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的緬甸地震,咱們中國不僅第一時間派救援隊抵達馳援,更是帶去了1個億的物資。
而美國除了會嘴上說給予幫助,就是在背地裡酸中國假仁假義。
結果網上有人看美國就拿這點,炸鍋了!
"國內還有那麼多窮人呢,捐這麼多做冤大頭,為了別人出錢出力,根本不值"。
今天咱們就來嘮嘮,這1個億到底值不值?
中國速度+中國溫度
3月28號下午,緬甸突然來發生了7.9級大地震,整個國家彷彿墜入地獄。
所有的的房子成片倒塌,曼德勒的百年佛塔直接被震成廢墟,連醫院都塌了好幾座。
最慘的是當地老百姓,好多人被埋在廢墟里,連口乾凈水都喝不上,而這其中還夾雜著大量的華僑。
一時之間,以曼德勒為中心的幾座城市斷水斷電,倖存的居民也陷入餘震的恐慌之中。
聯合國說,地震前緬甸就有2000萬人在挨餓,現在更是雪上加霜,簡直人間地獄!
緬甸政府第一時間向世界求救!這時候咱們中國是什麼反應?
雲南救援隊僅18小時就殺到了現場,帶著生命探測儀、液壓破拆工具,甚至連無人機都用上了。
中國救援隊落地就開始緊張的救援工作,他們在廢墟里救出了6個活人,其中還有個被困60小時的孕婦!
央視直播的時候,網友們都刷屏"中國速度太硬核",連緬甸衛生部長都豎大拇指:"中國醫療隊專業到沒話說!"
而緊隨其後的是東航包機,帶著82名中國救援隊隊員從北京出發,飛往緬甸仰光。
而跟隨這82名隊員一同而去的還有一個億的救援物資!
其中包括能住下3萬人的3000頂帳篷,這相當於建了個臨時縣城。
而對於緬甸夜間的低溫,我們還準備了 5萬條毛毯。
還準備了200噸大米,這足夠10萬人吃一個月,以及100台移動醫療車,相當於直接把醫院搬到災區。
而除此之外,還有5000萬現金,讓緬甸政府自己買其他的急需物資。
而更絕的是,我們連民間力量都動員起來了,抖音上有個博主發起"中緬救援物資接力"。
短短兩天就湊了200噸物資,用卡車從雲南直接送到緬甸。
還有個叫"公羊救援隊"的民間組織,帶著搜救犬在廢墟里扒拉了三天三夜,救出3個小孩。
中國是冤大頭?
而相比之下,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天天吵吵人權,最後啥也不幹,就會開會說給予幫助。
實際上一毛不拔,而這也是因為特朗普自一月起就裁撤了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97%的崗位。
這就直接導致了美國救災體系崩潰!特朗普即便是想馳援緬甸,也是無人可派。
所以美國只能暗戳戳的咬緊後槽牙,說咱們中國的馳援是假仁假義。
對此,有網友也不認同中國此次的捐助:"國內還有留守兒童呢,中國捐1個億給緬甸,吃飽了撐的!"
這種聲音其實挺有代表性的,去年咱們國家自然災害也不少,河南暴雨、東北暴雪,確實需要錢。
但換個角度想,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緬甸作為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國家,人家也為我們傾盡全力,捐了好幾百萬。
現在人家有難,我們幫一把,不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嘛!
還有人擔心"錢被貪了",但這次援助全走官方渠道,物資都是直接運到災區,連聯合國都派人盯著。
緬甸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救災物資監督小組",每天在社交媒體上直播物資發放情況。
而另外,我國多年倡議的命運共同體,這絕不只是說說而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直都是我國的座右銘。
況且中緬還共同擁有著,2100公里的邊界線,如今親密,必然要守望相助。
而且,即使不說人道主義上的救助,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也需要我們伸一把援手。
緬甸作為中國西南邊境的關鍵支點,更是"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幫他們其實就是在鞏固咱們的後院。
中緬油氣管道每年輸送2200萬噸原油,相當於中國日均石油進口量的12%。
這可是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通道,而緬甸此次受災的中心曼德勒,恰好位於管道樞紐地帶。
中國救援隊18小時內抵達災區,不僅展現"中國速度",也暗含對能源通道安全的關切。
另外,緬甸軍政府與民族地方武裝的矛盾在地震後加劇。
中國在提供援助的同時,刻意保持中立姿態。
一方面向軍政府提供物資,另一方面默許雲南民間組織,向克欽族等受災民地武提供毛毯。
這種"雙軌策略"既維護與緬甸政府的傳統關係,又避免刺激反華勢力。
正如一些專業人士分析,若軍政府垮台,親美民族團結政府上台,將威脅中緬油氣管道安全。
因此中國必須通過救援強化對局勢的掌控。
放眼看去,我國在最近幾年的,世界災情中的無私貢獻,在聯合國早已是美名一片。
在美國搞軍火貿易時,我們在做世界和平的捍衛者,拒絕一切版圖擴張行為。
在美國搞金融霸權時,我們在給第三世界修醫院,放眼國際,誰更可親可靠,一目了然。
而這也將對於我們的一帶一路項目,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正向影響。
結語
這1個億到底值不值?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中國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什麼叫大國擔當!那些說"冤大頭"的人,眼光還是太淺了。
這1個億,換來的是中緬的友誼、國際的尊重,還有實實在在的戰略利益。
美國除了眼紅再無其他辦法,咱們自己還猶豫什麼呢?
大家可以放心,中國的錢,該花的地方絕不吝嗇,不該花的地方一分也不會掏!
信息來源:紅星新聞
澎湃新聞
新京報
免責聲明:本文發布的圖片、文字等素材來源於網路,我們尊重所有原創作者的權益,如有侵權、信息有誤或其他異議,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即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