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已經進行到了2023年,而且不少分析人士均認為,在新的一年裡,這場衝突還將持續。作出這一判斷有一定的依據,一方面,俄羅斯只要不動用核武器,就不得不與烏聯軍打消耗戰,有美國持續不斷地提供軍援,俄軍會一直打得非常艱難,就算最終能夠取勝,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另一方面,儘管國際社會都期望這場衝突能夠早日結束,但美烏目前沒有表現出任何和談的意願,美國還希望繼續消耗俄羅斯,進一步控制歐洲對付中國,澤連斯基也被捧上了「神壇」,作出任何妥協都極有可能遭到清算。而俄羅斯已經在這場衝突中投入了大量資源,在國內政局沒有大變動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繼續打下去。所以不難看出,俄烏衝突何時能夠結束,關鍵點還在於美國的態度,按照這個邏輯,去年的11月中期大選以及2024年總統選舉將是關鍵時間節點。
對援烏態度消極的共和黨雖然在去年11月控制了眾議院,但在選舉中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席位優勢並不明顯。而且這次麥卡錫艱難當選,說明他將是一位弱勢議長,這也註定他無法在烏克蘭問題上顛覆民主黨的政策。所以澤連斯基不僅能夠在中期選舉後訪美,而且還能到國會演講。
因此俄烏衝突能否結束,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或將成為又一個關鍵節點。目前驢象兩黨已經開始行動,拜登被曝私藏文件一事就是最好的例證。目前對於拜登以及民主黨來說,最大的考驗是如何處理好經濟問題。經過去年猛烈地加息,美國的通脹問題雖然得到了抑制,但經濟同樣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一旦拜登以及民主黨應對不力,2024年共和黨以及特朗普將會捲土重來,屆時美國極有可能停止對烏克蘭的援助,烏軍也就再難抵擋俄軍的攻勢。
但距離2024年美國大選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能耗得起而不倒下嗎?目前來看,有三大因素決定著俄羅斯能夠打多久的消耗戰。
第一,經濟因素。只要俄烏衝突仍在持續,俄羅斯的經濟就必然會持續受到衝擊。因為戰爭將消耗大量財力,而且部分企業將分出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產能以滿足軍事行動的需要,此外,俄羅斯還需要承受來自西方瘋狂的經濟制裁。2022年俄羅斯的gdp已經出現負增長,而且今年在經濟議題上俄羅斯還將面臨更多考驗。因為西方對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制裁,基本上都是從年底才開始,例如去年年底g7才正式公布俄石油限價令,儘管中印兩個能源進口大國都在積極與俄羅斯開展合作,但也不足以抵消西方制裁所帶來的影響。而且俄羅斯雖然不缺新客戶,但想要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需要一定的時間,尤其是在限價令的背景下,俄石油如何運出正成為難題。若經濟持續陷入困境,將會給俄羅斯社會秩序的穩定帶來負面衝擊。
第二,俄羅斯國內政局的穩定。一旦陷入消耗戰,普京在國內以及國際上將承受巨大的政治壓力。在國內,「皇俄派」以及親西方派都會不斷向普京施壓,激進的「皇俄派」將施壓普京升級衝突,親西方派會施壓普京向西方作出妥協,普京將面臨雙重壓力。此前烏東四地急著公投入俄,就被西方認為是普京向國內「皇俄派」作出的妥協。
另外,普京還將遭受來自國際上的壓力。自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就在聯合國等多個國際場合煽動他國孤立俄羅斯,這給俄羅斯造成了不小的政治壓力。此外,隨著俄綜合國力被消耗,俄羅斯對傳統勢力範圍的控制力正逐漸減弱,哈薩克、亞美尼亞等俄羅斯的傳統盟友,近期都表現出極強的離心力,美國必然會趁勢拉攏這些國家,以進一步實現對俄羅斯的圍堵孤立。所以普京能否頂住國內外施加的壓力,同樣也至關重要。
第三,軍事上俄羅斯是否經得起消耗。衝突爆發後,俄羅斯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軍事資源,損失同樣也不少。例如俄黑海艦隊頻頻遭遇襲擊,甚至「莫斯科」號等艦艇都被擊沉,部分轟炸機、戰鬥機等空中力量也被擊毀。俄羅斯雖然是軍工大國,但在當下的經濟以及工業條件下,想要恢復到衝突前的實力,需要一定的時間。
此外,當前俄烏衝突近乎是二戰甚至是一戰的打法,雙方人員損失比較大。雖然準確數字外界無法得知,但從巴赫穆特的戰況來看,雙方傷亡率並不低,如果戰爭繼續下去,雙方還將付出更多的犧牲。俄羅斯兵員儲備還算充足,但如果人員損失過多,普京也難以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而且俄羅斯還不得不留有充足的軍事資源,用以防止北約的突然下場,雖然這一可能性不大,但國家存亡不能不做萬全準備。
所以總的來看,這場消耗戰將非常考驗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如果俄羅斯經不起消耗,被迫向烏克蘭以及美西方妥協,俄羅斯將失去未來,甚至不排除再次走向解體。我國雖然不是俄烏衝突的參與方,但衝突的走向將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格局,那麼我們需要擔心俄羅斯耗不起倒下嗎?
對於中方來說,只需要做好3件事,就大可不必有此擔心。一是,繼續勸和止談。俄烏衝突越早結束越符合我們的利益,因為衝突持續下去,俄羅斯將會被嚴重削弱,歐洲也會因為安全焦慮而選擇與美國深度綁定,日前歐盟與北約加強安全合作,其實就是俄烏衝突帶來的結果,作為交換,歐洲必然會在涉華議題上向美國靠攏。
二是,繼續加大和俄羅斯的經貿往來。這樣既可以避免俄羅斯因為難以承受西方的制裁,而作出要麼向西方徹底妥協,要麼徹底向西方攤牌的極端選擇,同時也可以借著俄羅斯「向東看」戰略讓我國的能源安全獲得進一步保障。
三是,向外界闡明我國在俄烏衝突中的立場。我國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越緊密,越容易引起歐洲的猜忌,擔心我國會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甚至是結成聯盟。所以我們必須藉助各種場合,明確向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說明我國的立場。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美國借著俄烏衝突成功禍水東引,一旦歐洲認為我們參與到了歐洲大陸的地緣爭端,歐洲極有可能會全面倒向美國,「新冷戰」的局面就將形成。
美國現在拿中國沒有辦法,一部分原因就是全球化使得各國與我國建立了緊密的經貿聯繫,各國為了經濟發展不願意輕易陷入大國博弈之中,我國就可以繼續順著全球化浪潮尋求發展。但如果歐洲認為中俄關係威脅到了歐洲安全,極有可能會放棄與中國的經貿合作,轉而將中國視為「對手」,陣營對抗將阻斷全球化的推進,地緣鬥爭將取代經濟發展成為各國主要議題,這不利於我國的崛起。
所以這場俄烏衝突,其實也是對我們的一場考驗,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與俄羅斯保持正常合作的同時,避免落入美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