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4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的節目中傳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節目里,就「使用軍事力量吞併格陵蘭島」這一說法,明確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稱對武裝奪取格陵蘭島雖持懷疑態度,但可能性「肯定」 存在。這一表態將格陵蘭島問題再次推至輿論焦點。
特朗普對格陵蘭島的覬覦由來已久。早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曾考慮過美國購買格陵蘭島的途徑。自 2024年11月美國總統選舉勝選後,他更是多次表達奪取格陵蘭島控制權的強烈意願。今年1月7日,特朗普就曾宣稱,出於對美國「經濟安全需要」考慮,他不會排除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奪取格陵蘭島控制權的可能性,還聲稱格陵蘭島居民可通過投票實現該島獨立或加入美國,甚至威脅若丹麥不願放棄對格陵蘭島的控制,美國將對丹麥加征關稅。
特朗普如此執著,背後有著深層次原因。從資源角度看,格陵蘭島蘊藏著豐富的稀土、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格陵蘭島的稀土儲量高達150萬噸,未開採的石油約有175億桶,天然氣儲量約4.15萬億立方米。這些資源對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傳統能源以及軍工製造等產業而言,至關重要。在全球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掌控這些資源,無疑能增強美國在相關產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從戰略地位考量,格陵蘭島地處北美到歐洲的最短航線上,靠近北極點並與俄羅斯隔北冰洋相望,對美國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它是所謂「格陵蘭-冰島-英國缺口」的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美蘇冷戰期間曾被視為戰略要地。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氣候變化進程加速以及新興技術迅猛發展,「格陵蘭-冰島-英國缺口」的戰略重要性再度凸顯。而且,氣候變化引發的冰川加速消融,可能為在北極地區開闢新的海上航道創造可能性,進而為國際商貿航運提供捷徑。格陵蘭島作為連接北極和北美兩地區的「高速公路」,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特朗普的「武力奪島」言論,在國際上遭到眾多反對聲音。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曾表示,丹麥政府「充分認識到格陵蘭島(居民)的願望」,但格陵蘭島居民的願望「不是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格陵蘭島自治政府前總理克萊斯特也指出,看不到任何能為美國未來購買格陵蘭島鋪平道路的事情,不能簡單地購買一個國家或一國人民。俄羅斯也曾就特朗普收購格陵蘭島的計劃發出警告,稱美國可能違反國際法,並導致北極局勢不穩定。此外,包括挪威等歐洲多國也對特朗普言論表示反對。
格陵蘭島不是一件可以隨意交易或搶奪的物品,其背後涉及複雜的主權、民族情感以及國際關係準則。特朗普的「武力奪島」威脅,不僅是對丹麥主權的嚴重侵犯,更是對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在全球化時代,這種以武力相威脅的霸權行徑,不應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國際社會應共同發聲,制止這種危險言論和潛在行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與國際公平正義。否則,一旦開啟以武力奪取他國領土的「潘多拉魔盒」,世界將陷入無盡的混亂與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