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國學到災難管理上?日本50年最大山火失控,政府應對比火勢更讓人絕望

2025年03月04日17:50:25 國際 8932

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大船渡市的山火,已經燃燒了一周之久,超過2600公頃的土地被大火吞噬,成為日本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

面對這場災難,超過2000名消防員全力撲救,動用了直升機、高壓水槍等各種手段,卻依然無法徹底控制火勢。這場山火不僅暴露出日本在森林防火上的短板,更讓人質疑,日本政府在應對突發災害時,是否真的具備足夠的應急能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日本政府的應對方式,似乎越來越「向美國看齊」——既缺乏高效的協調指揮,也缺少果斷的決策執行。猶如年初的加州大火,日本政府面對災難時的反應遲緩、資源調配混亂、缺乏前瞻性防範措施。

日本似乎正在走上一條「美式救災」的不歸路。

學美國學到災難管理上?日本50年最大山火失控,政府應對比火勢更讓人絕望 - 天天要聞

火勢失控,日本政府反應遲緩

在災難面前,時間就是生命。然而,日本政府在此次山火應對中,展現出的不是迅速反應,而是典型的官僚作風。火災爆發後,岩手縣政府最初只是發布了一些警告信息,並未採取積極的滅火行動。直到火勢蔓延,形勢失控,政府才緊急調動消防力量。然而,由於前期的準備不足,滅火資源有限,救援力量的部署也相當遲緩,導致火災迅速升級。

對比之下,中國重慶2022年的山火,同樣發生在高溫乾旱的情況下,但當地政府在短時間內迅速組織救援,調用無人機、直升機、大型機械設備,並發動全民參與滅火,僅用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成功控制火情。而日本此次的火災,政府反應卻遠遠落後,缺乏高效的應急管理能力。

應急體系脆弱,日本如何變成「美式救災」?

如果說日本在這次山火中的表現令人擔憂,那麼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已經不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在重大災害面前「掉鏈子」了。

回顧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事故,當時日本政府的表現同樣乏善可陳。面對核電站泄漏,日本政府的決策極其猶豫不決,甚至在最初階段刻意隱瞞信息,導致核污染擴散,最終釀成了全球關注的核災難。如今,在這場50年來最嚴重的山火面前,日本政府的應對仍然顯得低效、拖沓、甚至有些無能,令人不禁要問,日本的應急體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實際上,日本的災害應急模式,近年來越來越接近美國式的「被動救災」。在美國,每當山火發生時,政府通常反應遲緩,甚至乾脆放棄控制。比如2023年夏天,加州山火蔓延數周,拜登政府直到火勢失控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而更早的夏威夷毛伊島的山火,更是徹底暴露了美國政府的救災混亂——消防系統老化、政府指揮失當,最終導致上百人死亡。

日本的應急體系,如今似乎也正滑向「美式救災」的方向:災前缺乏有效預防,災中反應遲鈍,災後則以經濟補償敷衍了事。這種模式不僅難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還會讓國家在長期應對危機時,陷入被動和失序。

氣候變化加劇,防災能力依然停滯不前

日本氣象廳的數據顯示,2024年初,岩手縣及周邊地區的降水量大幅減少。大船渡市1月份的降水量只有20毫米,僅為30年平均值的一半,而2月份更是降到了只有2.5毫米。這種極端乾旱天氣,使得森林變得異常乾燥,極易引發火災。

但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並不是借口,因為全球許多國家都面臨類似的挑戰,卻並非所有國家都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火災失控問題。

這次岩手縣的山火,如果日本政府能夠提前加強森林管理,建立專門的消防巡邏隊,加強火災預警系統,及早清理森林中的可燃物,火勢根本不會蔓延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但現實是,日本政府仍然像幾十年前一樣依賴傳統的「滅火」模式,而不是「防火」模式。這不僅反映了管理上的落後,更揭示了政府在防災理念上的滯後。

災難暴露深層次社會問題

這場大火的影響,遠遠不止於燒毀的土地和失去家園的居民。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日本社會長期以來積累的老齡化、地方財政惡化、官僚主義橫行等問題,在這次火災中被徹底暴露出來。

日本的農村地區,早已陷入人口急劇減少、公共服務衰退的困境。岩手縣這樣的地方,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留在當地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災難發生時,許多老人行動不便、難以及時撤離,加上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消防力量也極其有限,這讓火災的救援變得更加艱難。

更嚴重的是,日本政府對災後重建的承諾,往往只是口頭上的承諾:2011年福島核災難後,大量災民流離失所,政府承諾的賠償遲遲不到位,甚至到今天,還有許多受害者仍然在申請救助資金。

如今,岩手的災民是否會重蹈覆轍?這一點讓人不得不感到擔憂。

日本需要擺脫一切向美國看齊

這場山火不僅是一次嚴重的自然災害,更是對日本政府應急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而事實證明,日本政府的表現,完全無法令人滿意。

如果日本繼續效仿美國那套「事後救災」模式,那麼未來類似的災難只會更加頻繁,損失也會更加嚴重。

災害無法避免,但政府的責任,是儘可能降低損失、保護人民。然而,這次山火讓人們看到的,卻是日本政府的遲緩、混亂、失能。如果不徹底反思應急體系的弊端,不調整防災策略,那麼日本未來只會面臨更嚴重的災難,而人民的信任,也將在一次次的危機中被徹底燃燒殆盡。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克里姆林宮談特朗普與普京的潛在會面 - 天天要聞

克里姆林宮談特朗普與普京的潛在會面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5月5日表示,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之間的會晤在許多方面都是必要的,但尚未安排。
延斯·施潘當選德國聯盟黨新任主席 - 天天要聞

延斯·施潘當選德國聯盟黨新任主席

當地時間5月5日,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選舉延斯·施潘接替弗里德里希·默茨擔任新任主席。延斯·施潘已在德國聯邦議院任職20多年,2021年大選失敗後,在聯盟黨作為反對黨時期,延斯·施潘擔任議會黨團副領袖之一。施潘主要參與經濟政策制定。此前,他還曾擔任衛生部長、財政部議會國務秘書。 (總台記者 康玉斌) ...
美民眾日常生活遭關稅無差別衝擊 特朗普:不擔心經濟衰退 - 天天要聞

美民眾日常生活遭關稅無差別衝擊 特朗普:不擔心經濟衰退

美國政府濫施關稅,從護膚品到服裝,從傢具用品到藥品,美國民眾日常生活各個方面遭受無差別打擊。近日,美國媒體就分析了關稅政策是如何影響美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美國媒體主持人:《紐約時報》近日分析了如果沒有中國製造的產品,美國家庭會是什麼樣。報道指出哪些日常用品可能面臨價格飆升或短缺,簡而言之,那太多了。事...
法國宣布投資1億歐元吸引外國科研人員 - 天天要聞

法國宣布投資1億歐元吸引外國科研人員

新華社巴黎5月5日電法國總統馬克龍5日宣布,在美國減少對科學的資助之際,法國政府將通過「法國2030」國家投資計劃額外提供1億歐元來吸引外國的科研人員,特別是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當天「選擇歐洲科研」大會在巴黎索邦大學舉行,旨在鼓勵全球的科研人員選擇歐洲和法國作為工作地點。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
特朗普:不排除動武 - 天天要聞

特朗普:不排除動武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5月4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的一檔節目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就其「奪取格陵蘭島」提議進行說明。針對「使用軍事力量吞併格陵蘭島」的說法,特朗普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他在採訪中表示,他對武裝奪取格陵蘭島這件事情的發生仍持「懷疑態度」,但他表示這種可能性「肯定」存在。「我們非常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