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昱畫像
司馬昱,字道萬,東晉王朝第八任皇帝,為晉元帝司馬睿第六子,其母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夫人鄭阿春。
東晉元帝太興三年(庚辰,320年),司馬昱出生。幼年聰慧的他深得父親喜愛,當時著名學者郭璞亦評論他為『振興晉朝的,一定是這個人。』司馬昱成年後,清虛寡慾,擅長玄學,歷經元、明、成、康、穆、哀、廢帝7朝,先後封為琅玡王、會稽王,累官撫軍將軍。
郭璞塑像
東晉明帝永昌元年(壬午,322年)二月,晉元帝司馬睿下詔,冊封年僅兩歲的司馬昱為琅玡王,並以會稽、宣城作為食邑。
同年,其父晉元帝司馬睿駕崩,司馬昱的異母長兄司馬紹繼承皇位,是為晉明帝。
東晉成帝咸和元年(丙戌,326年),司馬昱7歲時,其母鄭阿春卒,非常悲傷的他請求其侄晉成帝司馬衍,讓自己為母服重喪,得到允許。
東晉成帝咸和三年(戊子,328年)十二月,9歲的司馬昱徙封會稽王,拜為散騎常侍。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甲午,334年),遷任右將軍、加侍中。
東晉成帝咸康六年(庚子,340年),升任撫軍將軍、兼領秘書監。
東晉穆帝永和元年(乙巳,345年),因剛繼位的晉穆帝司馬聃年幼,朝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執掌,拜司馬昱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與驃騎將軍何充共同輔政。輔政期間,其坐床之上的灰塵從不讓人拭去,見有老鼠在上面走過的腳印,認為很好。有個參軍因見老鼠白日走出,遂拿手板將之打死,司馬昱為之很不高興,其門客提議處罰參軍,司馬昱卻說:「老鼠被打死,尚且不能忘懷;現又為一隻老鼠去損傷人,恐怕不行吧?」
東晉穆帝永和二年(丙午,346年),驃騎將軍何充卒,褚太后遂命司馬昱總理朝政。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丁未,347年),東晉權臣桓溫攻滅成漢之後,權威日盛,就連朝廷對其亦懼畏三分。時值,司馬昱認為揚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納為心腹,使其參與朝政,用以抗衡桓溫。果然,殷浩與桓溫逐漸互相猜忌,彼此產生異心。在此期間,司馬昱大量援引會稽人士以及玄學同好,進入中央,制衡桓溫。
同年十二月,因為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獲批准,遂率軍順長江而下,駐紮(湖北)武昌。朝廷驚恐,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寫信,責備行為,桓溫這才返回鎮地。
東晉穆帝永和七年(壬子,352年)七月,東晉朝廷升任司馬昱為司徒,但其推辭不受。時值,殷浩連年北伐,屢屢失敗,軍糧器械消耗殆盡。
東晉穆帝永和十年(甲寅,354年),桓溫借朝野上下對殷浩的怨憤,上書列舉罪行,請求將之黜免,司馬昱只得將殷浩貶為庶人,流放東陽郡信安縣。於是,殷涓、庾倩、庾柔等被滅族,殷氏、庾氏就此一蹶不振,桓溫威勢達到高峰,朝廷內外大權皆集中其手。
東晉哀帝興寧三年(乙丑,365年),司馬昱聞知冠軍將軍陳祐放棄(河南)洛陽,遂與桓溫約於洌洲會面,共商征討事宜。然而,晉哀帝司馬丕駕崩,征討之事被擱置。琅玡王司馬奕繼承皇位,是為晉廢帝,褚太后以琅邪王絕嗣為由,再封司馬昱為琅邪王(作為儲君),又封司馬昱之子司馬曜為會稽王。因為司馬昱不肯受封,所以雖封琅玡王,卻未去會稽王之稱。
東晉廢帝太和元年(丙寅,366年)十月,司馬昱進位丞相、錄尚書事,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榮譽,又賜羽葆、鼓吹,持班劍武士60人,司馬昱固辭。
東晉廢帝太和四年(庚午,37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桓溫北伐失敗,司馬昱與桓溫在塗中會面,共商之後行動。
東晉簡文帝咸安元年、前涼悼王太清九年、前秦天王建元七年(辛未,371年)十一月十五日,大司馬桓溫廢晉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當日率百官至會稽王府,奉迎司馬昱即位。於是,司馬昱在朝堂更換服飾,戴平頂頭巾、著單衣,面朝東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印璽綬帶,是為晉簡文帝,改元『咸安』。時值,桓溫臨時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駐守衛。然而,司馬昱雖為皇帝,多受桓溫牽制,又怕被其廢黜。桓溫掌控朝政,一步步消滅反對勢力,首先對付的就是行徑囂張的司馬昱同父異母兄司馬晞,誣其謀反,免其官職,逼令新蔡王司馬晃自誣與司馬晞、殷涓、庾倩等謀反,以求翦滅陳郡殷氏、穎川庾氏在朝中的勢力。
桓溫指示御史中丞司馬恬上奏,請求依法處死司馬晞,司馬昱不允,下令再作議論;桓溫再次上奏請求,言詞嚴厲急切,司馬昱這才親手寫詔:「如果晉室國祚長久,那麼你就應該依從早前詔命從事;如果晉室大勢已去,那你就讓我退位讓賢吧!」史書記載,桓溫看到這份詔書,流汗色變,這才不敢再逼,重新上奏,廢掉司馬晞與其3子,流放家屬。
司馬昱在位期間,一方面應付桓溫,另一方面延續之前措施,又引王坦之、謝安等與之抗衡。不久,司馬昱因見熒惑入太微垣,與同司馬奕被廢之時天象,故而不安,甚至向桓溫親信郗超打聽,桓溫會否再行廢立之事。時值,郗超斷言:「大司馬正在對內穩定國家、對外開拓江土,臣願以全家百餘口擔保,不會發生不正常事變。」等到郗超急於請假回去看望父親之時,司馬昱又對其說:「告訴尊父,宗族國家之事竟到這種地步,是因朕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衛的緣故,慚愧慨嘆之深,怎以語言表達!」接著詠了一段庾闡的詩:「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並且潸然淚下。
這一年,前涼向前秦稱臣,前秦天王苻堅遂封前涼悼王張天錫為西平公。
東晉簡文帝咸安二年、前涼悼王太清十年、前秦天王建元八年(壬申,372年)正月,百濟、林邑,各自遣使進貢土產。
同年六月,晉簡文帝司馬昱遣使拜百濟王余句為鎮東將軍、領樂浪太守。
七月,晉簡文帝司馬昱病重,召桓溫入朝輔政,一日一夜連發4道詔令,然而桓溫推辭不至。臨終前,司馬昱留下遺詔,要桓溫依周公先例居攝,並且寫下:「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面對桓溫野心,此舉幾近讓國。時值,王坦之於司馬昱面,撕毀遺詔,司馬昱對其說:「晉室天下,只是因為好運意外獲得,你又對這個決定有何不滿呢!」王坦之答:「晉室天下是宣帝(司馬懿)、元帝(司馬睿)建立,怎由陛下獨斷獨行!」司馬昱聽此,遂命改寫遺詔:「家國事皆稟大司馬(桓溫),如諸葛武侯(諸葛亮)、王丞相(王導)舊例。」後來,桓溫看此遺詔,大失所望。當月,在位僅8個月的晉簡文帝司馬昱駕崩,享年53歲。
十月,謚曰『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離平陵,其子司馬曜繼承皇位,是為晉孝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