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坤進行狙擊訓練。歸王彬/攝
蹚過齊腰深的積水轉移受困群眾、肩扛沙袋築起守護家園防線、在高溫惡臭環境中清理淤泥……前不久,貴州省榕江縣遭遇特大洪水,武警貴州總隊某部官兵聞令而動,全力投入搶險救援工作。
「黨員骨幹,出列!」面對一個個急難險重任務,46歲的三級警士長李興坤總是站在「黨員突擊隊」排頭,他身材瘦小、皮膚黝黑,身上的作訓服早已被汗水、泥水浸透了一遍又一遍,但他絲毫不敢停歇,日夜奮戰在一線。看著眼前這位滿身泥濘、埋頭苦幹的老兵,大家鬥志昂揚,00後戰士唐中偉感慨:「李班長就像一面旗幟,激勵著我們前進。」
入伍25年,李興坤紮根基層崗位,勤學苦練專業技能,研製革新多項技術裝備,攻關破解多項複雜條件下的射擊難題,出色完成各類重大任務120餘項,3次獲得國家級表彰、3次受到全軍表彰,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5次。
「李班長,您這身子骨怎麼比我們這些小夥子還硬朗?」炎炎夏日,一場實戰化演練在黔中密林深處展開,李興坤左手持槍、右手撐地,迅速躍出掩體,側身翻滾避開「恐怖分子」攻擊,帶領隊員將其悉數「殲滅」。面對年輕戰友的提問,李興坤笑著擦了擦額頭汗水說:「哪有什麼秘訣,不過是每天堅持多練幾組、多跑幾圈罷了。」
2000年,這名21歲的湘西青年放棄在家鄉從教的機會,毅然參軍入伍,卻在新兵連的各項考核中屢屢「墊底」。成績單上「不及格」3個字格外刺眼,讓李興坤跟自己較上了勁。
「那時候對自己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再來一次』。」李興坤回憶,天還未亮戰友還在酣睡時,他已穿上沉重的防彈背心開始負重跑,營區寂靜的道路上只有他的腳步聲。每當熄燈號吹響,他便做起睡前必須完成的200個俯卧撐、200個仰卧起坐、200個負重深蹲、100個引體向上、100個雙杠臂屈伸。
新兵連班長望著李興坤僅僅兩個月就磨壞的3雙膠鞋以及手腳上厚厚的繭子,評價道:「這小子,看著寡言少語的,倒是有股子狠勁兒。」
憑著這股不服輸的狠勁兒,李興坤在新兵連結業考核中以全優成績入選特勤中隊,並在下隊後不久的一次比武中,一舉奪得攀登、手槍射擊兩項第一,成為同年兵中唯一的「雙料冠軍」,之後又成長為「全能尖兵」。如今,作為一名素質全面過硬的帶兵教員,他累計培養出20餘名教學骨幹,帶出了數百名偵察、狙擊等專業的優秀戰士。
「李興坤班長是我的榜樣,我要追隨他、超越他!」入伍之初,戰士王俊傑接觸狙擊專業時,訓練成績並不理想,時常萌生想要換專業的想法。但聽完李興坤講述自己的經歷後,王俊傑深受觸動。
「你的問題在於心急和注意力不集中。」李興坤翻開為每一名狙擊手手繪的「成長進步曲線圖」,與王俊傑一起尋找問題,並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案。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王俊傑最終奪得了總隊「八一槍王」挑戰賽狙擊步槍精度射擊第一名。
去年,王俊傑被任命為總隊狙擊集訓隊教員,他把從李興坤那裡學來的組訓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讓越來越多的戰友從中受益。他始終忘不了老班長告訴他的話:「當兵就要當尖兵,當教員就要帶好兵。」
多年來,李興坤雖榮譽滿滿,卻始終保持戰士的衝鋒姿態,嚴於律己,率先垂範,在他看來:「稍稍停下腳步,就會被別人拉開差距,面對日新月異的戰場絕不能停滯不前。」
一次,李興坤在參與一場大型體育賽事安保任務中,看到電視台轉播賽事用的多畫面導播屏,便想到可以在偵察力量中使用多畫面集於一屏顯示的裝備。
任務一結束,李興坤便馬不停蹄前往電視台,了解多畫面導播屏工作原理、廠家信息,並前往廠家參觀學習。隨著研究深入,單位組織多名技術骨幹與李興坤一起成立攻關小組。他們攻克重重難關,對裝備進行革新,成功研發出能同時上傳多個畫面的偵察系統,並探索空中偵察、攀登偵察和索降偵察等10餘種訓練創新。在李興坤的帶動下,研究訓練、戰法在中隊蔚然成風。
在城市反恐作戰中,交通工具反劫持尤其重要,而如何克服車窗玻璃對狙擊精度的影響則是重點中的難點。「如何能夠減少狙擊中的誤差?」許多個夜晚,李興坤輾轉反側,覺得狙擊手在面對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很難有把握一槍斃敵完成任務。
他復盤剖析交通工具反劫持案例,並將各類可能出現的情形作為反劫持難點。在支隊支持下,李興坤牽頭組建「攻關小組」,吸納不同崗位官兵,定期組織「頭腦風暴會」,大家圍繞課題難點暢所欲言,集思廣益。針對不同材質玻璃和光線折射對瞄準影響的問題,李興坤帶領隊員對不同距離、不同材質的玻璃進行了上千次試射。最終,他們探索總結出「精度破窗」狙擊方法,使狙擊手在200米距離隔窗射擊目標時,誤差不超過5毫米。
時至今日,李興坤有了一些「職業病」:出門在外總會不自覺地心算周圍的風速;乘公交車總喜歡坐在視野開闊的最後一排……他不斷總結經驗,革新理念,始終奮戰在練兵備戰一線,探索出多種訓練方法,被部隊廣泛運用,有效提升了部隊作戰能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