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近日報道,在特朗普總統四年執政時期,美國採取了無數項遏制中國的措施,但似乎都效果不大,而且美國也疏遠了與盟友夥伴國的關係,而美國的內亂景象更無助於樹立權威,反而有助於中國堅定信心。
美國戰略學者蓋伊·查普近期撰文,對即將接任的拜登進行提醒,其實遏制中國並不難,因為美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強於中國,且美國擁有全球盟友網路這一優勢。因此,如果對中國進行武力大棒威脅,並且切斷對中國科技產業必須的晶元供應,至少可以令拜登在執政初期獲得對中國的談判優勢。
但查普也指出,迄今為止中國有限地接受對印太地區的"美國中心秩序",並成功發揮了作用,未來中國仍將發揮重要作用。要維持該體系的平衡和合法性,就需要美國的盟友和夥伴結成強有力的聯盟,以及中國一定程度的默許和接受。顯而易見,作為一個北美國家,美國軍隊的力量投送難以對中國形成足夠的威懾,而晶元等高科技產品的出產國更不止美國一個。因此,美國要維持當前的"印太-秩序",將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個廣泛聯盟。
可能加入的聯盟成員在現有體系遭到不可轉的破壞之前,看不到打造這種聯盟的價值,畢竟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距離要近得多,甚至就是中國的鄰國。美國對盟友和夥伴的需要往往只有在現狀被推翻後才顯而易見。與中國在印-太地區的鄰國相比,遠在歐洲的領導人對"中國崛起"態勢的擔憂自然會少些。因此,美國必須完成的一項主要挑戰是在歐洲和印-太地區組建的"中國包圍圈"之間架起橋樑。日本和印度等印-太國家對此也很熱心,例如日本加深與英國的軍事合作,印度加深與法國的軍事合作,但歸根結底需要美國牽線搭橋。
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讓美國的"戰略任務"變得更加困難。鑒於這些現實存在的限制,美國在建立夥伴關係的過程中需要具有靈活性和創新性。其他聯盟可能會通過擴大目前由澳印日美組成的所謂"四國機制",將重點放在軍事威懾上,通過與日本和印度合作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投資上。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