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龍一號到底有多牛?
很多人都說可以加快我們核航母的誕生,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它還可以改變中國核電模式,甚至一舉改變中國在全球的核電地位。
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因為早在2014年,我們就已經有過這種經歷了。
當時美國華盛頓召開一個非常特別的核能會議。
中核新能源總經理錢天林在會上做報告,他激動地說:「我多次來參加會議,以往我都是作為觀眾,參加這種會議,但這次,我將為大家全面介紹一下中國的ACP100。」
在長達數十分鐘的報告中,錢天林越說越興奮,眼裡散發這自信的光芒,報告結尾時,他大聲對台下的各國核能專家說誇下海口:「我對中國小堆充滿自信」。
當時台下的觀眾先是好奇,因為因為在這之前,中國核能在世界上的地位並不高,核電站技術也都是引進歐美列國的,所以沒有人認識錢天林,也沒有人將他的話放在心上,更沒有人搭理他。
但是當他介紹代號為ACP100的核電技術時,許多人才驚愕的發現中國的核能實力竟然這麼強,於是在在報告之後,他們迅速將他圍了起來,不僅諮詢起相關細節,還遞上各種各樣的名片,期待日後保持聯絡。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報告,就能讓錢天林的地位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答案就在於ACP100,它還有另外一個更出面的別稱「玲龍一號」。
是的,玲龍一號在2014年就將中國核能地位拉上了一大截,但是它的傳奇還在後面。
2016年時,玲龍一號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審查的小型壓水堆技術,一戰成名。
2017年,玲龍一號就完成了全部設計工作,並在2021年在海南地區正式開建,成為全球首個開工的陸上商用模塊式小堆。
玲龍一號成功讓中國核能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被外媒稱為中國掌握核能主導權的關鍵。
來源:日經新聞網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這麼重要的技術,卻被有些國內的媒體帶偏了,他們不是玲龍一號和中國核航母進行掛鉤,就是將兩者進行對等。
老實說這樣的確能吸引很大的關注度,但這卻是完全錯誤的,過多的將兩者掛鉤,不僅沒能體現出玲龍一號的重要性,甚至反而會影響中國核能的出國戰略。
這並不是熊貓在胡說。
首先玲龍一號它是民用核反應堆,它與軍用動力堆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首先就是核燃料濃度,為了保證安全和核燃料不外泄,所以鈾235丰度上只能用到3%-5%,而核航動力上的核燃料丰度至少要到20%以上,有些先進的核航母上還能再翻1-2倍。
低濃度鈾有個缺點,就是需要每兩年就得更換一次核燃料,更換一次需要幾年時間,這對航母來說幾乎是不能接受的。
其次玲龍一號是陸上反應堆,和海上浮動反應堆差距還是很大的。
航母由於經常要在深海航行,海洋上經常有暴風雨、潮汐等惡劣天氣,以及空氣中的水份、鹽霧都會對設備造成很大的侵蝕,所以對於反應堆的要求更高,不是簡單的把陸上反應堆放到船上就可以。
綜上兩點,就可以輕易得出玲龍一號是不能用於核航母上的,中國真正接近航母核反應堆的研究其實是ACP100S。
它也是中核集團在2015年成立的項目,全名叫海上浮動核電站,相當於玲龍一號的海上版本。
兩者結構和性能差不多,但是用途不一樣。
ACP100S可用於船舶動力或者是海上固定發電平台。
它在2015年就完成了總體設計,在2016年就納入十三五規劃當中,至今還只是在建設規劃中,當然建設規劃都是保密的,我們這邊就不詳細談了。
總之,如果硬要選一個反應堆作為中國航母航的動力母機,那麼ACP100S顯然更適合。
那麼玲龍一號到底牛在什麼地方,為啥我說它能改變中國核電的地位呢?
答案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玲龍一號的總設計師宋丹戎在立項時,就明確說過,它目的是為了佔據先機。
至於這個先機,就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了。
當時核電技術還處於第二代,核電站越建越大,但是安全性非常差。
美國、俄羅斯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核電站頻繁發生事故,尤其是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件,讓各國談核色變。
於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就發出倡議:核能反應堆要朝著往小型化去發展,減少核事故帶來的負面影響。
世界各國就此開始探索電功率小於30萬千瓦核反應堆。
不過這種小型化可不是簡單的將核電站做小。
因為兩者的用電邏輯完全不同,大型核電站不需要考慮用途,只需要建設好之後,將它併入到國家的電網當中,然後哪個地方有需要用電,就牽一根電線過去就行了,往往一大片區域只需要一個核電站就夠了。
而小型化反應堆則不同,它是根據哪裡用電,就建到哪裡去的原則,需要適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用途。
所以它是一個多需求、多目標、甚至多技術的新型反應堆。
用核專家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參考,對於全球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不過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或許不友好,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這卻是一個機遇。
因為以前中國的核能發展相對較晚,雖然靠引進其他國家的技術,掌握了核電技術,但是標準和專利,以及國際市場都掌握在歐美國家手裡,我們核能想要突圍難度非常大。
現在大家處於同一條起跑線,我們沒有專利卡脖子,就可以與其他國家同步競爭,比拼就是誰的技術實力更硬。
從2003年起,我國核動力院就開始了對小型多用途反應堆的探索,並且完成了概念方案,為中國小堆奠定了基礎。
2009年,中核集團提出了差異化戰略:在發展大型核反應堆的同時,也要大力布局小堆,小型核反應堆戰略第一次浮出水面。
當時全球依然以建設大型核反應堆為主,中國在這方面相對落後,中核大堆戰略就是要追趕上發達國家,當時中核的代表性項目就是ACP1000。
至於小型核反應堆的目的則是布局未來的方向,它不像大隊專註發電,而是實現供熱、蒸汽、海水淡化等多功能用途。
說的再直白一點,小堆是用來彌補大堆不夠靈活的缺點。
但是呢,到底什麼樣的核小堆才是未來的終極形態,一直是世界難題,對於中核來說也是如此。
2010年時,中核的幾位專家聚集在一起,他們共同探討小堆的未來前景和總體方向,最終一致認為小堆將成為「遊戲的改變者。
為了不再落後於其他國家,他們還給自己立下軍令狀,一定要提前拿出反應堆總體結構的方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搶佔先機。
同年,中核將小堆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並且投入巨額的資源來研發攻克這個難題。
然而好事多磨難,當中國小堆即將走向正軌時,給核能領域有一件大事發生了,那便是福島核事故。
日本在福島上的低級錯誤,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全球核能重磅一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停止了核能項目的審批和建設工作。
中國也不例外,我們當時核能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是不得不提前結束一些落後的技術,轉戰技術難度更高的三代及三代以上的核反應堆。
只有更先進、更安全的核反應堆才是核電的未來,這就是當時中國核電的原則。
這個目標當然沒錯,它保障了中國核電站的安全,但是也給中國出了一個大難題,到底什麼才是更先進,什麼才是更安全核反應堆?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整個世界。
有些國家核電技術差,給不出答案,就乾脆放棄核電,比如德國,以及早期的日本,而有些國家也在積極探索,比如美國和法國。
中國當時雖然核能技術也一般,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而是被迫走上了核電改革的道路,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給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那就是「雙龍會」。
2013年時,中核與中廣核摒棄競爭,將旗下的ACP1000和ACPR1000+項目合併,共同研發更先進、技術標準更嚴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
這個項目就是日後遠銷海外的大型核反應堆「華龍一號」。
而在小堆項目上,中國給出的答案更早,它就是「玲龍一號」。
2011年,中核正式啟動模塊式小堆項目,代號ACP100,它與華龍一號的原本代號ACP1000隻差一個0。
兩者幾乎就是一對親兄弟,他們的技術基礎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是原本規劃的小型核反應堆已經升級為「小型多功能模塊化核反應堆」。
玲龍一號到底是如何搶佔先機的,答案就是藏在小型、多功能以及模塊化這幾個詞里。
首先說下小型化,玲龍一號給出的答案就是一體化設計。
一體化設計是為了縮小核電站的體積。
傳統大型核反應堆的內部結構有燃料組件、蒸汽發生器、主泵和壓力組件等設備,設備都是各自獨立,中間由一條長長的管道鏈接,所以傳統核電站看起來都非常的臃腫,而且這些管道一旦遭遇外部或者是內部強震時,管道還很容易破裂,導致失水性事故。
而玲龍一號則是一體化設計,團隊將反應堆幾十種設備進行重新設計,設計後專屬設備需要額外的管道就可以鏈接,
用玲龍一號設計團隊的話說大堆和小堆的關係就像台式電腦和筆記本一樣,一個是分散開,一個是集成在一起,體積自然就減少了。
但這還不是一體化設計最大的好處,它真正的作用還是在於安全性。
因為小堆裡面是用短管嘴進行連接的,不會出現管道破裂,可以極大減少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像這樣的防禦措施在玲龍一號的設計中,總共有五層之多,而且這五層還是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非常牢固防禦縱深。
可以安全到什麼程度呢?
小事故發生3天內,玲龍一號都可以自行實現堆芯保護,大事故即使突破了5層防禦,真的發生了核泄漏,那麼玲龍一號也可以保證應急範圍縮小在300米以內,而大堆的這個數值則是10公里,兩者相差30倍的距離。
如果說在大堆上,人們是談核色變,那麼在小堆上,我們完全可以拋棄這種質疑,擴大人們對核電的信心。
然後說說模塊化,這才是玲龍一號真正優勢的地方
以前大型反應堆的零部件由於體積太大,都沒辦法批量複製,只能定製,但是玲龍一號的設備是專屬設計,它們不但可以像流水線一樣批量生產,還可以像搭積木那樣組裝核反應堆。
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實現快速複製,既節省生產時間,又節省生產成本,根據網上透露的信息,首批玲龍一號的建設周期是4年半,成本大概在10億美元以內。
作為對比,大型核電站的成本就高很多了,一般需要10年以及10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才可以支撐到一個核電站的運行。
除了玲龍一號內部零件本身可以組裝外,多個玲龍一號之間也可以靈活組合。
根據玲龍一號總師的說法:兩個小堆可以共用一個汽輪發電機組,在不增加體積的情況下,增加發電功率。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規定,小於300MW以下的才算小堆,而單個玲龍一號的發電功率原本只有華龍一號的八分之一左右。
但是兩個小堆組裝到一起起後,差距就縮短到四分之一,最多可以實現一址四堆,成本比可以低到每度4毛。
(來源:玲龍一號總師宋丹戎論文)
這還是在首堆建設的情況下,將來隨著工藝設計,生產線和建設流程不斷優化,玲龍一號的建設成本和時間還會繼續減少。
這就是玲龍一號模塊化的優勢。
然而這依舊不是玲龍一號真正驚艷的地方,它真正讓人驚嘆的是多功能這個屬性。
如果說大堆是為了發電,那麼小堆則是綜合利用。
它體積小、安全性高、成本低,那麼就可以讓它靈活性更高。
不管事郊區還是城市、海島或者山區、船上或者太空都可以,這不是在說笑,而是真的。
我們舉幾個例子:
比如在人群多的城市,大型核電站影響太廣,所以沒辦法直接在城市附近興建,但是玲龍一號體積小、核燃料少,影響範圍有限,可以直接替代火電廠,為城市提供電力;
然後在北方偏遠地區也是這樣的,這些地方電網維護成本非常高,在這裡修建核電站,就能就近給他們供電或者供暖。
然後在海上,可以當做破冰船的動力、還可以當做浮動發電站,為海上油田和海島服務。
要知道海洋資源可是非常豐富的,不僅有大量油田,還有非常珍貴的金屬和稀土,以前這些地方很難開發,就是因為能源供應問題。
有了玲龍一號就可以解決能源問題。
而海島則更需要小型核電站,我們南方有許多人工島,這些導語都是戰略要地,在這裡興建小堆,可以為我們的疆土提供保證。
至於建到太空去,也不是我在瞎說。
在美國阿爾忒米斯計劃中,他們將在2028年前在月球表面建立永久基地,其中為基地提供能源的就是小型核電站。
除了美國,中國的月球科研站用的也是小型核電站。
根據中國探月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的說法:「核能可以長時間解決月球科研站的能源問題,」
雖然他沒有說明是什麼類型的核電站,但是根據運力來算,也只能是小型核電站。
所以你看,小堆比大堆的應用範圍更廣,功能性也可以從單一的發電,升級為供暖、動力等等,因此它才叫多功能。
也正是因為這麼多功能,所以小型模塊核電站才會被稱為「遊戲的改變者」。
在全球大概有12個國家正在研發這項技術,其中有技術路線多達40多種,而且還在持續增加當中,競爭非常激烈。
其中老美國在2010年發布的《核能研發路線圖》,在他們的規劃里,老美首座模塊化小堆將在2029年建成。
俄羅斯則計劃在2024年開建,2028年投入運行。
至於英日法等國,也投入巨額資金布局。
中國玲龍一號成功突圍,可以扭轉中國在全球核電的地位。
以前標準和專利掌握在其他國家手裡,我們其實沒啥話語權,即使我們擁有華龍一號,但是發達國家的核電項目依舊都被美日法瓜分了。
我們只能在經濟實力相對較差的國家爭取到一點項目,而且建設時長和成本太高了,導致這些國家不是建不起,就是在建設的過程中,遭遇各種外部阻力,非常不利於中國核電的推廣。
現在玲龍一號擁有300多件專利,不僅可以拿下更多的行業話語權,敲開歐美市場,周期短、成本低快速生產等優勢,還利於我們在落後國家上的推廣。
所以我才說,玲龍一號或許可以改變中國核電的地位,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