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到了埃德薩被贊吉攻陷,在十字軍國家乃至整個西歐引起了恐慌。當時的耶路撒冷國王是福爾克的妻子梅麗森達,是耶路撒冷的唯一一位女國王。
埃德薩失守後,梅麗森達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感,於是她請求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金三世組織新的十字軍。尤金三世將組織十字軍的想法告知當時著名的修士克萊爾沃的貝爾納,讓貝爾納去西歐各國遊說佈道。
在第一次十字軍篇中,我們講過了因為當時法王被絕罰,德皇和教皇敵對,所以第一次十字軍是由當時諸侯所領導的。而這一次,貝爾納沒有把諸侯當做遊說對象,而是徑直來到了法王的宮廷。
法國國王是中世紀歷史上著名的綠帽子國王路易七世。路易七世是前法王路易六世的次子,按照傳統早年被送往修道院,打算未來成為一名高級神職人員。結果路易的哥哥意外死亡,路易就接替其位成為了王太子,並在路易六世死後成為新的法王。
在修道院多年的生活把路易七世培養成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路易七世的妻子是當時法國最大的公爵領阿基坦的女公爵埃莉諾。兩人性格截然相反,路易行為矜持,清心寡欲,埃莉諾則熱情奔放,舉止大膽,兩人結婚後生活並不美滿,這導致後來兩人婚姻的破裂。
路易繼位後,經常和周圍諸侯爭奪領地,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慘劇。王室軍隊在巴黎以東的一個村莊作戰時,放火焚燒了一座教堂,燒死了在其中避難的1000多名教士和平民。
教皇對此感到震怒,於是下達了神職休止令,即命令法國境內全部神職人員停止工作,這導致當時的法國無論是嬰兒的洗禮,還是年輕人的婚禮抑或者老年人的葬禮都停擺了。
而當時王后埃莉諾恰好懷有身孕,如果沒有教士洗禮,那麼這個孩子就名不正言不順,未來就沒有辦法繼承大統。於是路易夫婦求助於貝爾納,讓貝爾納請求教皇撤銷懲罰。貝爾納當時在歐洲擁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教皇在貝爾納的勸說下,撤銷了在法國的神職修士的懲罰。
不久後,埃德薩陷落的消息傳到了西歐,貝爾納應教皇之請前往各國遊說,貝爾納首先來到了法國宮廷。
路易七世本來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自從王軍犯下殘殺基督徒的過錯,尤其是被教皇處以懲罰後,路易七世一直報著贖罪懺悔的心,此時貝爾納來訪自然欣然應允參與十字軍東征。
而王后埃莉諾在法國宮廷一直覺得委屈無聊,也決定參與東征,當然遭到了路易七世的反對。然而埃莉諾除了法國王后這個身份外,還是法國最大公爵領的女公爵,手中兵力並不遜色國王。於是她不顧路易七世的反對,率領阿基坦的騎士作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也參與了東征,在埃莉諾的隊伍中有很多女兵,身著神話中亞馬遜女戰士的服飾,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有了國王和王后的帶頭作用,法國的各路諸侯,像圖盧茲伯爵、香檳伯爵、弗蘭德斯伯爵也紛紛出兵響應,形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法國十字軍。
光有法王出兵還不夠,貝爾納又東行進入了德意志。此時德意志國王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一直和韋爾夫家族做鬥爭,一直沒能掌控德意志的全境,儘管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但是沒有得到教皇的正式加冕,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貝爾納以此為由,勸說康拉德三世組織十字軍,並允諾東征歸國後,讓教皇為其加冕。就這樣,德皇也被貝爾納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
第一次只有諸侯參戰,就收復了聖城,建立了四個十字軍國家,這次西歐最強大的兩位君主參戰,人們都相信這一次十字軍一定能取得更輝煌的成績,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1147年5月,康拉德三世率先出發,據估計德軍總兵力達到了2萬人,僅騎兵就超過了2000人,這一數據超過了第一次十字軍的總兵力。康拉德的侄子腓特烈也在這支龐大的十字軍之中,後來他成為了德意志新的國王,即大名鼎鼎的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和第一次十字軍路線差不多,德國也要到拜占庭,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小亞細亞,然後南下進入十字軍國家領地。
德國十字軍進入拜占庭境內,和當地守軍發生並不算激烈的軍事衝突,但同樣引起了雙方的敵對。德國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皇帝依據第一次十字軍時的慣例,讓康拉德簽字宣誓效忠。康拉德是羅馬皇帝,讓他向另一位羅馬皇帝宣誓效忠,無異於奇恥大辱。
然而康拉德還是忍著怒火,簽下了名字,因為要想讓兩萬大軍渡過海峽,少不了拜占庭海軍的幫忙。
儘管拜占庭皇帝希望再借第二次十字軍收復小亞細亞的領地,但是他也不希望因此與突厥人產生直接衝突,於是和突厥人達成秘密合約,約定在十字軍與突厥人的戰鬥中保持中立。這就意味著小亞細亞再次回到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的狀態,突厥人佔領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
為了防止十字軍深入敵境遭遇危險,拜占庭皇帝建議德國十字軍不要深入小亞細亞內陸,而是沿海岸線南下。康拉德三世並不知道拜占庭和突厥人之間的停戰協議,拒絕了拜占庭的建議,堅持沿第一次十字軍的路線前進。
結果德國十字軍在行進至多利留姆時,遭遇了突厥人的伏擊,損失慘重,康拉德本人也身負重傷。
第一十字軍曾在多利留姆大敗突厥人,然而半個世紀後,結果卻反了過來。一方面是因為突厥人已經習慣了歐洲重裝騎士的作戰方式,再一個就是德意志十字軍和法國十字軍單獨行動,導致德軍被伏擊時不能像第一次十字軍時那樣得到友軍的支援。
康拉德三世在拜占庭皇帝的邀請下,退回君士坦丁堡接受治療,而剩下的十字軍則由其侄子腓特烈繼續率領跟隨法國十字軍繼續向南行進。
法國十字軍比德國十字軍稍晚出發,在君士坦丁堡同樣無奈地接受了對拜占庭皇帝的宣誓效忠。
法軍同樣沒有接受拜占庭皇帝的建議,在渡過波斯普魯斯海峽後,進入小亞細亞,在尼西亞和多利留姆慘敗後的德國十字軍會合。
根據拜占庭的記載,法國十字軍比德國十字軍裝備更精良,訓練更有素,所以在進入小亞細亞後並沒有遭遇像德國十字軍那樣的決定性慘敗。
然而在行進路途中,法軍也時常遭遇神出鬼沒的突厥騎兵的襲擾,戰鬥減員情況越來越明顯。
在經歷了千難萬險後,法國十字軍終於在1148年進入安條克公國。此時安條克公爵是來自普瓦提艾的雷蒙德,從輩分上算是王后埃莉諾的叔父。
雷蒙德長得高大英俊,同時富有吟遊詩人的才華和浪漫,這和路易七世的古板迂腐形成了強烈對比。埃莉諾一見鍾情,不顧倫理愛上了自己的叔父。
而在作戰計划上,雷蒙德和路易七世產生了分歧。雷蒙德認為應該先進攻穆斯林的重鎮阿勒頗,從而收復被奪取的十字軍國家埃德薩,而路易七世卻決定直奔聖地。
在雷蒙德和路易的分歧中,王后埃莉諾站到了雷蒙德一方,路易七世不得不命人強行把埃莉諾帶出安條克城,這讓法王和王后之間關係進一步惡化。
法德十字軍從安條克撤走後,安條克公爵無力對抗突厥人,最終兵敗被殺,使得埃莉諾對路易七世的怨恨達到了極點,最終促使二人婚姻的破裂。
法德十字軍到達聖地後,與十字軍國家領導人商定後,決定先進攻大馬士革。大馬士革是伊斯蘭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城防堅固,兵力充足,而十字軍又沒有配備足夠的攻城器械,所以圍攻了幾日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而不久後,阿勒頗的領主怒拉丁(贊吉之子)就率軍馳援,向圍攻大馬士革的十字軍襲來。法德兩國十字軍恐落入穆斯林的內外夾擊之下,便慌忙撤退了,第二次十字軍便以這樣的結局草草收場。
德皇康拉德三世率先離開聖地,回到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療傷期間,康拉德三世和拜占庭皇帝結為朋友,使得東西兩個羅馬帝國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友好關係。
法國國王路易則由海路,借道南義大利的西西里王國。西西里的諾曼人和拜占庭關係始終不睦,而路易七世也認為第二次十字軍的失敗和拜占庭的消極有很大關係,於是二人謀劃共同進攻拜占庭。然而這個計劃直到半個世紀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才得以實現。
返回法國後第二年,路易七世和埃莉諾離婚。埃莉諾隨後嫁給了日後成為英國國王的亨利二世,使得阿基坦公國併入英格蘭,導致英法兩國漫長的領土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