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三年多來,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在其國內國際因素共同作用下首次相互釋放妥協信號,特別是俄羅斯罕見表示願意對烏克蘭作出讓步,俄烏朝著和平邁出了遲來的第一步,但未來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
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京未親赴伊斯坦布爾參與俄烏直接談判,但俄方通過派出高級別代表團並表態「準備好作出妥協」,向外界釋放了緩和局勢的信號。分析認為,普京雖未現身談判桌,但俄方姿態的軟化已傳遞出一定的「人情」。此次談判被視為雙方在僵持局面下尋求突破的關鍵嘗試,背後既有戰場現實的倒逼,也受到國際壓力的推動。
俄方讓步:從「拒絕對話」到重返談判桌
俄羅斯總統助理、首席談判代表弗拉基米爾·梅德斯基在伊斯坦布爾向媒體表示,俄方「持務實態度,準備好討論並恢復伊斯坦布爾進程,也願意考慮可能的妥協」。儘管暫未透露具體讓步內容,但俄方同意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派出的代表團談判,本身已是一次立場調整。此前,普京多次質疑澤連斯基作為總統的合法性,強調「不會與其談判」。俄方此次態度轉變,被認為受多重因素影響:
1. 戰爭疲勞與戰略僵局
持續兩年多的衝突雖令俄控制烏約20%領土,但俄方也付出沉重代價。戰事長期化使俄羅斯經濟、軍事和社會持續承壓,而當前戰線陷入僵持,任何一方均難迅速打破平衡。烏克蘭近期表態「有意休戰」,進一步促使俄方調整策略。
2. 國際壓力與援助困境
美歐對俄烏雙方的施壓升級,要求儘快啟動和談。對烏克蘭而言,西方援助的可持續性存疑:美國已超過120天未批准對烏新軍援,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承認「援烏已達極限」。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俄制裁的長期效應逐漸顯現,俄方需權衡戰爭成本與外交孤立風險。
普京罕見作出妥協
談判陣容與博弈焦點
俄羅斯代表團由梅德斯基領銜,成員包括副外長米哈伊爾·加盧津、國防部副部長亞歷山大·福明及軍事情報負責人伊戈爾·科斯秋科夫,涵蓋軍事、外交和情報核心部門,凸顯俄方對談判的重視。烏方代表團則由國防部長魯斯捷姆·烏梅羅夫帶隊,澤連斯基雖親自赴土耳其,但仍堅持「只與普京直接對話」,最終選擇派代表與俄方接觸。
此次談判被視為2022年伊斯坦布爾會談的延續。當時,俄烏一度接近達成臨時停火協議,但烏方隨後在拜登政府通過時任英國首相約翰遜當面威脅之下單方面退出進程。此次重啟談判前,澤連斯基曾以「俄方需同意30天停火」作為對話前提,但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支持談判後轉變立場。
前景撲朔迷離
儘管雙方均展現對話意願,但核心分歧仍未化解。俄方要求烏克蘭承認「領土現狀」,而烏方堅持恢復1991年邊界,立場鴻溝難以彌合。此外,美歐對談判進程的潛在干預、烏克蘭內部主戰派的阻力,以及俄羅斯國內政治考量,均為談判增添變數。
值得關注的是,克里姆林宮明確表示普京暫無赴土計劃,這或意味著首腦會談尚需更多鋪墊。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談判更可能聚焦於交換戰俘、局部停火等人道主義議題,為後續高級別對話積累互信。然而,在衝突各方「底線思維」主導下,和平曙光仍顯渺茫,但重回談判桌本身已是僵局「破冰」的關鍵一步。
俄羅斯持續承受戰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