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兩會「信息通道」講述中國發展故事
中新社記者 曾玥
在「兩會時間」里,設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代表通道」「委員通道」「部長通道」常被視作三大「信息通道」。過去一周,先後有18名代表、27名委員、10名部委負責人走上百米通道分享履職經歷、回應民生關切,問答之間講述中國發展故事。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右)、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接受採訪。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成績單」
全球每10件家電專利中有7件來自中國。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雲傑代表列出數據有感而發:「不斷地『尋尖』『拔尖』,才能真正成為『頂尖』。」
同他一樣,多位代表委員和部委負責人帶著「成績單」亮相。
他們分享「中國速度」——43秒即可完成一輛新能源汽車車身的激光焊接,激光裝備領域用不到10年時間走過國外巨頭30多年的產業化歷程……
他們講述「中國高度」——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郵政快遞網和世界級港口群,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全球排名第一,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步入世界第一方陣……
他們介紹「全球視野」——柳州螺螄粉藉助西部陸海新通道銷往全球,中醫藥已推廣至196個國家和地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果惠及150多國民眾……
張張「成績單」,是中國快速發展的縮影,也是中國與世界發展同頻共振的寫照。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馬爾康市養護院院長格西王姆接受採訪。中新社記者 王紫儒 攝
——「故事集」
履職意味著什麼?
對於從事敬老服務的格西王姆代表來說,照顧老人「就是守護小時候的自己」;
對於心血管病醫生張俊傑代表來說,是「患者們再也不用拎著一大袋子膠片到處跑」;
對於基層幹部譚新萍代表來說,是「把種在地里的『土疙瘩』變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國家發展的故事,由個體描摹的微小細節構成。此間既有赤子情懷,也有團結力量。
從自身家族的貿易故事講起,香港北京社團總會會長施榮懷委員說,「食四方飯,做中國事」,香港的未來在於與國家同頻共振;
從澳門居民搬到橫琴「澳門新街坊」生活的故事講起,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會長何潤生委員說,事實證明,「一國兩制」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
從台灣同胞在浙江生活、創業的故事講起,台盟浙江省委會主委陳清莉委員說,支持台灣同胞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的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發展動力將更加強勁……
則則故事,共同構成中國篤行不怠的鮮活註腳。

3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接受採訪。圖為黃潤秋展示兩塊濾膜來證明北京天氣的變化。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路線圖」
帶著兩塊從北京市大氣環境監測儀上取下的濾膜,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走上「部長通道」。
一塊是2015年的,灰黑色;一塊是2024年的,灰白色。濾膜由黑變白,直觀展示了十年來空氣質量之變。黃潤秋說:「人的努力是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
改革發展離不開人,改革的旨歸也是人。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表示,著力推動金融資源優化配置,不僅關注「物」的領域,更要聚焦「人」的領域。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下大氣力解決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穩妥紮實地推進『雙一流』高校本科擴容」,「大力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信心在切實舉措中具象可感。
「污染防治攻堅戰不能歇腳、不能停步」,「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違法佔地」……改革不鬆勁、不止步的決心也在話語間流露。
通道上密集釋放的信息,直面社會熱點、回應民生關切,展現了國家發展圖景和人民生活願景,也為讀懂「中國之制」與「中國之治」提供了樣本。
透過三大「信息通道」,外界看到中國發展的信心和力量正拔節生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