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軍用航空事業的發展歷程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圍繞著中國戰機和蘇系戰機之間的淵源打口水仗,這在國內的軍事愛好者圈子裡一度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只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在蘇系戰機在中國空軍中日漸邊緣化的今天,這一頁差不多已經快被我們翻過去了。
只不過,雖然中國軍迷過去了,但是相當一部分俄羅斯軍迷還是過不去。早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大約兩年,在俄羅斯小有名氣的軍事網站「尖端戰爭」上,就曾有一位俄羅斯軍迷發表過一篇題為《中國戰機的蘇聯/俄羅斯根源》的文章,參與這個話題論壇的樓層足足壘了50多層。
對中國戰機研發曾經借鑒過蘇聯/俄羅斯經驗一事,大部分發表觀點的俄羅斯軍迷都是一副怨天尤人的口吻,但也有小部分人把格局放得很開。有個俄羅斯軍迷是這麼說的:「中國吸收的都是蘇聯的精華,他們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把中國變成一個世界級的領袖。資本主義俄羅斯正在不斷朝著第三世界沉淪,相比之下,我更贊成蘇聯技術流向中國。」
雖然這番話出自2020年,但在俄烏衝突已經持續了大半年,俄軍在前線接連受挫,普京政府被迫要從伊朗等國進口武器裝備的今天,它聽起來不僅沒有過時,反倒更像是某種遲來的應驗。
中國軍工,尤其是中國的軍用航空事業,是靠走引進-仿製-消化-吸收的路子發展起來的,這本就不是什麼秘密,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我們對此也從來沒有避諱過。
循著前人已經走過的路再走一遍,是風險最小的選項,尤其是對於當年一窮二白的我們來說,要是為了爭個「純原創」的頭銜,就得什麼都得推到重來,那今天的中國軍用航空事業搞不好就得像印度一樣,蹉跎了40多年,還是只能就著LCA「光輝」這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下飯。
或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層,所以有一位俄羅斯軍迷把話說得特別直白:
「所以呢?就算他們複製了蘇聯的飛機那又如何﹖既然可以多快好省地得到一個現成的輪子,為什麼還要重新發明輪子?這種事情俄羅斯人干過,英國人和美國人也干過,所有人都干過。你需要這麼個東西,關鍵是要搞到它,而且為之所付出的成本要儘可能壓到最低,至於從哪兒搞到的,重要嗎?」
況且,話說回來,在中國的工業優勢建立起來之後,其他發展中國家模仿和山寨中國軍工產品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比如伊朗在紅旗-2防空導彈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征服者-110系列彈道導彈,土耳其在衛士火箭炮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風暴系列彈道導彈,巴基斯坦在彩虹-3無人機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飛馬無人機。
因為中國人現在有能力造出更多更先進的國產武器裝備了,我們的天花板足夠高,所以對於其他國家抄襲中國作業的這種現狀,我們的容忍度自然也就提高了不少。要是我們現在依然只能圍繞著59式坦克和殲-7戰機的底子吃老本,中國軍迷看到其他發展中國家造出了山寨59和殲-7,我們的心裡恐怕也一樣不是滋味。
人是一種習慣於向前走的動物,只要能夠前進並且一直前進下去,誰也不會有事沒事老想著緬懷過去、走曾經的老路。一旦開始這麼做了,要麼說明這個人過去的路走不下去了,要麼就是他在走新路的時候碰到了麻煩。
那些總喜歡在互聯網上逮住各種抹黑和攻擊中國軍迷的外國軍事愛好者群體,包括但不限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軍迷、一部分俄羅斯軍迷、日本和韓國軍迷,以及印度軍迷,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在看待今天中國的現代化軍事建設成就時之所以總是一副怨婦的口吻,根本原因其實就出在這裡。
但是這個世界終究是物質的,不會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些人的抱怨不僅不會阻擋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前進步伐,反而還起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推動作用。之前的殲-20、055和003就是這麼造出來的,今後的殲-35、057和004也會被這麼造出來。
蘇聯技術的流失固然可惜,但平心而論,指望它們流到中國來靠我們發揚光大,這個想法恐怕也不現實。畢竟我們早就過了把蘇聯技術奉為圭臬的那個階段了,否則當初脫穎而出的就不會是成飛的「威龍」,而是沈飛的「雪鴞」了。
兵者之道不是足球比賽,中國軍工無法成為俄羅斯軍迷移情的對象,人的路還是要靠自己的雙腿來走。但願這場俄烏衝突可以將在蘇聯解體後渾渾噩噩了30多年的俄羅斯軍工行業打醒過來,否則的話,俄羅斯軍迷未來10年要操心的,恐怕就不只是蘇聯技術無人接盤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