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的背景下,日本正加速推進海底稀土開採計劃,試圖減少對華依賴。然而,這一戰略能否真正對沖中國稀土禁令的影響,仍面臨技術、成本及供應鏈等多重挑戰。
日本深海稀土開採計劃加速推進
日本政府計劃於2026年1月在南鳥島附近5500米深的海底進行首次稀土試采,目標回收35噸富含稀土的泥漿,預計每噸可提取約2公斤稀土。若試驗成功,日本計劃在2027年擴大試采規模至1000噸,并力爭2028年後實現商業化開採。
南鳥島周邊海域稀土儲量估計達1600萬噸,位居全球第三,富含鏑(Dy)、釓(Gd)等關鍵元素,對電動汽車電機、軍工等領域至關重要。日本政府希望藉此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目前日本約60%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
深海開採面臨巨大挑戰
儘管日本對深海稀土寄予厚望,但實際開採仍面臨諸多難題:
1. 技術障礙:5500米深海開採遠超此前2500米的試驗深度,設備需承受極高水壓,且泥漿運輸易堵塞管道。
2. 高昂成本:深海作業、運輸及提煉成本極高,初步估算比從中國進口貴3倍以上。
3. 加工能力不足:日本缺乏稀土精鍊技術,全球90%的精鍊產能仍由中國掌控。
4. 環保爭議:深海採礦可能破壞海洋生態,此前日本曾因環保訴訟被迫推遲試驗。
中國稀土管制衝擊全球供應鏈
2025年4月,中國對7種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導致國際市場鏑、鋱等價格飆升,氧化鏑一度突破1000美元/公斤。日本汽車產業首當其衝,豐田、本田等企業庫存僅能支撐數月,部分生產線面臨停工風險。
儘管中國近期放寬對歐洲等地的出口審批,但對美國仍嚴格限制,凸顯稀土作為地緣政治工具的作用。
日本深海稀土能否改變市場格局?
1.短期影響有限:商業化開採至少需數年,日本仍需依賴庫存或替代供應。
2.長期戰略價值:若成功,可部分降低對華依賴,但成本競爭力存疑。
3.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美國加速本土開採,澳大利亞擴大產能,但均受制於中國精鍊技術。
結論
日本深海稀土開採雖具戰略意義,但短期內難以對沖中國出口限制的影響。全球稀土市場的真正突破,仍需依賴技術進步、回收體系完善及供應鏈多元化。這場資源博弈,遠未結束。
【參考資料】
1. 日本深海稀土開採計劃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採海底稀土》(觀察者網,2025-07-01)
《日本2026年1月試采南鳥島海域稀土》(中國評論新聞網,2025-07-01)
《日媒:日本將於2026年1月試采南鳥島海域稀土資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5-07-01)
《韓媒:日本「稀土獨立夢」將推遲一年!》(網易新聞,2024-01-10)
《日本在海底6000米尋找稀土以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位元組點擊,2022-11-02)
2.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再次升級!》(全球礦產資源網,2025-05-14)
《我國是否禁止中重稀土出口?》(海關律師網,2025-06-11)
《最新部署!嚴打稀土等戰略礦產走私出口》(鳳凰網,2025-05-09)
《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升級 引發全球供應鏈格局重塑》(中國報告大廳,2025-04-07)
3. 其他相關報道
《韓媒:日本著手開採海底6000米的稀土,夠全世界使用數百年!》(網易新聞,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