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達成部分貿易協議,美國稀土申請暴增;而另一邊,歐盟卻因「磁鐵荒」而焦頭爛額。就在這時候,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向歐盟傳話,只要歐盟滿足一個條件,中方就會放開稀土出口限制。
4月初,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產品加征新一輪關稅。中方並未立刻強硬反制,而是有針對性地對「關鍵礦產」出手——特別是稀土類產品,實行出口許可制度,精準打擊對方在新能源、軍工等領域的原材料供應。
5月以來,中美先後在日內瓦、倫敦展開密集磋商,並在7月前達成初步協議。美方最終選擇「低頭」,以換取部分稀土出口配額。據美國商務部自曝,協議後短短几周內,美方就向中方提交了數萬份稀土出口申請,可見其依賴程度之深。
另一邊,歐盟就沒那麼幸運了。先是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G7峰會期間指責中國「將稀土武器化」,後又有歐盟工業專員鼓吹建立稀土戰略儲備、籌劃「以牙還牙」的貿易回擊。但一邊罵,一邊求,歐盟最終發現自己並沒有太多籌碼。
歐洲駐華大使甚至直接「賣慘」:我們磁鐵不夠用了,中國能不能體諒一下我們企業的恐懼?而這時候,傳來一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中方願意對塞爾維亞放開稀土出口,前提是——你得是真朋友。
武契奇的這番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他在公開演講中透露:中方已承諾將加快關鍵礦物的出口許可,特別提到「中國不會將出口限制用於像塞爾維亞這樣的友好國家」。也就是說,中國不是把稀土當成武器,而是作為一種合作工具,獎懲分明,合作就給,不合作就收。
這樣的態度一針見血地揭示了中方的戰略方向:稀土不是任人採買的「白菜」,更不是被濫用的「補丁」,而是一張外交和經濟的雙重王牌。
過去幾十年,歐美國家在關鍵礦產方面高度依賴中國,卻從未正視這一「依賴事實」,動輒以制裁、關稅、科技封鎖相逼。而如今,中國明確將稀土納入戰略資源體系,出口審批機制、品類細化、終端用途追蹤,一個都不少。
如果你還想「吃著中國的飯,砸著中國的鍋」,對不起,這碗飯以後沒得吃了。而像塞爾維亞這樣始終堅持對華友好、不隨美歐起舞、並積极參与中歐班列、「一帶一路」的國家,當然可以獲得優待。中方這波操作,可謂點到為止、殺傷精準。
在這個全球產業高度依存的時代,誰掌握了原材料,誰就有了話語權。武契奇這番「傳話」其實更像是一種外交信號:中國不是拒絕合作,而是在重新定義合作方式。
過去那種「誰出價高、誰先到誰得」的買賣模式正在被拋棄。如今,政治立場+貿易信用+產業協同才是新準則。
而武契奇也非常清楚如何從中傳遞價值。他不僅代表塞爾維亞「喊話」,還進一步指出:這一承諾將惠及所有在塞投資的企業,包括歐美車企。例如斯特蘭蒂斯這類歐洲-美國合資企業在當地建廠,未來將能順利獲得電動汽車所需的稀土磁材。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歐洲企業如果想要擺脫資源短缺,就必須換一種思路——不是繼續在布魯塞爾搞「對抗政策」,而是要腳踏實地推動與中國的正常對話。
更重要的是,這種「間接供給」的方式,正好打破了美國試圖阻斷中國與外資聯繫的戰略圖謀。美方想通過限制外資流入中國,來封堵中國高科技發展之路。但現在,中國用稀土把話語權打了出去,不但不孤立,反而贏得了新的「橋頭堡」。
不得不說,現在的歐盟陷入了「戰略焦慮」。一方面,政治上越來越傾向於跟隨美國,軍事、外交、技術領域頻頻表態「抗中」;但另一方面,產業界卻不得不面對稀土、太陽能電池、動力電池原料等多項「卡脖子」問題。
這時候還妄圖靠自建供應鏈或者提高對華關稅解決問題,無異於飲鴆止渴。現實已經給出答案:不是中國依賴歐洲,而是歐洲離不開中國。就拿稀土來說,全球70%以上供應來自中國,中國不僅掌握資源優勢,還擁有全鏈條的分離、提純、加工技術,全球範圍內找不到可替代國家。
更諷刺的是,歐盟所謂的「自主稀土計劃」連個像樣的開採項目都沒有,大多數成員國甚至連環保審批都無法通過。既然如此,與其抱怨、指責,不如如武契奇所示,拿出誠意,參與建設新型全球產業秩序,而不是在舊秩序崩塌時還幻想當「老大」。
放眼全球,這幾年其實已經是地緣與經濟高度重構的階段。美國搞「印太戰略」、歐盟鼓吹「經濟去風險」,本質上都是對中國發展的焦慮反應。
而中國沒有硬碰硬去回擊,而是悄悄把手中的稀土牌「打軟」——不是一刀切封鎖,而是看人給量、看態度設限。對手越強硬,中國就越精準;合作越誠意,中國就越開放。
這就是新型博弈方式。它既不是「封鎖式對抗」,也不是「開放式妥協」,而是一種分層次、看對象、講信用的精細型戰略。而稀土——恰恰是這種戰略的「核心介面」。
從武契奇的一句傳話,到美方提交數萬份申請,再到歐盟焦頭爛額「求情」,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事實:中國正在改變過去「老好人」式的資源出口邏輯,走向更成熟、更自主的戰略博弈之路。
這一次,中國沒有封死合作的大門,而是明確告訴世界:只要你尊重我,合作就能繼續;但如果選擇對抗,那資源不會再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