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無塵讀好書(二九0)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懵懂開始

2022年06月28日20:39:09 心理 1465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諮詢師苗保平(網稱心若無塵)。從今天開始,我們將一起閱讀魯芳所著《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一書,今天是該書的「前言」章節內容。

跟著無塵讀好書(二九0)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懵懂開始 - 天天要聞

前言

馬克.吐溫曾經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註於某項事業,必將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呂氏春秋.先已》也寫道:「要想戰勝別人,必須首先戰勝自已;要想品評別人,必須首先學會品評自己;要想認識別人,必須首先認清自己。」一切成功的基礎都源於自我的準確定位,人無完人,你不可能擅長毎一個領域,即便是偉大的愛因斯坦也是文學領域的弱將。我們不需要去羨慕別人,別人可以擁有的,你一樣可以擁有,但關鍵在於是否最適合自己,只有適合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擁有。

自我認識,是每一個成功人士都必須研習的功課,然後才能進行完善的自我管理。一個具備較強自我管理意識的人,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許多彎路。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覺得距離成功似乎僅有一步之遙,等到邁出那一步才發現,其實前面的路還遠著呢。或許是你與成功失之交臂,又或許是你在哪一個路口轉錯了方向,然後不得不靜靜看著別人取得成功

功。

生活中你扮演的每一個角色﹣友人、職場同事、上司、下屬,你從事的每一個領域都離不開規則,尤其是潛規則。你可以選擇做自己,但是你必須知道,世界是複雜多變的,社會有它特定的規則,每一件事發生的背後必定有某個規律在起作用。譬如,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成功與失敗都不會是偶然的,也就是說,一個原因終將導致某種結果,而某個結果的出現必然具有特定的原因。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因果效應」,這個深奧而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定律,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不同的延伸和應用。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

因果效應只是眾多心理學效應之一,本書將從自我認識、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職場生活以及心靈清潔幾個方面,分別論述存在於這些領域內的各種心理效應以及隱藏在這些效應下的潛規則,讓你在一個又一個困惑面前得到想要的答案,幫你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告訴你該怎樣去做。當你讀完這本書時會發現,這些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並將成為你受用一生,甚至改變一生的能量。正是它們左右著我們的行為和生活,在無形中構築起這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這個世界有歡聲笑語,也有悲傷嘆息;有應付自如的時候,也有坎坷艱辛的歲月;有天堂的安逸,也有地獄的陰冷……可是不管怎樣,我們依然活著。讀懂了本書介紹的心理學效應,或許你也就開始讀懂了人生。

需要注意的是,本書中介紹的心理學效應,雖然分屬不同的類別,但並不代表在其他領域完全不可以應用,毎一種觀點都可以有不同層面的理解。只要你讀懂了,那它們就是你的了。我們期待它們成為改變我們一生的寶典。

跟著無塵讀好書(二九0)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懵懂開始 - 天天要聞

解讀:

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效應?因為人類不是一個簡單的人類,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人。除了我們的身體被我們自己感知,那麼,我們的心理呢?心理認知、心理現象與人際交往有什麼關係?他人的心理、群體的心理我們需不需要了解和體悟?那麼,心理學效應可以解開一些秘密,給你答案!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一書,為我們描述了幾百多個心理學效應的由來和作用,我們選取了其中的160多個效應進行學習,以期讓我們在心理學的汪洋大海不至於迷失!


2022年6月28日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