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男子虐貓事件發生後,央視呼籲禁止虐動物儘快立法,《參考消息》10月22日發布的投票顯示,有6.4萬人支持「禁止虐待虐殺動物應儘快立法」。
采寫 | 南都周刊特約撰稿 朱雅玲
編輯 | 林意欣
「愛你根本不需要什麼成本,可是你這種生物,愛我們就愛一生。原來以前是奢望的事,竟因為機緣巧合輕易實現了。」
這是樂樂在社交平台上紀念她和貝貝遇見兩周年時寫下的一段話。貝貝是她養的狗,在她眼裡,貝貝是自己的朋友,是「被神派來救自己於水火的天使」。
樂樂回憶起她和貝貝的故事,聊起了自己生病時的一件事。有段時間自己身體不好,幾乎天天起夜嘔吐。每次衛生間的燈一開,吐完回過頭,就能看見蹲在門口等著自己的貝貝,有時候沒蹲在門口,就是昏昏欲睡地蜷縮在自己的腳後跟。
「回頭看到它的那一刻,好滿足。」
那段時間的每天早上六點,貝貝總是會準時醒來,從床下跳到床上去找她,拱進被窩來對樂樂的臉又親又舔,鬧著去遛彎。
貝貝來到樂樂家的時候是2018年,當時正在上大學的樂樂聽說家裡有了一個小寶貝的時候,天天看家裡人拍逗狗的視頻。那頭的人笑,她也跟著傻笑。在樂樂眼中,貝貝是自己家的潤滑劑。原本自己的家庭,在她高考後已經面臨破碎。但是有了狗狗之後,整個家庭直接和間接表達情感的方式都變得更多了。
她說,沒養小動物之前,可能你還不能發現完整的自己。你有了它之後,原本黯淡的生命都會變得完整和有意義。
樂樂的社交平台截圖
這個社會上,有無數的人被動物救贖,樂樂只是其中之一。但就在這溫暖的反面,是讓人觸目驚心的黑暗。
僅僅是今年,就有不少虐待動物的事情出現。
10月19日,山西太原男子用開水淋貓,導致一隻母貓和它腹中的四隻小貓死亡。
5月17日,北京順義出現「虐貓」事件,已知受害貓15隻,三位施暴者都是10多歲的孩子。
4月9日,山東理工大學學生虐殺動物並拍攝視頻販賣,在2個月內以剝皮、火燒、電擊等方式虐殺80多隻貓。
......
這些事件一出,引起了廣泛關注。山西太原男子虐貓事件發生後,央視呼籲禁止虐動物儘快立法,《參考消息》10月22日發布的投票顯示,有6.4萬人支持「禁止虐待虐殺動物應儘快立法」。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這些被曝光出來的虐待動物事件,還有許多被虐待的小動物正在悄然死去。它們不會說話,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遭受這一切,只能睜著眼睛等待死亡。
看到這些虐待動物的新聞後,阿凡回憶起了自己的經歷:「在鄉下住過的孩子都清楚,影視作品裡那種在村裡跑的狗,大多不是家裡養著的,但凡是家養的土狗,都是要拴上鏈子的。為什麼要拴上鏈子?不是怕傷人,也不是怕走丟,只是單純因為放著家裡的狗跑到村裡,會糟了偷狗賊的毒手。村裡無主的土狗時不時就會少一兩隻,大家對它們的去向心知肚明,卻從來沒有說過什麼,只是將狗鏈栓得更緊。」
在阿凡小時候,外婆抱了一隻狗崽回來。七歲的時候,這隻小狗丟了。村裡人都說它是被抓走賣給狗肉販子了,只有阿凡希望它是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旅行。阿凡每每聊到虐待動物這個話題,情緒就難以平靜。他說:「我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把自己的怨恨和不滿發泄在動物身上。」
哲學家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學》中討論關於人與動物的關係問題時寫道:「對動物狂暴、殘忍與人對自身義務的悖謬,人有義務不那麼做。這是因為人對動物殘忍,會鈍化對動物的苦痛懷惻隱情感,進而在與他人來往時弱化以至泯滅可以施為很大幫助的本性。如果不得已殺戮動物,則當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無痛苦地)解決。」
反虐待動物法走了多遠?
然而,僅靠道德上對虐待動物的譴責,效果是不夠的。反對虐待動物也需要法律進行規範和約束。英吉拉•甘地曾說過:「一個國家的偉大和道德進步的程度可視其如何對待動物來衡量。」自19世紀英國反對殘酷對待動物為開端,至今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頒布了反虐待動物相關法案。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動物保護立法的國家,自《馬丁法案》之後,又相繼頒布了《防止虐待動物法》(1849年)、《防止動物虐待法》(1876年)。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就動物福利立法的國家,1800年就通過了確保動物免受虐待的《牛餌法案》,1824年,「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在英國創立。
人民日報海外網上2016年2月26日曾刊登一則新聞,根據外媒報道,英國一名男子因虐待其收養的17匹馬,被當地法院判處罰款8.6萬英鎊(約合人民幣86萬元),同時法院還剝奪其飼養動物的權利。
據當地動物保護機構稱,這名叫做菲利普•戴維斯(Philip Davies)在髒亂的農場內飼養這些馬匹,它們擁擠在冰冷的馬棚里,有些馬存在嚴重營養不良,顯得極為消瘦,這嚴重違反了《牛餌法案》的相關規定。
在英國之後,法國在1850年通過了反對虐待動物的《格拉蒙法案》;1866年在亨利•貝弗的努力下,美國通過了《禁止殘酷對待動物法案》。總體來說,歐美大部分國家在19世紀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動物的立法。
在立法的執行上,不僅官方在努力,民間也在積極響應。在美國有一個叫做Rescue Ink的猛男壯漢動物保護組織。它成立於2008年,創始人是三個機車猛男,是一個營救無家可歸的貓狗,為被虐待的小動物伸張正義的組織。這些男人雖然外表粗獷,但卻有著溫柔善良的心,他們的故事已經被拍成了紀錄片《動物救難隊》。
那麼國內反虐待動物法的情況如何?我國台灣地區的《動物保護法》(2010)中有相關規定,對嚴重虐待動物的行為,可以公布行為者的姓名、名稱、照片。出於擔心自己名譽受損,難以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道德上的譴責的考量,就會端正自己的行為。同時,公示其照片也可以提高他人的戒備心,防止危害的發生。香港地區也有《防止殘酷對待動物規例》(1935)和《貓狗條例》(1950),它將立法目的規定為「旨在禁止與懲罰殘酷對待動物」。
與此同時,在國內,2009年和2010年,一些學者、科研單位和動物保護組織牽頭,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虐待動物法》的專家建議稿,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沒有頒布實施。今年兩會期間也有人大代表再次呼籲反虐待動物法相關法律的出台。
10月山西太原男子虐貓事件更是將「反虐待動物亟需立法」這一話題赤裸裸展現在大眾面前。不少網友在相關視頻下留言:「貓貓都在流眼淚。」「還要用多少鮮血和殘忍,才能讓動物保護入法?」
他們都在努力著
在中國的反虐待動物法為何遲遲沒有出台這個問題上,浙江理工大學動物法研究所所長錢葉芳教授提到當前對於反虐待動物立法障礙這件事上主要有這麼幾種觀點:有些人承認虐待動物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畢竟只是極少數行為,沒必要出台新的法律,只需要在原有的法律上加以完善;有些人認為當前社會還沒有達成反虐待動物立法的最大共識;有些人對反虐待動物法的立法技術上還存在疑慮,認為不能保證操作性。
而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錢葉芳教授表示:「關於反虐待動物法至今還沒有出台的原因,官方和學者都有不同的觀點。但就我個人而言,這些障礙都不成為障礙,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克服的。」
錢葉芳教授提出,現在大家聲討和反對的比較多的是暴力傷害。其實非暴力傷害,例如讓動物挨餓也屬於虐待動物的範疇,虐待動物不是一種極少數的行為。
同時,她舉了香港所出台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規例》(1935)的例子。香港出台這一條例的時候,民眾認知處於嚴重不足的水平,條例執行起來很困難。當時的香港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要立法保護動物,為什麼要禁止吃狗肉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禁止虐待動物逐漸變成社會的主流觀點。而這就是立法引導民意,制度塑造人格。
法律與民意息息相關,民意高漲時法律不能沉默,當民間沒有明確的認知時,法律更要完善起來,幫助民眾確立認知。
除了學者在積極推進立法工作外,社會各界的志願者也在默默行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反虐待動物立法促進組的志願者負責人羅夏向南都周刊講述了他們的工作。
「在今年全國兩會前,我們曾聯繫多位人大代表遞交制定《反虐待動物法》和將虐待動物行為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管理的立法建議。在兩會結束後,繼續關注虐待動物事件,聯繫媒體報道,並針對不斷出現的販賣虐殺動物視頻的賬號進行舉報。同時,抓住每個徵集意見的機會,包括「十四五」規劃意見徵集、各地地方立法意見徵集等,積極提交建議。還有一些案例的干預,比如我們在7、8月份成功推動閑魚APP出台領養提醒機制,防止在平台上送養的寵物落入施虐者手中。」
閑魚上線的領養提醒機制
十四歲的柳娃是「杉杉阿姨和五百條毛孩子」救助站的志願者。她告訴南都周刊:「阿姨們的基地里,很多狗狗都是被虐待後救下來的。」
問到為什麼會成為一名支持動物保護的志願者時,柳娃分享了她和一條叫丟丟的流浪狗的故事。
去年年初,她放學回家的時候發現有隻小狗一直默默跟著自己走了好幾個路口。狗狗的腿有些毛病,柳娃決定帶它去醫院。後來這條叫「丟丟」的狗狗一直寄養在寵物醫院,柳娃一放學就會去看它。沒過多久,自己的零花錢支付不了寄養丟丟的費用。在詢問了許多朋友後,柳娃為丟丟找到了一個新家——一個朋友的園子。在這個園子里,附近的村民會照顧它。現在,丟丟已經在這裡安穩生活一年了。
而也就是從救助丟丟開始,柳娃開始真正深入關注流浪動物以及動物保護法立法,「每個被我救助的小貓小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比如出了車禍的小黑,膽子小防備心強的白橙子,換了六個主人的莉莉...... 我慢慢發覺到,我的生活之所以豐富多彩,充滿了溫暖,就是因為有這些小東西們陪著。」
樂樂聊起推進反虐待動物立法這件事的時候,拍了幾張自己所在的反虐待動物群的圖。她加入與反虐待動物相關的群聊差不多兩年了。在這兩年里,她看著群里的人來了又走。她很坦白地說:「有些人覺得看不到什麼希望,所以退了。其實有時候我也想退,但我想或許有一天真的能有用呢。」
對於樂樂而言,她堅持做的一件事是捐款。在她看來,或許立法還要很久,但捐款是看得到的。
羅夏告訴南都周刊,他們接下來計劃從立法、執法、司法三個角度去推動反虐待動物工作。具體來說,包括繼續促進立法禁止虐待動物,在《反虐待動物法》出台前,運用現有法律武器制裁虐殺動物者,督促執法部門加強執法、提起公益訴訟、申請司法解釋等。
在採訪的最後,錢葉芳教授回答了這麼一個問題:「立法真實障礙在哪裡?」在她看來,「這更多的可能是意願問題。願意制定法律去回應虐待動物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對動物的尊重與保護是人性的體現。無數人被這些可愛的生靈救贖,從此對生活有了希望。
樂樂的兩周年紀念動態里記錄著她們初次見面的樣子,她說:「你那麼小隻,那麼脆弱,根本不敢抱你,生怕磕著碰著,因為我還是第一次做你的朋友,完全沒經驗啊。」而現在,她們已經愉快共處了兩年。
「她無條件地信任我,我也該對她負責。沒有什麼生命是註定要被另一個生命所掌控的。」
(文中樂樂、阿凡為化名)
參考文獻:
1. 王子昂. 反虐待動物立法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9.
來源|南都周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