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2020年12月22日20:50:47 歷史 1907

  在不斷更新的中學語文課本里,可能大家最容易引起不同年齡階段人的回憶的,就是課文裡面那些雷打不動也沒有刪除過的文章吧。尤其是對於個別的作家來說,比如我們熟悉的魯迅、朱自清這些大文豪們,都有好幾篇文章伴隨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長大成人。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國人對於魯迅的記憶更是如此,一提到這個名字,在大家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可能是他幾乎每一篇文章的主旨關鍵詞。從批判社會開始一直數到對中國未來的堪憂結束,幾乎答題的模板已經可以放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了。所以從一定的層面上來看,我們對魯迅先生之所以有這樣的刻板印象,主要還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實在是太特殊了。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加上他自己棄醫投文的經歷也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下,魯迅先生就是貧苦百姓的代言人,他的文章並不是因為被選入了教材才成為了經典,而是因為是經典所以才選進了教材。不過近幾年來網路上有很多言論都在重新思考魯迅先生的文章,比如說討論聲最大的「棗樹」,大家可能都不理解為什麼魯迅先生要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的文字。有的人說魯迅當時在寫下這兩句時根本就沒有多想,也許是為了行文結構的好看,也許是因為其他的。反而是我們一味地強加觀點上去,深入解讀他的文字。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還是說我們對於魯迅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呢?讀多了他的文章,所以連我們對他的想法都是呆板固定的了。其實在《秋夜》這篇文章裡面,想要明白魯迅先生筆下下的是什麼意思,就一定逃不開去了解這篇文章背後的故事。1924年對於魯迅來講的確有很多事情發生,首先是國家和社會的大背景,這也就是魯迅先生每一篇文章都回歸到的現實問題。其次是魯迅先生和弟弟關係的破裂,這讓他的處境更複雜。而關於文章中的那兩株棗樹,其實是魯迅先生親自栽下的。所以我們可以排除魯迅先生偶然間看見的情況,這樣行文,是魯迅先生故意而為之的。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那我們再從邏輯結構上看,這一句話是用了重複的手法,重複一般是表強調,在這裡同樣如此。那麼文中出現的棗樹是不是另有所指呢?象徵也是魯迅文章里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棗樹肯定是有其他的象徵意義的,至於具體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前面介紹了魯迅先生在當時的遭遇,我們不妨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方面是社會,一方面是自己的家庭,魯迅先生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所以一邊是對於國家未來的擔憂,一邊是作為一個小人物對未來自己命運的考慮。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 天天要聞

這樣的分析或許比較簡單,但也不失為一種有可能的情況。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 天天要聞

1982年長沙政府修繕楊開慧故居,發現52年前的「致潤之信」

「1982年3月6日早上八點半,磚牆後面好像還有東西!」現場木匠小聲招呼縣文化館的幹部,這一句低沉的提醒,成為一段塵封往事重見天日的開場。故居修繕原本是例行工程,然而一封用蠟紙包得嚴嚴實實、字跡依舊清晰的長信,卻把所有人拉回半個世紀前的烽火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 天天要聞

94歲楊少華去世當天,上午參加剪綵眼神渙散,臨終前還在拍澱粉腸廣告惹爭議

據北京日報,記者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處得知,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於2025年7月9日在家中午休時安詳逝世,享年93歲。據悉,就在楊少華離世當天,楊議還安排楊少華外出參加活動,為某家新店開業剪綵。從曬出的視頻來看,頂著炎炎烈日,楊少華坐著輪椅亮相現場,近年來楊少華的身體狀況一直惹人擔憂。此次參加活動,不...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 天天要聞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表示:「我可沒說過」

提及「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句話,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這句話一定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然而,太史公卻表示,別再以訛傳訛了,我可沒說過這句話。出處「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出自清代學者李晚芳的著作《讀史管見》。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 天天要聞

北京「回南天」,東北下「梅雨」?因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時許,北京大興天宮院。尹亞飛/新京報/視覺中國2025年7月,北京彷彿進入廣東「回南天」,地鐵通道的牆壁上甚至掛上水珠。東北地區也連日陰雨綿綿,彷彿進入江淮「梅雨」季。潮濕、悶熱、黏膩的空氣,讓北方人感到陌生。「我們家現在講粵語。」有人如是調侃。還有人說:「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鄉的感覺。」另...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聞

痛別!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時15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原院長、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王祖耆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45至1948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52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電機系碩士學位後於美國西北大學任助教;1955年9月與錢學森同船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