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美國主導的北約峰會,再度成為「反俄」、「反華」陣營的「密謀會」。根據觀察者網報道。立陶宛當地時間7月12日,2023年北約領導人峰會在維爾紐斯正式閉幕。期間,「北約維爾紐斯峰會公報」正式公布,其涉及的內容包括俄烏衝突、北約成員國提升軍費比例,以及巴爾幹半島、伊朗等眾多地緣政治熱點話題。令人諷刺的是,北約在峰會期間將矛頭直接對準了中俄兩國,冷戰思維昭然若揭。
首先來說,俄烏衝突是此次峰會的重點議題。北約各成員國除了在援助烏克蘭等內容上達成一致之外,還重點討論了「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話題。對此,北約內部產生了不小的分歧。此前,澤連斯基就因為北約的支持度不夠,在社交平台公開給予抨擊,這引起了美國等很多成員國的不滿。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出烏克蘭在戰後多久可以加入北約,對於這個話題,美國總統拜登甚至以一種戲謔式的態度回答,表示只需要1小時20分鐘,敷衍態度可見一斑。
最終,在本次峰會上,烏克蘭期盼已久的入約「時間表」也沒有被敲定。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就目前北約內部的反對聲音來說,之所以一些成員國不願意接納烏克蘭,就是不希望徹底激怒俄羅斯,從而直接引發北約和俄羅斯的正面對抗。此前,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公開發言中就明確指出,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將「非常危險」。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西方國家特別是北約源源不斷地支援烏克蘭,這已經讓俄羅斯的忍耐度到達了極限。如果烏克蘭正式加入北約,俄羅斯將無路可退,必然要向北約各國討說法。因此,這一條紅線,包括美國在內北約各國目前都不敢輕易逾越。
除了俄羅斯之外,中國也成為此次峰會中的高頻關鍵詞。在發表的公報中,北約再度老調重提,大談「安全利益」這個話題,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多個角度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需要注意的是,北約將和中國相關的內容寫入公報,並不是純粹的炒作,而是有著明確的目的。因為北約公報就代表了北約在新一階段的行動方向和路線。其中,公報中提到的一系列「防禦方向」,實則就是北約未來進攻擴張的方向。因此,此次峰會,也進一步明確了北約將把中國作為頭號競爭對手。未來,一系列計劃部署都將圍繞「和中國對抗競爭」這個核心目標推進。
尤其是在具體事務方面,此次峰會期間,北約再度干涉我國內政,在台灣問題上指手畫腳。與此同時,「北約擴軍」計劃也邁出了關鍵一步。按照計劃,北約準備在日本設立「東京辦事處」,企圖進一步將日本綁上「北約戰車」,從而為未來在亞太地區打壓圍堵中國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不過,這個陰毒的計劃卻因為法國的反對而擱淺。
根據路透社、法新社的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對於北約設立「東京辦事處」明確表示反對,他直接從北約的章程定義進行了有力反駁。的確,北約的聚焦點本來就是北大西洋地區,日本所在的印太地區並不在北大西洋,因此吸納日本並不合法。馬克龍之所以如此表態,這和當前的國際形勢緊密相關。自馬克龍訪華之後,中法關係開始有所好轉,遭遇經濟危機的法國也急需和中國保持穩定的合作關係。與此同時,不久前法國國內發生的大規模暴動,也讓馬克龍進一步感受到了政治危機,在這個敏感時刻,法國自然不願意盲從美國意志,和中國走向決裂。
總體來說,如今的北約早就淪為了美國的政治工具和軍事工具,一切事務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成員國數量中佔據主體的歐洲各國已經陸續失去了話語權,淪為了附庸和棋子。在對外政策方面,美國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開始利用北約的組織架構不斷進行擴張,從北約東擴再到布局亞洲,美國正企圖構築一個更為龐大的政治軍事同盟。面對充滿狼子野心的美國,有了俄羅斯的前車之鑒,我們更應當警鐘長鳴,枕戈待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