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憤怒的小鳥」這種手游他們都不放過。
「竊聽」這種最沒有「人權」的事情,為什麼能在美國受到法律的保護呢?
「沒有可避難之地,沒有可安息之所,美國政府不會接受任何地方處於其監控視野之外。
不知道當你聽到這句話,作何感想?
這是美國記者巴頓·格爾曼在《美國黑鏡》一書中最讓人絕望的一句話。
你以為他說的只是普通人嗎?
斯諾登與奧巴馬
01 醜聞曝光
從「稜鏡」計劃,「怒角」計劃,再到「電幕行動」,「星風」計劃。
這些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的行動代名詞背後,是美國情報部門長期、毫無底線的對世界各國政要、企業及個人進行無差別竊聽活動,甚至連美國公民也未能倖免。
為什麼美國是當之無愧的「竊聽帝國」? 這給美國帶來了哪些利益?
美國利用海底電纜竊聽情報,早在美蘇冷戰時期就已經是常規操作了。
1960年,為了獲得莫斯科與遠東軍事基地的情報信息,美國中情局(CIA)和國安局(NSA),聯合執行了一項代號為「常春藤之鈴」的秘密行動。
美國出動了「大比目魚」號核潛艇在鄂霍次克海底的蘇聯通信電纜上安裝竊聽器,並連接錄音磁帶進行了長達10年之久的竊聽。
在搞到了蘇聯核導彈詳細的部署計劃、性能、核潛艇技術等大量的關鍵情報之後,讓美國在裁軍談判會議中獲得了主動權,左右了冷戰的格局。
正如前美國中情局分析師雷蒙德・麥戈爾說的那樣,「美國所謂盟友實際上只是美國的附庸,在霸權和利益面前,道德、信義、承諾皆可拋之腦後。」
對歐洲盟友尚且如此,何況對手蘇聯呢?
美國國家安全局(NSA)
02 幕後黑手
美國把竊聽不止是用在政治上,在商業競爭中,利用竊聽技術大搞不正當競爭來撈錢的事也沒又少干。
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中央情報局(CIA)這種情報機構,還會「降維打擊」在商戰中充當間諜。
利用竊聽、攔截電話傳真等手段,獲取歐洲企業的商業機密,從而謀取暴利。
比如在競標的過程中,用這種手段搞到了對方的底價,然後在用非常微弱而且精準的競標價格拿到訂單。
1994年,美國國安局(NAS)就對法國空客公司下了狠手,搶了一筆價值60億美元的大訂單。
沙特航空公司準備採購法國空客的商用客機,這讓美國波音公司異常眼紅。
在商用客機領域,空客和波音是多年的宿敵。
美國國安局在竊聽行業精心布局多年,順便就竊聽了沙特政府與沙特航空公司之間的傳真和電話。
搞到了非常關鍵的競標信息,然後轉手就送給了美國波音公司,毫無懸念的拿下了訂單。
網路攻擊
在竊聽情報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常用手段就是「網路攻擊」,為此美國國安局培養了一隻超一流的黑客組織「方程式」。
他們曾經開發了一個叫做「電幕行動」的頂級後門,對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長達10幾年的網路攻擊,涉及的行業涵蓋了科研、經濟和軍事等領域。
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在情報戰方面,除了情報機構之外,美國的互聯網科技巨頭也是不容忽視的。
因為這些公司所掌握的交換器、電纜和網路設備,每天全球都有海量的網路數據經過,這些公司會配合美國情報部門,對這些海量信息進行梳理、分析和破解。
各種應用商店的APP,在美國國安局眼裡就是「數據金礦」。
曾經有一個「怒角計劃」,就是利用手機用戶下載APP時,向手機里植入間諜軟體。
其喪心病狂之處就在於,除了推特、臉書、YouTube、谷歌這些常用軟體之外,連「憤怒的小鳥」這種手游他們都不放過。
手機app
03 紳士和惡棍
美國搞竊聽這件事情那真的叫一個歷史悠久。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已經開始積累行業經驗了。
1917年4月,此時距美國正式向德國宣戰已經過去3周,首個專門負責電報密碼破解的部門「密碼局」成立。
1919年,密碼局改名「黑室」,它就是今天美國國家安全局(NAS)的前身。
一開始主要任務就是破譯外交密電。
此時西方列強在海上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又極其高昂,讓各國背上了沉重的財務負擔,為了暫時的和平。
1921年11月,美、英、法、意、日五國在坐下來談判,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
美國為了在談判中獲得主動權,「黑室」就對所有的談判代表,尤其是對日本進行了外交密電破譯。
因為自從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美國和日本已經互為假想敵。
為了限制日本海軍的持續壯大,在搞清楚了對方的底牌之後,美國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成功的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1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大蕭條,內部的經濟動蕩讓美國自顧不暇。
當時的國務卿亨利·史汀生以「紳士從不拆閱他人信件」作為理由,叫停了「黑室」的破譯工作。
那以前乾的都算什麼呢?美國的神奇之處是可以在「紳士」和「惡棍」之間無縫銜接。
一旦戰事再起,美國又會重操舊業。
二戰期間,瑞典被德國佔領,1940年瑞典密碼學家鮑里斯·哈格林逃往美國。
在他的好友,同為密碼學家的威廉·弗里德曼的幫助下,與美國軍方達成協議,研製了大約14萬件M-209機械加密機。
鮑里斯·哈格林
二戰結束後,得到美國軍方的支持,鮑里斯·哈格林回到歐洲創業,創辦了「克里普托AG」公司。
1951年,美蘇冷戰期間,為了嚴密監視歐洲的情報,他和美國達成交易,在公司的產品中安裝了「後門」。
哪個國家只要採購了他家的產品,那麼在美國情報機構面前就像沒穿衣服一樣。
1967年,美國國安局甚至幫助」克里普托AG」公司設計了第一代電子加密產品,讓其在歐洲市場獲得了空前的競爭力。
為了更好的控制這家公司,1970年,美國與西德的情報機構共同出資將其收購,以便於對全球120多個國家開展了竊聽行動。
這些國家並非全部是美國的敵人,大部分都是其盟友,比如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和軍政府掌權的拉丁美洲國家。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
埃及總統薩達特為緩解國內的經濟困境,準備與以色列和談來減輕軍費開支,這讓其他阿拉伯國家非常不滿,蘇聯也積極抵制。
竊聽再一次幫了美國的大忙。
5年後,1978年9月,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邀請埃及、以色列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最高級別的會議。
在談判期間,美國發揮主場優勢,國安局使用「克里普托AG」公司生產的設備對埃及總統薩達特的通信內容進行了竊聽。
美國最終推動埃及與以色列簽署《埃以和約》,與蘇聯爭奪對中東的主導權。
1982年的馬島戰爭期間,美國利用阿根廷對「克里普托AG」公司設備的依賴,將截獲的軍事情報傳遞給英國。
「克里普托AG
1989年,柏林牆倒塌,東德與西德合併,1991年蘇聯解體,歐盟成立。
德國情報機構擔心之前和美國一起竊聽盟友的事情曝光,就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將股份賣給了美國。
可以說,多年來美國從竊聽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不光彩,美國與也樂此不疲。
因為奉行實用主義的美國人更看重結果。
04 合法犯罪
美國是怎麼把竊聽變的稀疏平常的呢? 天空飄來四個字,「法律保護」。
竊聽這種事情屢禁不止,而且確實「真香」,在美國政界竊聽是公開的秘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1978年,在白宮的總統辦公室的檯燈里發現了微型麥克風。
後來經過調查,竟然是二戰前後美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時期安裝的。
因為他的發言經常被媒體濫用,為了正本清源,羅斯福也懶得解釋,竊聽設備可以保留關鍵證據。
此後對在白宮內發生的談話進行錄音,就成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歷屆美國總統奉行的潛規則,杜魯門、艾森豪威爾都延續了這種做法。
「竊聽」這種最沒有「人權」的事情,為什麼能在美國受到法律的保護呢?
還要說到1972年著名的「水門事件」。
這件事情之後,性質就完全變了,既然竊聽屢禁不止,那麼就乾脆合法化,這就是美國的邏輯。
水門事件
1972年,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即將面臨連任選舉,為了獲得對手民主黨的競選策略情報。
以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偷偷潛入位於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企圖聽過竊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情報。
麥科德當時的職務竟然還是尼克松政府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
在美國「安全」這個概念和我們完全不一樣。
所謂「安全」意味著所有假想敵都在監控範圍內,局勢盡在掌握。
美國的所謂「安全」就是讓所有人都感到不安全。
麥科德一伙人正準備安裝竊聽器的時候,不幸被安保人員發現,當成小偷當場給逮捕了。
隨著警方的調查深入,其中有竟然有4人是前中央情報局的僱員,這當年估計是靠走後門進的局子,業務水平完全不及格啊。
壓力就給到了總統尼克松這邊,不過他的地位很穩,在任期間政績卓越,結束了越南戰爭,恢復了中美關係,美國也走出了經濟危機。
「水門事件」並沒有影響尼克松連任,最終大選結果是尼克松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喬治·麥戈文順利連任。
但不久之後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原來「水門事件」另有隱情,顯然有人要搞尼克松。
詹姆斯·麥克德在被審訊的過程中,供出了尼克松的法律顧問約翰·迪恩, 無奈只能棄車保帥,讓迪恩當替罪羊。
約翰·迪恩
但是在得知要蹲40年監獄的時候,迪恩瞬間迷途知返,選擇大義滅親,還花了整整3個小時向檢察官坦白從寬。
專門負責「水門事件」的調查委員會得知,原來從1971年初開始,尼克松就下令在白宮辦公室里安裝竊聽系統,記錄自己與手下的通話、聊天內容。
這也不是啥新鮮事,可是調查委員會顯然和尼克松過不去,要求他交出相關錄音資料,被尼克松果斷給拒絕了,理由是政府的行政特權。
但是只要想一想就知道,這個錄音裡面一定有非常勁爆的內容。
調查委員會不依不饒把事情鬧到了最高法院,結果大多數法官都認為總統的行政權力必需受到法律的約束,要求交出錄音沒毛病啊。
這就徹讓尼克松破防了,直接免了調查委員會老大考克斯的職務,還動用中情局出來干預,這樣一來性質就變了。
民主黨抓住這個關鍵的機會給與致命一擊,不但在《華盛頓郵報》頭版頭條曝光了這件事情,還同時讓各大電視台暫停節目,全部幾刷刷的轉播這個事情。
「總統專權」、政府腐敗等話題迅速發酵,引起了公眾抗議,一時間輿論被推向了高潮。
接著眾議院決定彈劾尼克松,民主黨幾乎控制了所有美國媒體,在這一點上共和黨很吃虧。
為了避免身敗名裂,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宣布辭職。
尼克松
當天副總統福特就任總統,並且在9月8日赦免了前總統尼克松一切罪責。
「水門事件」引發的政治風波,最終以尼克松下台收場。
可是美國政府的竊聽行為變了一個公共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公民隱私被政府侵犯成了更嚴重的話題。
為了重建信任,國會專門出台了《總統紀錄法》,規定總統錄音歸民眾所有,應依法公開,私自銷毀屬於犯罪。
同時,為了平衡國家安全和公民權利,防止行政部門濫用權力、任意竊聽,國會還通過了《涉外情報監視法》要求政府必須取得法院的許可令才能進行電子竊聽。
換句話說,美國的情報部門只要以所謂的「國家安全」作為幌子,提交申請,獲得許可之後,就可以「依法竊聽」。
美國竊聽
這就是美國立法的神奇之處,永遠是美國利益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