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政治人物的威脅像老電影里的黑幫對白,那他大概率就是特朗普了。
2025年3月30日,這位美國總統再一次將「恐嚇外交」演繹到了極致——面對伊朗拒絕重啟核談,他在接受nbc專訪時甩出一句毫不含糊的狠話:「如果他們不簽協議,就準備挨炸吧——而且會是他們從未見過的那種炸。」
熟悉特朗普風格的人知道,這不是虛張聲勢,而是他政治劇本中的經典橋段:用最大限度的威懾語言,為極限施壓製造聲勢。他對伊朗的威脅不僅限於空襲,還包括「二級制裁」——對伊朗貿易夥伴下手,令全球企業在與德黑蘭做生意之前都要三思而後行。
這種打法,他早在六年前就用過,如今再度拿出來,無非是把那套「你不聽話,我就封鎖你朋友」的強盜邏輯重新粉墨登場。
「炸彈外交」重出江湖,伊朗拒絕上鉤
回顧事件源頭,伊朗上周通過阿曼遞交了一封回信,明確拒絕了特朗普提出的「直接談判」請求。理由也並不複雜——在美國的極限施壓和赤裸裸的軍事威脅下,德黑蘭無意「乖乖坐進談判桌當靶子」。
伊朗外長在媒體上公開表示,當前美國的最大壓力政策與談判誠意南轅北轍,談都還沒開始,炸彈和制裁的陰雲已經籠罩在頭頂——這種局面下,談什麼「和平協議」,不是笑話是什麼?
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什基安隨後也表態稱,伊朗依然願意進行間接談判,但「直接談判?免談」。
這番回應,堪稱一次漂亮的外交還擊。面對特朗普一如既往的威逼利誘,伊朗並沒有像之前那樣陷入被動。
「炸你」與「徵稅」:特朗普雙管齊下,玩的是舊戲重演
特朗普對伊朗的極限威脅背後,是他一以貫之的「交易式外交」邏輯:他相信,施加足夠的經濟與軍事壓力,對手終會在利益面前低頭。
這一次,他不但口頭放出空襲威脅,還在空軍一號上告訴隨行記者,他已簽署行政命令,授權對伊朗乃至俄羅斯的商品購買者實施「二級關稅制裁」。
這意味著,任何敢於進口伊朗石油的國家或公司,都可能面臨被美國排除在全球金融體系之外的命運。這不是外交,這是赤裸裸的經濟勒索。
特朗普口中的「二級制裁」,並不是新發明。
2019年時他就曾用這一招重創伊朗經濟,令伊朗石油出口一度跌至歷史低谷。但今時不同往日,伊朗已經找到了規避美元體系的「第三路徑」,中俄、印巴、甚至部分中東盟友都不再懼怕美方的金融威脅,這讓特朗普的「老招」如今顯得頗為破舊。
但他依然嘴硬:「給他們幾個星期時間,要是還不服軟,那就上。」語氣輕描淡寫,彷彿對一個主權國家動武與否,就像在商場里挑選打折商品一樣輕鬆。
從「撕毀協議」到「逼簽新約」:特朗普的核政治算計
這一切的根本背景,源於特朗普2018年親手撕毀的伊核協議。那份在奧巴馬任內簽署的2015年協議,曾一度將伊朗核項目鎖定在國際可控範圍內,換來了美歐對伊朗的階段性制裁解除。
但特朗普上任後不惜砸毀外交成果,轉而重啟全面制裁,並試圖以「重新談判」取代舊協議,妄圖讓德黑蘭在更苛刻的條款下俯首稱臣。
諷刺的是,幾經波折之後,伊朗不僅沒有被壓垮,反而在過去幾年內加快了鈾濃縮進程。按照西方情報機構的說法,德黑蘭的核活動如今已遠超2015年協議允許的上限,而伊朗方面依舊堅持自己的說法:「我們的一切核計劃都是用於民用能源,絕無軍事企圖。」
但華盛頓顯然不買賬。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伊朗就是那個「隨時可能研製核彈」的「流氓國家」,不論其是否真有意發展核武,這頂帽子都已經被牢牢戴上。特朗普的做法,則是要將這頂帽子直接壓到對方喘不過氣來。
美國霸權話術失靈,中東不再是「玩偶劇場」
然而,2025年的中東,早已不是20年前那個可以被任意宰割的地緣試驗田。
以色列深陷內亂,沙特重拾自主路線,伊朗與中俄愈走愈近,美軍在地區的威懾力日漸衰退。而美國總統卻仍然幻想用一句「要麼簽協議,要麼炸死你」來威懾一個數十年與美為敵的政權,這種過時的帝國語氣,已經顯得格格不入。
更滑稽的是,特朗普居然在公開場合宣稱,美國願意「談判」,但前提是伊朗必須先低頭。說到底,這種「先投降、再和談」的邏輯,本質上與「我是強盜,你先給我錢包,我們再講道理」並無二致。
對伊朗而言,哪怕是在國際制裁和國內經濟承壓的雙重困境下,也不願意用國家尊嚴去換取美方所謂的「新協議」——因為他們太清楚,一旦坐上那張談判桌,就意味著認輸了上一輪博弈。
特朗普的炸彈,打不響新時代的必然
特朗普的這番威脅,充滿著熟悉的味道:炸彈、關稅、極限施壓、虛假談判。每一招都彷彿從2017年的劇本里翻出來,只是換了個年份,又演一遍。
但2025年的伊朗,不再是當年那個在制裁下舉步維艱的國家;2025年的中東,也早已不是任美國擺布的戰略棋盤。特朗普或許可以掀起一陣輿論風暴,但想通過威脅和恫嚇逼出一個「新協議」,無異於痴人說夢。
世界已經不是他以為的那個「炸誰誰就服軟」的時代了。他手裡的炸彈,也許仍能引發爆炸,卻炸不出服從,炸不出順從,更炸不出一個真正可持續的中東秩序。
歷史的鐘擺不會因某個人的狂言而倒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