種溝通技巧,簡簡單單的就想改變他人的認知,進而達到我們的期望,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想要矯正他人對某一件事的認知和態度,即使我們正確掌握了引導方法,也需要一個系統而漫長的過程。
至於想要學習讀心術的朋友,樹洞精建議還是洗洗睡吧,夢裡啥都有。大家或許會問,既然心理學這也做不到,那也沒辦法,我們還有必要了解心理學嗎?
如果問樹洞精的話,答案是肯定的。自接觸心理學以來,樹洞精最大的感觸就是通過學習心理學,讓自己重新審視自身的各種優缺點,漸漸找準定位。讓原本略有浮躁的內心越來越平靜。
據不完全統計表明,心理學家的平均壽命通常高於平常人。雖說,心理學不能讓我們一年365天保持好心情。但能大幅度提升我們自身的調節能力。
遇到好事,不過喜。遇到壞事,不過悲。即使遇事陷入焦慮和抑鬱,也能憑藉自己的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走出來。不管是傳統的中醫還是現代醫學,都表明了情緒,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樹洞精覺得,如果將心理學運用到生活當中,其實也是一種養生方法。
前段時間,樹洞精和一位朋友有了點誤會,當矛盾產生的第一時間,樹洞精思考的並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想著如何讓兩個人的情緒不進一步惡化。
很多時候,誰對誰錯固然重要。但如果無法抑制負面情緒及其影響,即使最終證明我們是對的,但其造成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而這種面對問題的察覺能力與控制能力,正是心理學帶來的回饋之一。
在生活中,每個人既是社會動物,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通中,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思想或習慣上的差異,哪怕至親之人也是如此。所以很多人總想著如何去改變對方。
其實關於這一點,樹洞精的體會是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他人容易。任何一段關係中,如果經常出現不愉快的溝通,必然是這段關係的相處模式出現了問題。只有打破這種固有的模式,才有可能迎來良性的轉機。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改變自己,並不是迎合和容忍。正確的改變方式是,尋找雙方的矛盾點,試著從更多元化的角度去觀察。跳出固有的條條框框,去尋找解決之道。
心理學歷史上的那些巨人們,早已為我們鋪設好了許多前行的道路。並設立好了一座又一座的燈塔,照亮前行的方向。學習心理學,就是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樹洞精最大的希望就是大家能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擺正心態,以助己助人為目的,將學習到的知識活學活用,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