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5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的發布會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北京時間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改變將對全球帶來哪些影響?對我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未來在我國新冠疫情應對方面會帶來哪些變化?記者專訪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
梁萬年:全球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
梁萬年介紹,按照國際衛生條例的規定,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有3個標準:
第一,這一事件是突如其來和超乎尋常的;
第二,這個疾病可以跨境快速傳播;
第三,這一事件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和協作來消除這一病毒的危害。

梁萬年表示,首先,從當前的流行態勢來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住院人數、重症ICU的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在呈持續下降狀態。其次,病毒雖在繼續變異,但沒有看到其致病力、致死率的變化。雖然其有時變異株傳播速度變快、免疫逃避能力變強,但總體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第三,通過人群的自然感染,加上主動的疫苗接種,全球已建立比較良好的人群抵抗力,也就是免疫屏障。第四,三年抗疫各國都在加強公共衛生體系的能力建設,綜合來看我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梁萬年進一步解釋稱,達到不再繼續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不意味著新冠流行沒有了,疾病危害消失了,而是說明我們的能力目前已經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帶來的危害。
梁萬年:跨國交通、貿易、旅行等限制將進一步減少
梁萬年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於跨國交通、貿易、旅行的限制將進一步減少甚至消除,這應該是最大的影響。我國的貿易、旅遊、學術交流等國際交往,此前因部分新冠病毒防控措施帶來的不便都有望減少。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國家對疫情防控就放任不管,我國還是要繼續做好相關疫情防控工作,繼續和全球各國緊密團結,共同有效地、更具針對性地、更有成本效益地來管控疫情,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梁萬年說。
梁萬年:繼續保持監測、預警等防控措施
梁萬年表示,未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還需要繼續堅持:
一是如何更加有效和敏感地監測新冠病毒的病原體變異情況、疫情發生髮展情況,要建立強大的監測網路;
二是仍要對高危人群和重點人群加強疫苗接種;
三是臨床救治能力,特別是重症救治能力需進一步強化;
四是保持我們在疫情防控期間已經養成的良好衛生和生活習慣,同時仍是要對新冠感染的疫情保持警惕。
張文宏最新發聲!
今天凌晨1點多,張文宏更新微博:「病毒還會存在,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經同此冷暖。」

以下為全文:搭乘深夜航班MU5165 在夜間23點45分落地,打開微信,第一條跳出來的消息就是世衛組織宣布新冠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匆匆從熟悉的北京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出來,行李大廳熙熙攘攘,沒有任何人理你,沒有人測體溫,也沒有健康碼,恍惚間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過。正常的感覺特別好。
三年多時間我們的新聞中總是會有新冠的消息。辦公室的疫情地圖每日都在告訴今天的發熱病人數量,新冠檢測陽性數量,還有病毒亞型,城市地下水監測的病毒拷貝數。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醫務工作者,抑或政府官員,似乎都在擔心正常的日子會回去,擔心剛剛活躍的經濟復甦會被打斷。
這次五一勞動節,全國人民大旅行,從上海城市進出的流動數據都已經高於2019年的五一勞動節。我們擔心的醫院急診發熱就診病人比例雖略有上升,但仍遠低於甲流流行期間的發熱就診比例。城市污水中病毒含量雖略有回升,但仍然處於極低水平。監測中國的新冠病毒亞型也已經逐漸和國際流行的病毒亞型趨同,都是以XBB為主,並且嚴重程度對醫療沒有造成壓力。
病毒還會存在,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經同此冷暖。
從機場出來的一剎那,深感一切都沒有發生,一切都已經發生。所有經過的一切,都會讓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讓我們暫時道別,加快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無論生活是艱難還是容易,只要我們不退場,終會看到我們期待的未來。
往期精選
1. 2.74億!
2.6人被查,5人被處分
3.幹部「五一」脫崗躲民宿違規吃喝,被抓現行!
4.一季度陝西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16.2%
來源:新聞晨報、新聞聯播、陝視新聞
編輯: 劉姚堯 | 審核▪監製:楊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