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本期將繼續講述為何希特勒下令陸軍停止圍攻被困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戰爭之迷……
在關於「停止前進」命令的種種猜測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希特勒是為了防備蘇聯趁德軍無暇東顧之際,在東線「偷襲」德國。令德國更為擔心的是羅馬尼亞的油田區可能會落入斯大林之手,因而才下令精銳的裝甲部隊放棄進攻以便隨時東調。這種說法的依據來源於德國在進行西方攻勢(包括對英戰爭)的同時,蘇聯在東方的一系列西擴行動。尤其是當敦刻爾克戰役進入關鍵時刻的五月下旬,蘇聯突然陳兵比薩拉比亞邊界向羅馬尼亞施壓,要求得到在蘇德密約里分得的這塊戰利品。蘇聯選擇這一時機向羅馬尼亞攤牌,確實有趁火打劫之嫌。但是以此作為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原因卻值得商榷,因為這種觀點缺乏直接證據,大多屬於猜測性觀點。
事實上、過早在東線開戰,對德蘇兩國都不利。從蘇聯的立場上來看,英法聯軍和德軍兩敗俱傷才是其最想看到的局面。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蘭·布洛克就認為:「對希特勒在西線的勝利最感驚訝的是斯大林。他曾指望出現在1914年的那種僵持局面,或者至少是指望有一場持續一兩年的戰役,大大削弱德國人,即使他們獲勝,這樣,就使他有時間加強俄國的防務。」蘇聯此時的戰略很明確,就是要趁德軍主力被牽制在西線之機,儘快拿下在蘇德密約里劃定給它的那些土地並鞏固蘇聯在東歐和東北歐的戰略前沿陣地。
蘇聯選擇在1940年夏連續吞併北布科維納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就是明證。而從德國的立場上看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的最終地位早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議定書籤署之日起就已經確定。德國為此甘冒兩線作戰的風險顯然不合邏輯。況且德國方面對蘇聯可能的擴張行動也並非完全沒有察覺。早在1939年底,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約德爾少將便起草了一份名為《關於在東南歐和近東地區的軍事問題及軍事政治問題》的備忘錄,約德爾在這份備忘錄中詳細分析了在西方攻勢期間「蘇聯可能採取的行動」﹐其中就明確指出蘇聯可能會趁機奪取比薩拉比亞。但同時他也提出警告,必須在一條戰線上保持對德國有利的戰局,不要在東南歐耗費兵力。作為希特勒的核心幕僚.約德爾的這份備忘錄希特勒不可能沒有注意到。
既然事先德國已經預料到在西方攻勢期間蘇聯在東線可能會有所行動,那麼以此來作為突然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理由就顯得過於牽強了。另外.只要蘇聯在東線沒有進一步的「越界」行動、冒著英法聯軍翻盤的風險而暫停正在進行著的西方攻勢又勞師動眾地將裝甲部隊東調的行為顯然是不明智也是不實際的。以外交手段而非軍事手段來應付「比薩拉比亞危機」則要現實得多。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德國的外交壓力下,羅馬尼亞還是選擇了屈服。―個月後.「比薩拉比亞危機」以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併入蘇聯而告終。
退一步來說、就算蘇聯切斷德國的石油供給,德國的燃料儲備也足以支撐到8月份。與其耗時費力地將部隊東調威懾蘇聯還不如儘快解決西方戰役,奪取敵人的燃料儲備以解燃眉之急。而且即便蘇聯有意全面吞併羅馬尼亞,德軍為此暫停裝甲部隊也無濟於事,因為在時間上也趕不及。有人認為、「德軍坦克時速達40公里、完全可以在1天之內抵達德國本土邊境」云云、只能說是缺乏常識的表現、不值一駁。因此,許多學者認為、以「比薩拉比亞危機」為由叫停裝甲部隊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感謝您的觀看,點擊文章下方或主頁即可查看完整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