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從肯亞內羅畢的伊斯特利市場,到奈及利亞拉各斯的阿拉巴區,一場橫跨非洲商業中心的金融轉型正在悄然展開。」
5月4日,香港《南華早報》刊發題為《為什麼非洲貿易商把目光從美元轉向人民幣》的文章指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非洲貿易商越來越多地避開美元,轉而使用人民幣,構建起「非正式的人民幣支付網路」,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做生意。
在位於肯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伊斯特利,貿易商們建立了民間中國進口商品付款結算模式:貿易商以當地貨幣付款,物流公司作為關鍵代理商,提供兌換服務,負責向中國賣家支付人民幣。
這些物流公司還促進了廣州、義烏等中國採購中心的貨物流動,許多非洲貿易商在這些地方採購產品進行銷售。中國賣家直接從物流公司收到付款,然後將貨物運送到內羅畢。
「我只需從賣家那裡確定我想購買的商品,然後通過位於內羅畢的代理商付款,」伊斯特利的貿易商安妮·科蒙托說。
位於肯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伊斯特利 當地媒體
《南華早報》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了內羅畢「民間人民幣支付模式」的出現。這一趨勢標誌著全球貿易出現了更廣泛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在中國的支持下尋求使用本幣。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推動擴大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作用。儘管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相對於美元而言仍然較小,短期內不太可能對美元霸權構成實質性挑戰,但國際社會日益擔心美元武器化的風險,且越來越有興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報道提及,日前,肯亞財政部長約翰·姆巴迪表示,該國已經與中國貸款機構討論了使用人民幣而非美元計價的中國新資金的可能性。
在奈及利亞,這種民間交易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拉各斯的阿拉巴等主要商業中心。
繼南非之後,奈及利亞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也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場、第三大貿易夥伴和主要投資目的地國。數據顯示,2024年,奈及利亞進口中國商品總額達到1374億元人民幣,同年奈及利亞對中國的出口額達到217億元人民幣。
據外交部網站介紹,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奈及利亞央行在北京簽署了中尼(日利亞)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021年6月,續簽三年。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2024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奈及利亞中央銀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50億元人民幣/32800億奈及利亞奈拉,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中尼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將有助於加強兩國金融合作,擴大中尼間本幣使用,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北京諮詢公司睿納新國際的政策分析師奧維格韋·埃古表示,使用人民幣繞過美元的非正式貿易結算模式,並非只存在於肯亞或奈及利亞,很可能擴展到整個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
「經濟上的可行性和地緣政治上的遠見,正在催生此類非正式模式的興起,」埃古指出,「鑒於與中國深厚而牢固的貿易關係,我們將建立新的非正式系統以確保付款順利進行。」他解釋說,中非貿易商都看到了中美關係緊張的跡象,以及美國試圖破壞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的意圖。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中非關係專家勞倫·約翰斯頓解釋說,非正式外匯市場與全球不尋常的形勢有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出口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約翰斯頓表示:「這對貿易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該系統可以用於即時支付,也可以用於匯率協議內的及時支付。」她說,這還降低了一些傳統貨幣的波動性或貿易中實際支付相關的風險。此外,由於可追溯性,它還將促進基於本地貨幣的支付。
另據奈及利亞《先鋒報》消息,上個月,奈及利亞-中國戰略夥伴關係總幹事約瑟夫·特格貝表示,該國將與中國簽署一項關於數字人民幣的協議,以允許奈及利亞人將奈拉直接兌換成人民幣。特格貝表示,預計該協議將有助於減少奈及利亞對美元的依賴。
埃古表示,鑒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美元武器化以及兌換費,西方以外的國家越來越多地使用本國貨幣進行貿易。他表示,中尼數字貨幣「引入了一種創新工具,既提高了雙邊貿易結算的效率」,又「為兩國貿易結算提供了額外的保護,防止第三方干擾」。
4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資產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受到質疑之際,中外企業越來越熱衷於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支付結算。
2024年,企業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使用率穩步增長 國際貨幣研究所報告
根據發布報告,2024年第四季度,逾六成(約68%)的受訪企業存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過半(53%)的受訪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外匯交易。除美元外,約三成企業報告其使用人民幣結算的份額超過50%,超六成的企業報告其人民幣結算份額超10%。
在上述報告發布之際,美國股市持續動蕩。受美國總統特朗普所謂「對等關稅」政策衝擊,近來,美國國債出現恐慌性拋售,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上漲0.5個百分點。中美貿易緊張持續,加劇了人們對中美「脫鉤」及全球經濟日益惡化的擔憂。
「近期美國國債市場波動性飆升,是一個分水嶺事件,」復旦大學金融學教授楊長江表示,與以往的動蕩時期不同,這次全球資本沒有流向美國。楊長江進一步指出:「我們過去認為,貿易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但現在的重點轉向人民幣能否作為避險資產。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