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2、2023連續兩年的區招商大會上,范德繁書記向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及人才發出動員令:讓更多的「新朋友」來羅湖、「老朋友」回羅湖,共同分享新時代新羅湖的發展紅利。同時,《羅湖深港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即將發布,此時加快向香港及世界各地的企業和人才伸出橄欖枝,是非常重要、必要且迫切的。」
1月22日,羅湖區政協委員、致公羅湖總支副主委、深圳海關信息中心研究員包先雨在區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作「以「回」和「來」為主線加速建設羅湖深港融合發展先行區的建議」的主題發言。通過前期調研,包先雨發現羅湖深港融合發展先行區建設存在蓮塘三大口岸與香港北部之間的交通接駁聯通不緊密;現有產業缺乏集聚動能,且與香港市場需求互動不足,產業優勢漸行漸遠;文體設施建設需進一步完善;人才外流現象較為嚴重,且人才新政推介不足,人才流入缺乏引力等問題。

他建議,重塑羅湖交通樞紐,加快先行區各項要素跨境流通,打造「深港30分、灣區1小時」通勤圈。加速推動蓮塘口岸24小時通關,試點開通「港車北上」;推進深圳火車站改造,高標準建設集國鐵、城市軌道於一體的站城一體化高鐵站。
優化羅湖產業樞紐,釋放先行區空間激發創新活力,助力羅湖產業與國內外市場需求同頻共振。引進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實施「20+8」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政策配套,與香港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建創新中心,帶動相關產業和資金來羅湖;加速釋放產業空間,大力吸引優質企業回羅湖,實現深港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構建羅湖文化樞紐,多渠道拓展深港文化交流,形成具有特區獨有魅力的文化品牌。加快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重大設施建設,推進美術館升級改造;牽頭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粵劇、戲劇、嶺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活動,讓多彩文化在羅湖亮起來;推動競技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承辦網球、羽毛球、籃球等國際賽事,提升羅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打造羅湖人才樞紐,運用聚才用才留才「組合拳」,鼓勵海內外人才與羅湖結成「發展合伙人」「奮鬥共同體」。
實施高端商務人才、新興產業人才等七大人才發展工程,建立引領世界、灣區一流的人才隊伍;形成吸聚海內外人才的「強磁場」,整合教育、住房、文體、醫療等資源,為來羅湖創業和工作的人才提供保障;發揮聚才主動性,區政府帶隊前往香港、海外推介羅湖人才新政;大力營造「煙火羅湖」「港味羅湖」氛圍,讓羅湖成為越來越多的港人港企「北上」首選地,回得開心、來得便利、融得深入。
采寫:南都記者林敏兒 通訊員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