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恐懼症有三個高發的年齡:
4到7歲,也就是上小學、上幼兒園的時候,主要是跟分離性焦慮有關。11、12歲的時候,主要是上中學,可能跟換了學校,換了環境,學業壓力增大,功課增加,新的人際交往困難等等焦慮有關。14歲左右,青春期的時候,可能跟第二性徵的發育,他對於自身的體相焦慮有關。
開頭提到的孩子,他在媽媽的陪伴下接受家庭治療。坐在治療室里的他顯得比較拘謹,身材很胖,外形看上去跟17歲的年齡很不一致。青春期男孩的特徵他都沒有。我的治療室里有不同類型的沙發,他們母子倆人卻選擇雙人沙發,緊緊坐在一起,倆人都挺胖的。談到兒童學校恐懼症的發病因素,跟遺傳有關,還有跟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也有關係。但總歸,這跟孩子要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面對世界有關係。
精神分析、行為理論、發展理論都對學校恐懼症給出了解釋。
主要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
家庭治療認為:個人的癥狀行為不僅僅屬於個人,而是屬於他所處在的整個家庭系統,尤其是當這個家庭系統出現功能障礙的時候,個人的行為問題,或者是癥狀就會出現了。
就孩子不上學這個癥狀而言,可能一方面孩子的不上學,代表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統出現了問題。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他不上學的癥狀,也維持了他家庭系統的某種平衡,也就是說孩子的不上學變成了維持家庭系統平衡的一種策略。
孩子離家在外的時候總感覺到心神不定,渾身上下不自在。即便出門也是跟著媽媽出門。所以一天下來大概95%的時間都跟媽媽在一起。
發病是在5年前,那一年他家庭裡面發生了很多事情。媽媽因為疾病誤診造成了生殖器官的切除,提早病退。由於媽媽的疾病,夫妻關係也受到一些影響,從而夫妻分居,再加上婆媳矛盾,使得夫妻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了。
這個時候孩子就開始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繼而開始斷斷續續地不上學。
他媽媽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顧孩子身上,夫妻互動也越來越少。由於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之間又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關係就更加緊張。一年多前爸爸又出現了夜不歸宿的情況,所以父母的婚姻就走到了破裂的邊緣。
這時候孩子的癥狀就變得越來越嚴重,升級為精神疾患他需要跟媽媽在一張床上才可以入睡,吃飯、吃藥、洗澡都需要媽媽的幫助。可想而知一個17歲的青春期少年變成了一個孩童。
這樣一個癥狀的演變也使得他媽媽沒有辦法顧及到其他,也使得爸爸不得不每天回家來張羅給孩子看病。孩子生來就如同海綿,吸收父母的訊息。即便父母心理最不被人察覺的憂慮也會成為孩子的不安,這是相互牽引的自動反應。也許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家人都沒辦法察覺,然而青春期的孩子離不開家總是有原因的。在父母婚姻關係的天平上,他的內心偏向母親。
治療過程當中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站在媽媽的立場上,所以他是愛著媽媽的愛,恨著媽媽的恨。所以視他為媽媽的武士,他為母親而戰。
潛意識裡害怕離開媽媽,害怕爸爸和媽媽的直面衝突,進而他留在家裡保護母親,所以他沒辦法去學校,離不開家。還有一部分是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親潛意識裡也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在家中。
一個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他把父親完全排除在他的內心之外,他的精神世界裡也就少了一個親近、好感、信任、模仿和認同的父親形象,進而他的內心就會變得更加地空虛、緊張和焦慮,所以更加地不敢跟外人接觸,更加不敢面對外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