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願談」到「敢抗」,歐盟對美貿易態度正在迅速轉向。
隨著7月9日這個談判大限逼近,布魯塞爾放出了迄今為止最明確的信號:不接受美方取消關稅的承諾,任何協議免談。甚至連「對等關稅」的威脅也重新擺上了桌面。這已不再是一場常規博弈,而是一場關乎國際貿易秩序的正面衝突。
倒計時開始,歐盟底線曝光
據《金融時報》報道,歐盟方面已正式通知美方:若7月9日前無法就關稅達成實質性讓步,歐盟將考慮啟動報復性關稅程序,覆蓋範圍從原有的210億歐元商品清單,擴大至950億歐元,覆蓋美國的木材、航空零部件、晶元、關鍵礦產、藥品等關鍵出口產品。
歐盟的態度不再含糊。此前三個月,美方一直試圖將談判內容限定在類似「美英模式」的框架中,即部分保留現有關稅、換取歐盟在其他領域讓步。但這一次,歐盟在最後一輪前明確亮牌:不取消10%基準關稅,特別是針對汽車、鋼鋁、藥品和晶元的高關稅,就別想簽任何協議。
負責此次談判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謝夫喬維奇將在7月3日會晤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和貿易代表格里爾,被各方視為「關鍵72小時」。
這場「零時會談」,決定了一個問題——美歐之間,還談得下去嗎?
馮德萊恩出手:團結27國對美強硬
有意思的是,這次歐盟並未如過去那樣分裂內耗。報道指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上周峰會上親自出面斡旋,要求所有成員國「必須支持歐盟統一立場」,不得私下與美方進行利益交換。
要知道,過去歐盟在對美博弈中吃過太多「被各個擊破」的虧。法德兩國對產業補貼的優先順序不同,南歐國家更看重農業出口,東歐更依賴美軍存在。但這一次,顯然馮德萊恩用「共生存」作為政治綁帶,將27國利益整合成統一話術,目標只有一個——逼美國退讓。
尤其是在晶元、藥品、關鍵礦產這類領域,美方的新關稅威脅已經觸動歐洲核心神經。
美國算盤:高壓談判換時間
特朗普政府並不諱言其「高壓換讓步」的談判風格。
美國目前對歐盟鋼鋁徵收高達50%的關稅,對汽車及零部件加征25%,已是赤裸裸的威脅政策。而美方此次提出的新方案,是保留關稅不降,但在未來設立豁免機制,讓部分歐企申請「個別豁免」。
說白了,這是「關稅不撤,程序緩衝」,以時間換政治空間。
但歐盟這次似乎看穿了美方的算盤。如果接受美方「延期降關稅」的結構,就意味著未來談判被美方單方面控制。而且這種模式早在美中談判中屢見不鮮——美方先設高壓,再製造豁免交換籌碼,用關稅脅迫合作方讓步。
歐盟顯然不想妥協。
談崩的後果:歐洲也做好了準備
一旦談崩,歐盟的報復性關稅計劃將從7月14日起正式啟動。
這不只意味著歐洲對美國商品的高額加征,也標誌著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又一次破裂。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供應鏈仍未從疫情與地緣衝突中恢復的大背景下,這場關稅戰會帶來更嚴重的二次衝擊。
目前歐盟的950億歐元報復清單已經擬定,範圍遠超之前美歐航空補貼爭端時的報復範圍。這不是「象徵性警告」,而是系統性施壓。而且歐洲議會內部已有呼聲,若美方針對關鍵礦產下手,歐盟將啟動「綠色貿易反制機制」,限制美國新能源產品進入歐盟市場。
換句話說,歐洲也開始動用「戰略資源武器化」。
美歐脫鉤加速?全球或迎來又一場供應鏈洗牌
這場即將攤牌的貿易談判,並非孤立事件。
在中美經濟脫鉤趨勢持續深化、全球南方加速崛起的背景下,曾經最穩定的「跨大西洋聯盟」也正在鬆動。美歐之間的信任危機,不僅體現在軍事與地緣政治,更深刻地映射在經濟結構上。
從新能源政策分歧,到產業補貼戰爭,再到此次關稅談判,歐盟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美國不是「盟友優先」,而是「美國優先」。而歐盟,必須在話語權與對等博弈中,重新定義自身地位。
7月9日之後,若美方不退讓,那不僅僅是談判破裂那麼簡單——那是美歐之間一次「經濟主導權」的正式分手。
結語:談判的終點,是博弈的起點
這場看似枯燥的貿易談判,其實正是一場無聲的地緣鬥爭。
歐盟不再退讓,美國也不肯低頭。7月9日之後,是妥協,還是攤牌?全球供應鏈的下一次巨震,或許已經在倒計時中悄然發生。
這一局,誰退,誰輸。誰僵持,誰傷。而真正的贏家,也許不是談判桌上的任何一方,而是能在混亂中精準布局的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