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坐驢車回家,和趕車老漢聊了一路,快到家才認出是父親

文|歷史那點兒事

編輯|歷史那點兒事

各位看官大大,賬號每天更新精彩內容,如果內容讓您滿意的話麻煩點個關注點點贊支持一下!!!

1953年,經歷了朝鮮戰場的考驗後,王扶之決定回訪久別的故鄉。為了避免打擾當地領導,他選擇了獨自步行。儘管對他來說十幾里的路程並不算遠,但長時間的行走還是讓他感到有些疲憊。就在這時,他偶遇一位趕驢車的老者。得知王扶之是回村探親的歸鄉軍人,老者堅持要搭載他一程。

王扶之在老者的熱情邀請下,便上了驢車。兩人沿途交談甚歡,但直到抵達村口,他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這位好心的老者竟是王扶之要尋找的父親。多年未見的父子倆終於團聚,老者情不自禁地緊緊擁抱著這位久別的兒子。

這樣的相遇令人感到不解,王扶之與他的父親,為何會到了近在咫尺卻又彼此不認的地步呢?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

王扶之於1923年出生在陝西省子洲縣的一個普通農家。不幸的是,他在年幼時就失去了母親,家庭陷入了貧困。

儘管生活艱難,但王扶之的父親具有遠見卓識。他堅信教育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因此不惜一切代價讓王扶之接受教育。王扶之被送往了當地的私塾,儘管學習時間短暫,但他展現出了極高的學習熱情和認真態度。

然而,由於家庭經濟的困難,王扶之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地主家繼續辛苦的勞作以幫助家庭。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連基礎的文化都無法接受,王扶之雖然學習時間短暫,卻已經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開闊了眼界,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1935年的陝北,紅軍的活動給了當地的民眾以新的希望。當時年僅12歲的王扶之,對這支神秘的隊伍充滿了好奇。他的父親告訴他,這些紅軍士兵是來幫助他們擺脫苦難的。雖然王扶之還不完全明白共產主義和革命的深意,但他理解了一件事——紅軍是人民的朋友。

王扶之對於加入紅軍的想法越發強烈。他的父親一開始反對,認為他年紀尚小,但王扶之的決心已經下定。他偷偷地去了徵兵點,自信地告訴那裡的士兵,他已經17歲了。由於王扶之個子高大,徵兵處的士兵相信了他的話,就這樣,王扶之成了紅軍中的一員。

加入紅軍後,王扶之很快就顯現出了他的勇敢和才幹。他在戰場上表現出色,甚至在第一次戰鬥中就展現了他的勇猛,俘虜了一名東北軍的軍人。隨後,王扶之被轉入紅二十六軍七十八師的少共營。這支部隊由200多名年輕的士兵組成,儘管王扶之是其中最年輕的,但他的勇氣和戰鬥力讓他在隊伍中脫穎而出。

王扶之自從加入紅軍以來,一直在南征北戰的火線上奮鬥。他憑藉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個人的英勇表現,逐漸成為了部隊中的佼佼者。在土地革命時期,他與紅軍的其他部隊一起,參與了多次重要的戰役和鬥爭,開闢了若干重要的革命根據地。

王扶之所在的部隊經常深入敵後,執行破壞敵人供給線、策反敵軍、建立和擴大根據地等任務。在這一過程中,他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個人勇氣。他的策略靈活多變,經常能夠在不利的情況下反敗為勝,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除了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王扶之還積极參与政治工作,幫助提升士兵的革命意識,加強部隊的凝聚力。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深受戰友們的愛戴。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激烈歲月中,王扶之在平型關戰鬥等眾多戰役中顯露頭角,與戰友們並肩作戰,共同建立了晉東北、晉西等重要抗日根據地。王扶之的軍事才能逐漸凸顯,他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的營長,參與了四平保衛戰,隨後在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廣西戰役等重大戰役中都有出色表現,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

新中國成立後,王扶之於1950年10月參與了入朝作戰,從團長一路晉陞至師長。在朝鮮戰場上,他再次經歷了生死考驗。1952年夏末秋初的一天,王扶之所在的師陣地遭到敵軍密集轟炸,炸彈將他所在的山洞擊中,山洞內的人員被掩埋。在這次悲劇中,新華社的記者等多人不幸犧牲,王扶之和另外兩名同志倖存。

被困在山洞內,三人面臨著空氣稀薄和食物水源短缺的困境。就在他們絕望之際,志願軍總部的彭德懷司令發出了營救命令,經過30多個小時的緊張挖掘,王扶之等人終於被成功救出。

1953年5月,王扶之結束了在朝鮮戰場上的艱苦戰鬥,回到祖國進行休養。自1935年入伍以來,王扶之鮮少有機會回家探親。此次休假,他決定把握機會,回鄉看望已經多年未見的父親。雖然他的職位已經足夠高,可以配備專車和司機,但王扶之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回家,不想動用公家資源。

他先是乘坐火車和公共汽車抵達縣城,但縣城到家的路途卻沒有公共交通。儘管一聲招呼就能得到方便,王扶之選擇了步行。行進中,他遇到一位趕驢車的老大爺,熱情地邀請他搭乘,王扶之欣然接受了。兩人一路上交談甚歡,老大爺分享了農村的變化和自己家庭的故事。

老大爺提到自己有個兒子,年少時就加入紅軍,此後便音信全無。王扶之聽著聽著,發現老人的描述與自己童年的經歷驚人相似。經過一番詢問,他驚訝地發現,這位趕車的老人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父親。

這場意外的重逢讓父子倆都感到激動和欣喜。由於長年戰鬥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他們彼此間的外貌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才導致一開始未能相認。王扶之見到父親滿面風霜,而自己也已從當年的瘦弱少年成長為一名健壯的軍人,這些年的變化讓他們的相貌大不相同。

重逢的父子緊緊相擁,釋放了多年的思念和感情。王扶之決定將父親接到自己身邊,共同生活,讓老人安享晚年。這次偶然的重逢,不僅給王扶之帶來了驚喜,也讓他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珍貴。

1964年,王扶之憑藉其在多年軍事生涯中展現出的卓越才能和對國家的忠誠,被授予少將軍銜。他的軍事生涯並未因此而告一段落,反而繼續在國防和國家安全的前線發光發熱。珍寶島反擊戰西沙海戰等關鍵時刻,王扶之繼續為祖國的安全和領土完整貢獻自己的力量。

王扶之的一生,可以說是對中華男兒忠孝傳統的完美詮釋。他自幼投身革命,一生致力於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對黨和人民始終保持著赤誠的忠心。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對家鄉和父親的孝道,即使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他始終心繫家人,這種深厚的家國情懷,在父子重逢的那一刻得到了感人的體現。

王扶之的父親,雖是一位普通農民,但他對兒子的支持和對革命的理解,同樣體現了那個時代平民的偉大。他的無私奉獻和高尚品德,為兒子的成長和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平凡而偉大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如今,年逾百歲的王扶之,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健在開國將軍之一。他的一生,是對忠誠和勇敢的最佳詮釋,也是新中國軍事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