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欣
作為一名企業顧問,我這些年服務了不少客戶,客戶規模小則十幾億、大則上千億,我們還專項做了不少組織管理方面的諮詢項目。
但我發現在組織管理中,很多企業陷入了一個慣性誤區:幹部只管直接下屬,老闆只管一級幹部。表面上組織結構嚴謹清晰,實則幹部隊伍建設斷層嚴重、組織後備力量薄弱、選人用人依賴「少數人扛大旗」。
要破解這個難題,我的一個核心思路就是:管人管兩層,梯隊建三層。
這十個字,不是新概念,而是組織能力建設的基本功。
這也是判斷一個管理者是否有組織觀、大局觀的分水嶺。
「管人管兩層」的真正含義
很多人一聽「管兩層」,立刻緊張:這不是越級管理嗎?
恰恰相反,這裡的「管」不是直接指揮、不是干預操作,而是關注、洞察、建機制。
不是往下多管一層,而是不能只盯著你直屬那一層。
舉個例子:
你是總經理,你下面有四個副總,他們每人管一個部門。
你不能只聽四個副總怎麼說、只看他們報上來的數字和PPT,更要關注他們每個人手下這一級幹部。
● 他們搭建的團隊是否穩定?
● 是否有人才梯隊?
● 是否有內部培養?
● 是否會「斷層」?
● 是否有「只靠幾個老人硬撐」的危險?
● ……
如果你只看自己的直接彙報人,等於是把自己的判斷交給了他們的主觀判斷。
你的信息來源就被「過濾」過一次,非常容易形成管理盲區,聽到的都是他們願意讓你聽的,看不到他們能力盲區造成的組織短板。
所以,「管兩層」的關鍵在三個方面:
第一,要看你的直接下屬有沒有在「搭班子」。
有些幹部業務不錯,但不擅長帶人。
他下面總是一群「臨時工」,組織渙散。
這種情況不管,只會形成「單兵突擊」的組織文化,缺乏可持續性。
第二,要看第二層幹部有沒有「動靜」。
● 再下一層幹部是否有成長機會?
● 有沒有新的人被提拔?
● 有沒有問題幹部被處理?
● 有沒有「老人」不動、「新人」上不來的現象?
一個部門三五年幹部不換人,這不是穩定,是僵化。
第三,要看他有沒有人「頂得上來」。
所謂「能上能下」,不是講給老闆聽的口號,而是真有機制。
如果這個副總今天辭職了,下面有沒有一個準備度達到60%甚至80%的人能接住工作,不讓組織掉鏈子?
總結一句話:管人不是管流程,是管組織質量,看的就是「二線有沒有人」。
「梯隊建三層」的戰略眼光
「管人管兩層」是現在,「梯隊建三層」是未來。
梯隊建設,是組織能力里最難的部分。
因為它不像銷售、生產、研發,有看得見的目標和結果;它更像是「耕地」,今天種,三年後才能收。
那麼,什麼是「三層梯隊」?
第一層,是現任幹部。
他們在崗履職,承擔當前責任。
第二層,是可上可下的儲備幹部。
這些人可能目前是副職、主管、骨幹,如果上面有空缺,他們能挑得起;如果需要外派、輪崗、救火,他們能馬上頂上。
第三層,是正在培養的年輕幹部。
他們也許現在剛剛進入組織、剛剛走到主幹線上,還不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但已被識別為重點培養對象,有明確的成長路徑和導師機制。
這三層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循環系統。
如果只建一層,現任一倒,後面全斷。如果只建兩層,也存在第二層遲遲不能成熟,組織陷入「等梯隊長大」的空窗期。
而「三層齊備」,就像一個優秀的足球隊,首發能打、替補可靠、青年梯隊有苗子,才是一支可持續贏球的組織。
幹部隊伍不能「一人一坑」
很多企業在做組織搭建時,會犯一個常見錯誤:一個崗位設一個人,一個人干一個崗位,似乎「剛剛好」。
但現實並不「剛剛好」。
人是動態的——有人離職、有人生病、有人掉隊、有人犯錯。
組織一旦沒有冗餘度,就像房子沒有備用電源,只能等「停電」。
尤其是幹部隊伍,不能搞成「一人一坑」。
● 你要看一線部門,有沒有副手?
● 有沒有能獨立承擔任務的人?
● 有沒有在帶新人?
● 有沒有培養意識?
● 有沒有跨部門歷練?
● 有沒有拉得出來、打得響的「二梯隊」?
● 有沒有「老中青」三代幹部協同作戰?
● ……
真正強的組織,是「不是靠誰,而是靠這套班子」。
一兩位高管再厲害,如果他走了企業就掉隊,這種組織就是「架空的獨木橋」。
相反,哪怕今天某位幹部短暫不在,他搭建的團隊照樣穩得住——這就是幹部的管理水平,也是一家企業的組織成熟度。
梯隊不是配備,是結構
在我們很多人習慣的管理邏輯里,幹部梯隊是「配齊人就好」。
但真正的組織建設,講的是結構。
結構怎麼理解?
就像蓋大樓,不是說「我有100根鋼筋」就行,而是看這些鋼筋是怎麼布的——頂層、中層、基礎,各自承重是否合理?有沒有關鍵節點?有沒有被壓垮的危險?
幹部隊伍的三層梯隊,也講結構。
● 有沒有經驗豐富的老幹部鎮場?
● 有沒有中堅力量真正能扛?
● 有沒有新人在試錯和成長?
同時,在這個結構中,誰可以橫向調動?誰具備跨模塊能力?誰是未來的一把手接班人?……
這套結構必須定期梳理,而不是等人走了,才臨時找人補位。
只有形成「結構性餘量」,組織才能從容面對不確定性,才能從「靠人」走向「靠組織」。
幹部梯隊建設要「算賬」
很多企業做幹部培養時,重培訓輕實戰,重推薦輕歷練,結果是「看著像個人才,用起來不行」。
幹部梯隊建設,也要「算賬」:
● 有多少人曾接受輪崗?
● 有多少人是從一線提拔的?
● 有多少人是連續三年績效A級?
● 有多少人帶過團隊、干過項目?
● 有多少人能在別人離開時接住?
● ……
這些都是幹部梯隊質量的真實指標。
不是看錶格有多少名字,而是看有沒有「戰鬥過的履歷」。
同時,更要算結構賬:
● 是不是都是40歲以上?
● 有沒有30歲中層的?
● 有沒有多元背景的人?
● 有沒有從二線輪到一線的?
● 有沒有女性幹部?
● ……
沒有多樣性,就沒有梯隊韌性。
組織的信號管理:誰值得投資源
管人管兩層,不是懷疑幹部,而是讓組織不被誤導。
梯隊建三層,不是形式主義,而是明確一個信號:誰值得被投資源。
在一個有組織感的公司里,幹部能感受到:誰在搭團隊,誰在帶人,誰在培養人,誰才是值得長期使用和重點培養的人。
組織要用信號,去引導這些行為。
反之,如果一個幹部只做事、不帶人,也能升遷、也能拿獎金,那組織就是在發出錯誤信號:帶人、建班子沒有意義。
這種信號,會導致組織土壤枯竭,變成「只靠幾個拚命的精英」。
打造「良將如潮」的幹部文化
一個優秀的企業,幹部像浪潮一樣,一浪接一浪。
今天你是主力,明天是你培養的人成為主力;你退居幕後,他們站上台前。
這樣的組織,才有生命力。
我們要避免「誰都知道公司就是靠那幾個人」的局面,而是形成「公司里隨便一撥人拉出來,都能打仗」的底氣。
這背後靠的不是天才,是系統化的幹部管理機制:
● 管人管兩層,看組織是否紮實;
● 梯隊建三層,看組織是否可持續;
● 任用有機制,成長有路徑;
● 能上能下,才有真正的組織活力。
組織就像一個生命體,要能應對外部的競爭壓力,也要能自我修復、自我進化、自我更新。
幹部梯隊,就是組織的「免疫系統」。
它不是表面的標籤,而是背後的戰鬥力。
讓我們記住這十個字:
「管人管兩層,梯隊建三層。」
這不是標語,而是我們做好組織管理,最基本、最樸素、也最有力量的抓手。
你的企業管人管了幾層?
梯隊建設又建了幾層?
歡迎你在後台留言,提出更多觀點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