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已拉開帷幕,惠及全國超過1.47億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
儘管今年調整通知的發布時間相較往年(如2024年於6月17日發布)有所延後,但據人社部門權威信息及歷史執行慣例,這絲毫不影響養老金增額自2025年1月1日起計算,並將在後續月份進行一次性補發。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輪「21連漲」的普惠性調整中,高齡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水平較高者以及工齡(繳費年限)長的退休人員這三類群體,有望獲得相對更大幅度的增長。我將詳細解析其中緣由。

第一、高齡退休老人:多重傾斜,年齡越大優勢越顯
高齡退休人員無疑是此輪養老金調整中的重點關懷對象,其優勢體現在制度設計的雙重保障上:
養老金調整中的「高齡傾斜」: 這是養老金「定額+掛鉤+傾斜」三結合調整辦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省份方案普遍設置年齡階梯:
70周歲及以上:邁入享受傾斜調整的首個門檻,獲得基礎性高齡增發。
75周歲及以上:通常進入更高的增發檔次,每月增加金額更多。
80周歲及以上:再上一個台階,享受更大力度的傾斜。
特殊高壽(如廣東百歲老人):部分省份對極高齡老人(如100周歲以上)有額外特別優待,例如廣東省對百歲老人每月額外增加200元。年齡越大,在養老金調整中獲得的傾斜金額通常越高,這是對長壽老人生活成本上升的切實補償。
疊加高齡津貼: 除養老金調整傾斜外,高齡老人(通常80周歲及以上,部分地區放寬至70周歲)還能額外領取由民政部門發放的高齡津貼。
這筆津貼獨立於養老金之外,即使沒有養老金也能申領。其標準各地不一,但每月普遍不低於100元,是實實在在的額外福利。高齡津貼與養老金中的高齡傾斜調整並行不悖,共同為高齡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第二、養老金待遇水平高的退休人員:掛鉤調整下的「強者恆強」
養老金調整中的掛鉤調整部分,是「多繳多得」原則在待遇調整階段的延續,這使得退休時養老金基數高的群體在每年的調整中持續受益。
掛鉤比例的作用: 掛鉤調整通常包含與本人基本養老金水平掛鉤的部分。假設某省方案規定掛鉤比例為1%:
一位月養老金為1000元的退休人員,此部分增加額為:1000元 * 1% = 10元。
而另一位月養老金為5000元的退休人員,此部分增加額為:5000元 * 1% = 50元。
絕對差距的拉大: 僅此一項,兩者在本次調整中的差距就相差40元。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多年的掛鉤調整,初始養老金水平的差異會被持續放大。因此,在退休時擁有較高養老金基數的退休人員(通常是繳費基數高、繳費年限長或具有特定職稱/職務等因素),在每年的調整中,其增長金額的絕對值優勢會更為明顯,呈現出「強者恆強」的特點。

第三、工齡(繳費年限)長的退休人員:階梯掛鉤,長繳真能多得
對於許多企業退休人員而言,可能退休時養老金絕對值不算特別高,但如果擁有超長的工齡(即養老保險累計繳費年限),他們在養老金調整中同樣能佔據顯著優勢,這得益於掛鉤調整中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與繳費年限掛鉤。
階梯式累進激勵: 絕大多數省份在計算繳費年限掛鉤調整時,採用「分段計算、累加增發」的階梯式辦法。
常見的分段模式例如:
繳費年限 ≤ 15年部分:每滿1年,每月增加X元。
15年 < 繳費年限 ≤ 25年部分:每滿1年,每月增加Y元 (Y > X)。
25年 < 繳費年限 ≤ 35年部分:每滿1年,每月增加Z元 (Z > Y)。
繳費年限 > 35年部分:每滿1年,每月增加W元 (W > Z)。
長繳優勢凸顯: 在這種設計下,繳費年限不僅看總量,更看重超過基礎年限(如15年)後的部分。

例如,一位有35年工齡的退休人員:
其前15年按較低標準(X元/年)增加。
中間10年(16-25年)按較高標準(Y元/年)增加。
後10年(26-35年)按更高標準(Z元/年)增加。
其總和將顯著高於一位僅有20年工齡(15年X元 + 5年Y元)的退休人員。
擁有40年工齡者,其超過35年的部分還能享受最高檔(W元/年)的增發。因此,工齡越長,尤其是超過25年、35年等關鍵節點後,掛鉤調整增加的金額會加速提升,充分體現「長繳多得」的激勵導向。

結語
2025年養老金「21連漲」的列車已經啟動,1.47億退休人員的「錢袋子」即將迎來新一輪充實。
在此過程中,70周歲及以上的高齡退休老人憑藉年齡傾斜及高齡津貼的雙重利好,養老金基數高的退休人員受益於掛鉤比例帶來的絕對增長優勢,以及工齡(繳費年限)長的退休人員依靠階梯式掛鉤調整的累進激勵,成為了此輪調整中相對漲得更多的三類「有福之人」。
廣大退休人員需知,最終的調整金額是定額部分、掛鉤部分(與養老金水平掛鉤+與繳費年限掛鉤)、傾斜部分(高齡傾斜等)三者相加的結果。

具體到個人的增額多少,將嚴格依據您所在省份最終公布的調整實施細則執行(各省方案預計近期將陸續公布並啟動補發)。請耐心等待並關注當地人社部門的官方通知,屆時即可清晰了解您在此次「21連漲」中具體能受益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