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2021年01月01日02:05:11 歷史 1067

1972年,吳階平由周恩來保健小組組長轉任為醫療組組長。

職位稱呼上短短兩個字的變化,卻可能預示著一個大家都不願面對的現實。而這一切,還得從5月18號的那次常規體檢說起。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致敬大國總理周恩來

那天早晨,保健醫生張佐良像往常一樣對周總理進行了體檢,卻意外在尿液中發現了紅細胞。他不敢耽擱,趕緊把情況彙報給了吳階平醫生。

在接到彙報後,吳階平的臉色凝重了起來,一種不好的預感湧上他的心頭。他知道總理這些年為國事操勞,身體每況愈下,還患上了心臟病,但這種情況還是頭一回發生。

吳階平不敢託大,總理的身體不容有絲毫閃失。想到這裡,他趕緊聯繫北京、上海等地的醫學專家會診,經過進一步的病理化驗,最壞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已經基本可以確定是膀胱癌

那一瞬間,吳階平大腦一片空白。從1957年在總理身邊做事算起,到今天已有16個年頭。他想不明白,為何命運要這樣捉弄這位正直無私的老人。

他想怒吼老天不公,但醫生的使命告訴他,當務之急是研究如何治療這難纏的病情。

來不及悲痛,吳階平提筆給中央寫了一份情況彙報,希望趁著還沒有癥狀時儘快手術,這樣治癒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我國泌尿外科奠基人——吳階平

但考慮到周恩來年事已高且手術風險較大,中央決定採取保守治療,所以手術治療的方案遲遲沒有批複下來。

吳階平心急如焚,總理每耽擱一天,治癒的希望就渺茫一分。

可縱使再著急,吳階平卻難以忽略一個事實:在他眼裡亟待救治的「病人」,也是泱泱七億人口大國的「總管」。國內國外,事務千頭萬緒,無論哪個場合總理都不能缺席。

那也不能幹耗著,在保守治療之餘,吳階平想盡辦法勸總理多喝水。因為他之前看過國外的一項研究,多喝水對膀胱癌的治療有輔助作用。

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多喝水對總理而言也是奢望。因為當時的周總理,每天都忙於會見外賓、開會,總理的想法很樸素,多喝水勢必就要多去廁所,而在外交場合去廁所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1972年2月,周恩來在機場迎接美國總統尼克松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1973年1月,距離周總理確診已有8個月。

13號凌晨,吳階平收到一條消息:總理出現了血尿。

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拖了,他拿著化驗單親自去向中央請示。很快,批複下來了,同意手術治療方案。也就是從這時起,周總理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治療,直至逝世。

對於總理的病情,大家一開始都是隱瞞的。但其實,周總理自己心中早就有數,所以當吳階平前來向他講述手術治療方案並要求配合時,他出奇地鎮靜。

我一定配合你們」,這是總理聽完彙報後對吳階平說的第一句話。他頓了頓,很快又加了一句:「但你們也要配合我」。

前面一句好理解,周總理尊重科學,尊敬醫務人員,同時也信任吳階平的能力。但後一句卻出乎吳階平的預料,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可以為我治療,但不能耽誤我的工作。

即便身患重病,總理心裡首先想到的還是工作。這句話,這件事,成了鞭策吳階平一生的動力。

01

話說回來,在當時年紀輕輕,又無背景的吳階平,為何會成為最受周總理信任的主治醫生?這還得從他的個人經歷談起。

1917年,吳階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殷實家庭,父親吳敬儀是位思想開明、為人正直的實業家。在父親的影響下,年幼的吳階平就立志投身醫學,做一名好醫生。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1937年,在燕京大學時的吳階平

1942年,吳階平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協和醫學院,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5年後,在著名泌尿科專家謝元甫教授的推薦下,赴美留學。

年輕的吳階平非常聰慧,又肯吃苦,深得導師哈金斯教授的欣賞。多次提出讓他留在美國,並許以優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但這一切都被吳階平婉言謝絕了,因為他知道,身後苦難的祖國更需要他。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是吳階平始終不變的信仰。他的這份愛國情懷,是周總理信任並重用他的重要原因。

吳階平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與周恩來見面時的情形。那是50年代初,他剛從美國留學歸來不久。

周總理待人接物的真誠豁達,為國為民的無私情懷讓吳階平備受感動,也堅定了留在總理身邊工作的決心。很快,他被任命為保健小組組長,全面擔負起國家領導人的醫療保健工作。

上世紀60年代,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吳階平多次出境為外國領導人治病,這其中就包括印尼的蘇加諾總統、菲律賓的馬科斯總統、越南胡志明主席等等,贏得一片讚譽。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1967年,吳階平(後排左二)陪周總理會見坦尚尼亞外賓

但吳階平心裡清楚,自己所獲得的這些榮譽,有很大一部分是總理的功勞。吳階平晚年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向大家說出了背後的故事:

(醫療組)每次臨出發前,總理都會把他和其他成員叫過去,細心地交代要去的國家有什麼風土人情,和中國有什麼歷史淵源,有哪些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在吳階平心裡,總理的殷切關懷,是他除醫術以外最大的底氣。

02

從1973年初起,在吳階平的精心治療下,總理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人雖然消瘦了,但精神卻好多了。

1973年3月,在中央的安排下,周總理前往北京玉泉山休養治療。此時的吳階平,也沒有忘記囑咐總理,要好好休息,把工作先放一放。

周總理嘴上滿口答應,並保證說一切外賓都可不見,會議可不參加,要好好接受治療。可實際呢?

以1974年1月到5月這段時間為例,周總理每天實際工作時間均超過了14小時。此外,他累計參加中央各項會議21次,外事活動54次,各種談話57次。

也就是說,在治療癌症的這段日子裡,他的工作竟然沒有落下分毫。

1974年5月,由於過度操勞,周總理的癌症複發,出血很厲害,吳階平希望對他進行輸血治療。對於吳階平在醫學上的權威性,總理從沒懷疑過。但他向吳階平額外提了一條要求:

每次要輸血時,提前和他打招呼,這樣便於調整時間,不耽誤工作。

但提前打招呼就有用嗎?

有一回周總理正在輸血,忽然接到消息說,主席臨時決定會見外賓。他趕忙起身,讓人拔掉針頭,披上衣服便趕往中南海的會客廳。臨走時還不忘叮囑現場的醫生,不要將自己輸血的事說出去。

在他的心裡,主席會見外賓,如果自己不到場,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所以當梳理周總理的工作經歷時,我們會發現,陪主席會見外賓是他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但如果你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大部分攝影師拍攝的毛主席與外賓的合照中,很少出現周總理的身影。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是周總理的「刻意為之」。每次主席會見外賓時,周總理都會主動將客人引入主席的書房,擔任起「門童」的角色。

待客人進屋後,他則默默站立在攝影記者的鏡頭之外,從不「搶鏡」。會見一結束,他總是先一步離開書房,在門口等候外賓。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1974年5月29日,周恩來和毛主席最後一次握手道別

但在1974年5月29日,毛主席會見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時,周總理卻一反常態。

會見結束時,周總理沒有像往常一樣提前離開書房,而是靜靜站在那裡,似乎在期待著什麼。

毛主席到門口送完客人後,轉身一瞬間,與周總理四目相對。

看著主席臉上蒼老的病容,周總理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緩緩伸出了手,主席也把手伸了過去。

隨著攝影師的快門按下,歷史永遠定格在這一刻。這一天,共和國第一位總理和偉大領袖最後一次對著鏡頭握手道別,就此成為絕響。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03

1974年6月1日,因癌症複發,在黨中央的一再要求下,周總理住進了北京305醫院,8月份確診為癌症轉移。看到一大幫為自己服務的醫生、護士、警衛等工作人員,他心裡頗為過意不去。

找了個機會,他特意去看望大家,並說了這樣一段話:

這次我因病住院,你們都來為我服務,謝謝大家。很快我就要治療了,如果手術成功,身體好了,我就陪大家吃一頓飯;如果手術不成功,那麼這一次就當是和大家告別了。

要知道,當時的周總理即將要進行手術,身體早已是疲乏不堪。但大家又不能拒絕他的看望,因為他們都明白,總理對「麻煩」大家抱有深深的內疚。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周恩來與醫護人員合影

不願給別人添麻煩,事事講原則,是銘刻在周總理骨子裡的品格,而這些,從他生活中的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來。

在305醫院住院的時候,他多次向中央打報告,說自己已經快好了,身邊不需要這麼多人伺候,讓大家都去忙各自的事情吧。嫌身邊伺候的人多,周總理是第一個。

由於長時間住院,沒法打理頭髮,周總理顯得格外憔悴。過去一直為總理剪髮的北京飯店職工朱殿華,多次讓人捎信,說可以過來為總理打理一下。

得知此消息後,周總理怕朱師傅來一趟太費勁,便委婉謝絕了他。

當時考慮到周總理住院,身子虛弱,中央特意安排,為他送來了高級營養品。在那個缺衣少糧的年代,這些營養品的價值可想而知。

以他總理的身份地位,沾點「國家的光」,吃得好點,用的好點,沒有人會有異議。

最終,周總理收下了這些營養品,但堅持用自己的工資付錢。

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曾回憶道:

「他非常儉樸,當了26年的總理就只穿過兩雙皮鞋,這雙鞋打掌兒穿那雙鞋,那雙鞋打掌兒穿這雙鞋,就這樣一直節省得不得了。吃飯時,盤子底部的湯汁都要用饅頭刮乾淨吃掉。」

試問一個如此節儉且有原則的人,又怎麼會白拿這些營養品呢?清清白白地「來」,乾乾淨淨地「走」,這份大義,怎能不讓人動容。

還有一件小事。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1966年邢台大地震,周總理對災民發表講話。

1966年3月8日,邢台突發地震,周恩來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在白家寨村,他緊緊握住群眾的手,禁不住自責道:「鄉親們,你們受苦了,我來遲了」。

考慮到周恩來身體虛弱,當地縣委特意為他搭建了一處背風的講台,好讓他避避風。而這樣一來,群眾就要迎風而站。看到這種情形,他的表情立馬嚴肅起來,要求改變布置,改為群眾背風,自己迎風。

堂堂一國總理,已近68歲高齡,再加上一路舟車勞頓,地方上稍微「照顧」一下有錯嗎?難道不應該嗎?

但周恩來可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邢台人民遭遇地震已是不幸,實在不忍心讓群眾再受委屈,哪怕一丁點也不行。

周恩來晚年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把我推上這個歷史舞台,我得用一切精力把工作做好。所以一輩子都是貫徹這麼一個主導思想,從來沒考慮過自己。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周總理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近乎苛刻的為人準則。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1973年1月,周恩來總理

04

1975年5月,已經歷過好幾次大手術的周總理,預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勉強打起精神,對站在身旁的醫務人員說道:

你們一定要把我的病情隨時如實地告訴我,因為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個交代。

即便是被病痛無休止地折磨,周總理也沒有捨得放下手頭工作,專心治療。因為在他心裡,裝得滿滿的都是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一息尚存、奮鬥不止,這就是大國總理的精神品格。

6月16日,周總理又忍著巨痛給毛主席寫下了生命中最後一封信:

我第三次開刀後,這八十天恢復好,消化正常,無潛血……我現在身體還禁得起,體重還有六十一斤。一切正常,可保無虞,務請主席放心……懇請主席早治眼病,必能影響好聲音、走路、游泳、寫字、看文件等。這是我在今年三月看資料研究後提出來的。只是麻醉手術,經過研究,不管它是有效無效,我不敢斷定對主席是否適宜。這段話,略表我的寸心和切望!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為了不讓主席擔心,周恩來報喜不報憂。明明遭受術後併發症折磨,體重只剩六十一斤,他卻說自己一切正常。

第二,查找資料,希望能為主席的眼疾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找資料本無可厚非,但要知道的是,他自己當時也在住院啊。他的資料,都是在手術間隙中抽空搜集的。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里,周恩來心裡想的,還是毛主席的安危。這份情義,感昭日月。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聽到周恩來逝世的消息後,毛主席會失聲痛哭。

當年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黨旗覆蓋下的總理遺容

給主席寫完信後,趁著還清醒,周總理向妻子鄧穎超交代起自己的身後事:

不需要遺體告別儀式

不要為他舉行追悼會

不要保留他的骨灰

前兩條,黨中央在討論後拒絕了,因為,就算他們答應,千千萬萬愛戴總理的人民也不答應。最後一條,則遵從了周總理的遺願。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1950年8月8日中南海西花廳,兩人結婚二十五周年留影

05

1976年1月7日晚上,周總理已經被病痛折磨地說不出話。

深夜11時許,在彌留之際,他認出了守護在病床旁隨時準備搶救的吳階平等人。他吃力地睜開雙眼,用微弱地力氣低語道:

「我這裡沒什麼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吧,那裡更需要你們」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在此後的數十年里,每每憶及總理臨終前的話語,吳階平都忍不住潸然淚下。而他的熱淚里,是自責,是敬佩。

自責的是他苦學醫術數十載,救人無數,卻單單救不了周恩來;敬佩的是即便在彌留之際,周恩來的心裡還是在想著別人。總理啊,你什麼時候才能想到自己!

吳階平晚年曾深情說道:

我一生最大的幸事是在周總理身邊工作,他那鞠躬盡瘁的革命精神、先人後己的高尚品德、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無聲地激勵著我,使我立志做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醫生。

吳階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餘下的人生時光里,他為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總理如果在天有靈,看到此景,想必也會欣慰吧。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晚年的吳階平先生

06

1976年1月8日9時57分,周總理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享年78歲。

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來的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由鄧小平宣讀悼詞。在外人的印象中,鄧小平向來喜怒不形於色,但那一天,他的聲音竟隱隱顫抖。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周恩來追悼會

在努力平復自己的心情後,鄧小平緩緩打開了寫有悼詞的那張紙:

今天,我們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久經考驗的卓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同志……

鄧小平的女兒鄧楠後來曾經問過她的父親: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和你關係最密切的人是誰?

鄧小平仔細想了一下,緩緩說道:還是總理,我一直把他當兄長。

一句還是總理,勾起了鄧小平的萬千思緒。他想起兩人第一次相識的場景,那是一同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日子。那一年,鄧小平16歲,周恩來22歲。

當時的他,被黑心工廠主欺負,做工掙的錢連基本的溫飽都不夠,是周恩來給與的幫助和鼓勵給了他支撐下去的勇氣。那段日子雖苦,但周恩來像個大哥哥一樣,給了他一生難忘的溫暖。

他又想起了身陷囹圄的歲月里,周總理對自己的「保護」。1969年,鄧小平夫婦被「安排」到江西一家拖拉機廠勞動。那一年,他已經65歲。

雖然那時的周總理正遭受心臟病的折磨,但他依然親自致電江西省有關同志,希望他們能夠在生活方面對鄧小平適當照顧。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鄧小平和妻子卓琳

通過梳理周總理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幾乎很少求人辦事。但這一次,為鄧小平夫婦,他破了例。鄧小平不怕吃苦,但他憂心的是自己的妻子卓琳,因為她的身體一直不大好。

周總理的這個電話,免去了鄧小平的後顧之憂。這份恩情,他們夫婦二人始終銘記於心。

說到這裡,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在周總理住院時,鄧小平每次都爭著去醫院值班,每次都待到很晚才走。因為他想多陪陪自己的好大哥,哪怕不說話,就在病床前坐坐也好。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鄧小平宣讀周恩來悼詞

07

當運送周恩來的靈車緩緩駛過筆直的長安街時,偌大的北京城萬人空巷,做工的、務農的、各行各業人民群眾自發佇立兩旁,佩戴白花,默哀致敬。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人民群眾抬著周總理遺像走向人民英雄紀念碑

送行的人群中,沒有大聲喧嘩,有的只是默默垂淚。因為大家知道,總理為國操勞了一輩子,直到此刻,才能真正享受這難得的「清凈」。

而這份令人痛心的「清靜」,誰又忍心打破。

吳階平:周總理的「紅色御醫」,總理臨終前一番話,讓他潸然淚下 - 天天要聞

十里長街送總理

民心似鏡,公者千古。

謹以此文緬懷周恩來總理、吳階平先生,以及那段不朽的崢嶸歲月。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著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