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責以色列,制裁哈馬斯?歐盟終於不再遮掩,暴露真實目的了

2024年04月15日03:45:04 國際 1567

譴責以色列,制裁哈馬斯?歐盟終於不再遮掩,暴露真實目的了 - 天天要聞

據悉,美國政府在上個月公布了他們認為的巴以危機解決方式,美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只有奉行「兩國決議」才能解決問題,歐盟也附和認同這一觀點。但內塔尼亞胡政府後來宣布:他們絕對不會支持所謂雙方建國,所以以色列政府將會堅決遵照公民的決定辦事情。在以色列反對之後,美國和歐盟並沒有進一步推進「落實」這件事。簡單來說就相當於:歐美也不想用制裁的方式讓以色列屈服,決定不干涉這些事情。

譴責以色列,制裁哈馬斯?歐盟終於不再遮掩,暴露真實目的了 - 天天要聞

消息提到,除此之外,歐盟在這次衝突中已經多次指責以色列。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平民危機,博雷利還公開指責以色列過去曾資助今時今日被他們稱之為「恐怖分子」的哈馬斯,以削弱法塔赫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但歐盟和哈馬斯方面的摩擦並不多,因為造成西方最為頭疼的紅海問題恰恰還是葉門胡塞武裝做的事情,和哈馬斯完全沒有關係。基於此如果給歐盟一個「陣營」劃分的話,他們更排斥以色列。

譴責以色列,制裁哈馬斯?歐盟終於不再遮掩,暴露真實目的了 - 天天要聞

但不料歐盟12日以人權問題為由,宣布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實體實施制裁。歐盟理事會當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哈馬斯的全部機構和背後支持、關聯公司都屬於「人權違法」,所以歐盟決定出手,凍結這些實體在歐盟司法管轄範圍內的財產,禁止歐盟成員國公民和實體向他們提供資金。此外他們還表示哈馬斯在去年10月犯下了「侵犯人權罪行」,對相關公司機構進行制裁,這次制裁的項目非常多。

譴責以色列,制裁哈馬斯?歐盟終於不再遮掩,暴露真實目的了 - 天天要聞

分析人士表示,歐盟多次表面上裝作準備對以色列採取制裁的手段,以色列主要的貿易就是通過歐盟國家進行的,如果他們落實無疑會讓以色列非常「難受」。但實際上繞了一大圈,最後遭到制裁的卻是哈馬斯。外媒認為此舉如果繞開美國則不會現實,也就是說他們要首先拿到美國的「批准」之後才能對以色列如此做,那麼即使歐洲想對以色列下手,美方的干擾也會讓其不可能成功;但另一方面,歐洲對哈馬斯的制裁可是實打實的,這方面歐盟官員從來都不會手軟。

譴責以色列,制裁哈馬斯?歐盟終於不再遮掩,暴露真實目的了 - 天天要聞

值得一提的還有,歐盟「全球人權制裁機制」正式出爐,該機制因對標美國將人權問題和制裁掛鉤的「馬格尼茨基法案」,最終各方預計不僅哈馬斯,對以色列一再忍讓的法塔赫組織也會被歐盟制裁。對此有評論稱:「法塔赫政權對以色列現在只是一味低頭,試圖用退讓換來和平;現在看到歐洲對以色列的態度,根本不不打算有任何動手的跡象,反而是巴勒斯坦才是歐洲人的『敵人』。」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 天天要聞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海外智庫觀察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範圍的迅猛發展,圍繞其治理的國際競爭也愈發激烈。AI治理不再僅僅是技術管理問題,更成為國家軟實力輸出、規則制定權爭奪以及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中美兩國以不同的治理路徑和制度邏輯,試圖在聯合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國際電信聯盟...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 天天要聞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近日,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作為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十大文體設施之一,基地是文化強市建設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平台,對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全市學習傳承東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 天天要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亞洲行程成了個大新聞。這哥們兒坐著專機跑了一圈,去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還參加了東盟外長會議,可就是沒來中國。咋回事兒呢?這背後有啥故事?先說說這人吧。魯比奧,1971年5月28日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家裡是古巴移民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 天天要聞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已經整整三年了。從2022年開打到現在,這場仗不僅把烏克蘭和俄羅斯自己搞得焦頭爛額,還把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攪得天翻地覆。有的國家被打得喘不過氣,有的卻趁亂賺得盆滿缽滿。中國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沒閑著,在這場亂局裡找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最近在北京開了會,是學術共同體第18次會議,我2008年參加過他們第一場會議,沒想到一晃17年過去了。第一次會議的時候還記憶猶新,當時幾百上千名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匯聚一堂,感覺交流起來非常暢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