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途中,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經過多年戰鬥之後終於取得偉大勝利。
此時的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但是仍然有個別省份被蔣介石的殘餘勢力所控制。
已經退守台灣的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妄圖以重慶為據點,固守西南地區,而靠近西南地區又佔據天險的海南島,就成為了他們的一個絕佳的避難所。
而奪取海南島,也就成為了解放軍的重要目標......
當時的海南島隸屬於廣東省的管轄範圍,與大陸之間隔著瓊州海峽,面對解放軍的進軍廣東,時任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岳於10月12日從廣州倉惶逃往海口,開始在海南島部署防禦,企圖在這裡負隅頑抗。
1949年10月17日,就在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解放廣州之後的第三天,毛主席就已經開始謀劃解放海南島的作戰計劃。
不久之後,第四野戰軍於12月17日向毛主席發送一份電報,初步制定了進攻海南島的作戰計劃:
「以四十三軍及四十軍共兩個軍準備攻瓊崖(海南島),其具體參戰兵力及時機,待爾後再定。」
此時的毛主席剛剛抵達蘇聯,正在對蘇聯開展長達兩個月的訪問。
對於第四野戰軍發來的作戰計劃,毛主席並沒有立即回復,他對著海南島的軍事地圖反覆思考,陷入了一陣沉思之中。
原來,就在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正在籌划進攻海南島的時候,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的九千多兵力在金門戰鬥中面對四倍於己的敵人,激戰三個晝夜之後全軍覆沒。
金門戰鬥的慘痛失利,就像一塊沉重的巨石壓在毛主席的心裡,他反覆思考著進攻海南島的每一個細節,絕對不能步金門之戰的後塵。
經過一番思考,身在蘇聯的毛主席給第四野戰軍回複電報,同意以第43軍和第40軍攻打海南島。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在電報當中特別提出,務必要吸取金門戰鬥的慘痛教訓,做好戰鬥之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對於蔣介石來說,解放軍在金門之戰的失利,讓他看到了憑藉海南島頑強抵抗的一線希望。
於是,蔣介石馬上給薛岳發送一份電報,任命他為海南防衛總司令部總司令,負責統一指揮駐守在海南島的軍隊,務必要擋住解放軍的進攻,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海南島。
當時,海南防衛總司令部下轄五個軍的兵力,共計約10萬餘人,還配備了50多艘各類艦艇和45架飛機。
那麼,薛岳應該怎樣排兵布陣呢?
在蔣介石的授意下,薛岳開始憑藉海南島四面環水的天然屏障,以及海軍和空軍的優勢,精心布置一張「海陸空立體防禦」的大網,企圖長期固守海南島。
薛岳
然而,對於解放軍來說,渡海作戰可是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全新戰役。
為了殲滅盤踞在海南島上的敵人,按照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第四野戰軍很快就確定了渡海作戰的部署:
「以第12兵團第40軍和第15兵團第43軍兩個軍,配屬加農炮、高射炮各一個團,以及工兵一部,共十餘萬人組成渡海作戰兵團,集結於雷州半島,由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統一指揮。」
鄧華接受命令之後,開始積極準備解放海南島的戰前工作。
與此同時,薛岳也在研究部署海南島的軍事防禦方案,他下令在海南島沿岸構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將軍隊劃分為環島的四個防衛區,組成所謂的「海陸空立體防禦」。
鄧華
薛岳認為,自己構築的防禦體系一定能夠阻擋解放軍的進攻,並且將其命名為「伯陵防線」。
很快,鄧華指揮的十萬餘人的渡海作戰兵團集結在了雷州半島,與對岸的敵人隔海相望,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可是,面對瓊州海峽這片波濤洶湧的大海,渡海作戰兵團雖然打了無數次陸戰,但是海戰還是首次,大家都紛紛產生出了前所未有的顧慮。
而且,渡海作戰兵團的戰士大多都是來自北方人,他們不識水性,對渡海作戰產生了畏懼心理。
為了克服這種畏懼心理,鄧華花了許多精力和時間,對戰士們進行深入的思想動員。
與此同時,渡海作戰兵團還開始大量徵集船隻和船夫,研究「如何在海上對付敵人的軍艦和飛機」的辦法,並且進行了海上訓練。
在海上訓練的過程當中,鄧華要求每一個戰士都要掌握划船、拉帆的技能,這樣就能確保渡海作戰的船隻猶如「浪里白條」一樣,自如地行駛在海上。
但是,受到海上風浪的影響,戰士們在海上作戰的時候,射擊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鄧華還讓大家有針對性地進行海上射擊訓練。
在白天,由於敵人的飛機都會在海上進行巡邏,戰士們只好晚上訓練,通常一訓練就是一個通宵。
渡海作戰兵團在渡海作戰方面還是首次,沒有任何海上作戰經驗,戰士們在訓練過程中一時無法適應船隻的左右搖晃,許多人都出現了暈船的情況。
由於暈船,戰士們嘔吐不止,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作戰能力。
見此情景,鄧華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模擬海上渡船的場景,在空地上搭了很多鞦韆,利用盪鞦韆的方式讓戰士們逐漸適應海上的環境。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戰士們幾乎都可以熟練地遊行在海中,完美克服了暈船帶來的困擾。
關於當時的訓練情景,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副司令員兼第40軍軍長韓先楚曾經寫下了這樣的短句:「灘頭、海上到處是課堂,打鞦韆、走浪橋、練搖櫓、學掌帆!」
鄧華
渡海作戰兵團的十餘萬將士,正式以韓先楚筆下的這種精神狀態,為解放海南島做著充分的戰前準備。
在當地漁民的幫助之下,戰士們迅速掌握了在海上乘船、游泳和打仗的本領。
然而,此時的渡海作戰兵團還要面臨一件更加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上哪裡尋找渡海作戰所需的大量船隻」。
眾所周知,船隻才是渡海作戰的關鍵,如果沒有足夠的船隻,解放海南島就成為了一句空話,解放軍之前所做的所有訓練和準備也就是白費了。
當時,雷州半島的船隻大部分都被薛岳臨走之前下令銷毀,或者帶往海南島,找不到船隻,這讓鄧華一時間犯了難。
經過一番徵集,渡海作戰兵團僅僅收集到400餘艘大大小小的木船,這些木船都是漁民出海打漁使用的,而且還需要手動划槳。
為了給渡海作戰兵團籌備足夠的船隻和機器,在時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的協助下,第四野戰軍後勤部政治委員陳沂攜帶幾百萬銀圓來到香港,準備購買船隻和機器。
然而,陳沂的行蹤很快就被敵人的特務發現,導致他這次購買船隻和機器的計劃功虧一簣。
無奈之下,陳沂也不想空手而歸,他想方設法購買了一批防暈葯、羅盤針和救生圈等物資,成功帶回了雷州半島。
既然無法從外界購買船隻和機器,那麼渡海作戰兵團需要的船隻應該怎麼解決呢?
對比,第四野戰軍與毛主席多次發送電報,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最終決定:自力更生,大量徵集和改裝木船。
於是,廣東省支援前線司令部燈火通明,七個調查登記與徵集工作組不分晝夜走街串巷,全力徵集村民的船隻,有一部分村民甚至把船隻隱藏了起來。
在調查登記與徵集工作組的耐心開導之下,村民都自願把船隻獻出來了,
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渡海作戰兵團很快就徵集到了一千多艘木船,這也讓戰士們看到了解放海南島的勝利曙光。
然而,鄧華髮現,這些徵集到的船隻大多都是傷痕纍纍,他馬上從第40軍和第43軍當中抽調出來一批具有修船技術的戰士,組建起了一座修船廠,還雇請了當地造船修船手藝精湛的船工,負責在修船廠擔任指導。
經過一個月的晝夜搶修,那些傷痕纍纍的木船已經變得煥然一新。
但是,畢竟木船的運載能力有限,速度全靠手動划槳,而敵人則是有軍艦和飛機,所以必須要有移動速度更快的機器木船,才能有效躲避敵人的追擊。
因此,必須要對這一千多艘木船進行改造,給它們加裝上機械動力。
在當地船工的幫助之下,渡海作戰兵團從拆卸舊船開始學習,給木船一個一個的安裝上機器動力,從手動划槳的緩慢行駛,瞬間變成了每小時航行二十多千米的機器木船。
韓先楚
在木船改造成為機器木船的過程當中,韓先楚也投入了大量精力,花費了大量心血,他經常親自來到修造廠,了解面臨的實際困難,與大家一起並肩勞動。
在韓先楚的帶領之下,第40軍成功改裝了上百艘木船,而且還造出了15艘土炮艇。
第40軍和第43軍以此作為基礎,還組建了護航船隊,為解放軍渡海作戰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經過木船改完之後的土炮艇,用木板和沙袋進行加固,並且安裝上了重機槍和山炮,以及57毫米和37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就是這些土炮艇,在後來穿越瓊州海峽的時候立下了大功。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面,渡海作戰兵團一共徵集、修理和改裝了木船達到2000多艘,動員參戰的船夫4000多人,還培訓了6000多名水手。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數萬的解放軍運往海南島實施登陸作戰。
不僅如此,廣東省支援前線司令部還派出了一大批幹部分別前往各縣,大力開展籌集糧食和籌集善款的工作。
除此之外,第四野戰軍後勤部也派出一百多名幹部,協助廣東軍區進行進攻海南島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
經過將近三個月時間的不解努力,解放軍總共動員了多達96.6萬老百姓參與支援前線的工作,並且修復了長達3264千米的公路、96座橋樑和6個渡口,徵集了3750萬公斤的糧食,籌集了100萬銀圓的款項。
這些戰略物資足以支持渡海作戰兵團至少一年的需求,極大保障了部隊的需求。
直到這個時候,解放軍攻打海南島的戰前籌備工作基本完成,一場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