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是唐朝歷史上的第二個盛世,這既離不開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的經天緯地之才,也離不開眾多將領保境守邊的功勞。及至天寶時期,唐玄宗改變被動防禦的策略,開始對外擴張疆土,唐朝因此又湧現出了很多名將,這些名將與開元時期的名將相比,具有更強的進攻性,他們給唐朝帶來了赫赫戰功,也帶來了很多危機,促成了唐朝由盛而衰。
自武則天時代以來,唐朝的邊患有三:一為北方的突厥,二為東北的奚、契丹,三為西方的吐蕃,開元時期的戰爭因此圍繞這三個邊患展開,而開元時期的名將也多出現在這三個戰場上。
薛訥
薛訥是薛仁貴的兒子,他自武則天時代以來,便鎮守幽州和并州,在和奚、契丹、突厥戰鬥時累建軍功,是員戰鬥經驗豐富的宿將。饒是如此,薛訥也在開元二年因大意輕敵,慘遭失敗。
開元二年夏天,已經六十多歲的薛訥主動請求率軍討伐奚、契丹。而將軍杜賓客認為士兵們在盛暑時節攜帶武器和糧食深入敵境,不利於戰鬥,因此建議薛訥慎重行事,宰相姚崇亦同意杜賓客的觀點,然而薛訥自恃經驗豐富,對反對意見毫無在乎。此時的唐玄宗剛即位,也急於建功樹威,便同意了薛訥的計劃,派薛訥領兵討伐契丹。當唐朝的士兵們冒著酷暑抵達灤河後,以逸待勞的奚人和契丹人大敗沒有鬥志的唐軍,唐軍幾乎全軍覆沒,薛訥、杜賓客等將領狼狽逃回唐朝。唐玄宗得知薛訥戰敗後,勃然大怒,但他沒有嚴懲薛訥,而是處死了薛訥的副將崔宣道、李思敬等八人,唯獨赦免了杜賓客。薛訥雖然沒有受到嚴懲,但卻被唐玄宗削去了所有官爵,瞬間成了一個平民百姓。
一個月後,吐蕃出兵十萬大舉進犯唐朝的隴右地區,掠奪大量牧馬而去。唐玄宗當即任命薛訥為大將,讓薛訥立功贖罪。薛訥不負所望,在武階驛和吐蕃人遭遇後,與副將王晙夾攻吐蕃人,大獲全勝。隨後,薛訥乘勝追擊吐蕃人,又在長城堡擊敗吐蕃人,殺獲萬人,不僅虜獲了吐蕃人的大量戰馬和牛羊,還奪回了吐蕃人之前掠走的所有牧馬。經此一役,薛訥狠狠教訓了吐蕃一頓,打擊了吐蕃囂張的氣焰。
戰後,薛訥恢復爵位,繼續為官,鎮守邊疆,在開元八年離世,享年七十多歲。
郭知運
郭知運是瓜州常樂人,因為生活在邊地,年輕時就驍勇善戰,後來官至伊州刺史兼伊吾軍使,成為北庭都護郭虔瓘的部將。開元二年春天,郭知運配合郭虔瓘大敗突厥,斬殺突厥可汗的兒子同俄特勒。秋天,郭知運和隴右群牧使王晙又配合薛訥大敗吐蕃。戰後,唐玄宗提拔郭知運為隴右節度使。
開元四年,突厥降戶阿悉爛、跌思太等率眾反叛,生擒單于副都護張知運。突厥降戶抵達綏州界後,郭知運受命領朔方軍討伐突厥降戶,在黑山呼延谷大敗突厥降戶,成功解救張知運。開元六年,郭知運率軍討伐吐蕃,趁吐蕃人沒有防備,在九曲取得大捷。開元九年,郭知運再次和朔方總管王晙合作,平定了六州胡康待賓的叛亂。
郭知運和吐蕃、突厥頻繁作戰,戰功累累,威震邊陲,在開元九年十月去世。
王君毚
王君毚是瓜州常樂人,和郭知運是同鄉,也以驍勇善戰聞名於世。王君毚從軍後,擔任郭知運的部將,是郭知運屢建軍功的得力幫手。開元九年,郭知運死後,唐玄宗提拔王君毚為河西、隴右節度使。
開元十五年,吐蕃大將悉諾邏大舉進犯唐朝,縱火焚燒甘州後撤軍。王君毚沒有和悉諾邏硬碰硬,而是派軍隊繞到吐蕃人的後方,縱火焚燒野草,讓吐蕃人的戰馬在撤退途中再也沒有野草可吃。當悉諾邏撤回到大非川後,正準備息甲牧馬,卻不料野草都已經被燒光,戰馬因此餓死過半。隨後,悉諾邏從大非川倉皇撤軍,而王君毚對悉諾邏緊追不捨,最終在青海之西俘獲悉諾邏的所有輜重和沒有來得及撤退的吐蕃人。幾個月後,悉諾邏出兵報復王君毚,攻陷王君毚的家鄉瓜州,生擒王君毚的父親,挾持王君毚的父親進攻涼州,王君毚出於孝心,沒有出城應戰,只好登城哭泣。
其後,王君毚利用職務之便報復了回紇、契苾、思結、渾四部落的都督對自己沒有發跡時的輕視,他誣陷四部落的都督暗中謀反,唐玄宗亦信以為真,於是流放了四部落的都督。這令四部落民眾對王君毚懷恨在心,不久,王君毚率軍到肅州襲擊吐蕃派往突厥的使者,當他返回到甘州時,早已埋伏好的四部落民眾把王君毚團團圍住,王君毚寡不敵眾,最終力戰而死。
張守珪
張守珪是陝州河北人,起初擔任北庭都護郭虔瓘的部將,屢立戰功。開元十五年,王君毚戰死後,唐玄宗任命薛嵩為河西節度使,又提拔建康軍使張守珪為瓜州刺史。正當張守珪率眾修筑州城,加固城防時,吐蕃人大舉來犯,張守珪雖然士兵不多,卻鎮定自若,在城頭和部將置酒作樂,使用疑兵計讓吐蕃人不敢輕易進攻自己。當吐蕃人撤退後,張守珪順勢出兵追擊,不僅擊退了吐蕃人,還保住了瓜州。其後,張守珪悉心經營瓜州,使瓜州的局勢由亂到治,擺脫了困境。
張守珪憑藉自己的戰功不斷升遷,在開元二十一年再次臨危受命,擔任幽州節度使。此時,幽州節度使薛楚玉(薛訥的弟弟)剛被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干擊敗,幽州兵的士氣正處於低落狀態。張守珪到任後,指揮幽州兵主動出擊,屢次取得勝利,逐漸扭轉了危局。屈剌與可突干連吃敗仗,知道張守珪不好惹,便採用詐降計,勾結突厥,企圖扭轉戰局,但張守珪不是那麼好騙的將領,他利用契丹人的內部矛盾,指使契丹別帥李過折斬殺屈剌與可突干,一舉解決了長期威脅幽州的邊患。
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的部將假造張守珪的命令和唐玄宗的命令,迫使平盧軍使烏知義進攻奚人,烏知義先勝後敗,而張守珪故意隱瞞敗績,謊報戰功。當唐玄宗派牛仙童調查這件事時,張守珪賄賂牛仙童,歸罪於部將,擺平了這場風波。但是轉過年來,事情敗露,張守珪被貶為了括州刺史。張守珪到任後,鬱悶不已,疽發背而死。
張守珪有一位部將名叫安祿山。安祿山在天寶年間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使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安祿山和史思明齊名,以唐朝叛徒的身份遺臭萬年。
王忠嗣
王忠嗣的父親是王海賓,開元二年,王海賓跟隨薛訥討伐吐蕃,戰死在長城堡。時年九歲的王忠嗣被唐玄宗養在宮中,成了唐玄宗的義子。王忠嗣長大後,驍勇善戰,屢敗吐蕃,憑藉自己的軍功步步高升,在開元二十九年擔任朔方節度使。
天寶初年,強大的後突厥汗國走向崩潰瓦解,王忠嗣趁機出師北伐突厥,多次取得勝利,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新興的回紇汗國和唐朝交好,唐朝的北境從此再也沒有邊患,唐玄宗於是把對外政策由被動防禦改為積極進攻,對吐蕃發動了攻勢。唐玄宗對王忠嗣充滿了信任,天寶五年,唐玄宗讓王忠嗣兼任河西、隴右、河東三鎮節度使,王忠嗣由此成為唐玄宗時代第一位一身掌管四鎮的節度使。此後,王忠嗣和吐蕃頻繁交戰,在青海、積石大敗吐蕃人,又在墨離大敗吐谷渾人,威震邊陲。
王忠嗣位高權重,戰功卓著,不禁居功自傲起來,這便引起了唐玄宗對他的猜忌。天寶六年,唐玄宗解除了王忠嗣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的職務,只保留他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職務。同年,唐玄宗派王忠嗣進攻吐蕃的石堡城,石堡城易守難攻,王忠嗣拒絕接受命令,這更激起了唐玄宗對王忠嗣的不滿。唐玄宗見王忠嗣不願配合,只好派將軍董延光進攻石堡城,讓王忠嗣協助董延光作戰,但王忠嗣一意孤行,也不願配合董延光。董延光進攻石堡城失敗後,便歸罪於王忠嗣。隨後,李林甫誣陷王忠嗣勾結太子李亨(後來的唐肅宗)謀反,唐玄宗以此為由,把王忠嗣召回長安,解除了王忠嗣的兵權,貶王忠嗣為地方官。天寶八年,王忠嗣在不斷地打壓中抑鬱而終,暴斃而亡,享年四十五年。
王忠嗣有一位部將名叫李光弼。安史之亂爆發後,李光弼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為平定叛亂立下大功,曾官至天下兵馬副元帥,和郭子儀齊名,以唐朝中興功臣的身份流芳百世。
哥舒翰
哥舒翰是突騎施舒部的後裔,世居安西,其父親哥舒道元官至安西副都護。王忠嗣成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後,提拔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哥舒翰武藝超群,作戰勇猛,喜歡衝鋒在前,曾在苦拔海、積石大敗吐蕃人,建立殊功。
天寶六年,唐玄宗剝奪王忠嗣的軍權後,任命哥舒翰被為隴右節度使。天寶七年,哥舒翰在青海築神威軍和應龍城,使吐蕃人從此不敢再靠近青海。天寶八年,哥舒翰率領十萬大軍圍攻石堡城,一舉獲得勝利,完成了王忠嗣不願接受的任務。此後,哥舒翰的地位步步高升,天寶十二年,哥舒翰又攻佔吐蕃的洪濟、大漠門等城,盡收九曲部落,再次立下大功。但是哥舒翰嗜酒好色,因此中風得病,天寶十四年,哥舒翰被剝奪軍權,賦閑長安。
安史之亂爆發後,封常清和高仙芝接連被安祿山擊敗,唐玄宗隨即任命正在養病的哥舒翰為大將,統兵二十萬防守潼關。天寶十五年,哥舒翰和安祿山對峙半年後,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因大意輕敵,誤中埋伏,被叛軍擊敗,哥舒翰自己也被部將生擒,獻給了安祿山。哥舒翰被安祿山俘虜後,投敵變節,為安祿山招降李光弼等,李光弼等不為所動,紛紛回信譴責哥舒翰。安祿山見哥舒翰對自己沒多大用處,於是殺死了哥舒翰。
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長相英俊,弓馬嫻熟,在開元末期被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提拔重用,擔任安西副都護。
天寶六年,唐玄宗派高仙芝率領一萬軍隊討伐歸附吐蕃的小勃律國。高仙芝深入敵境,先佔領吐蕃的連雲堡,後攻破小勃律國,俘虜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取得大勝。其後,高仙芝憑此大功取代夫蒙靈察,成為安西節度使。天寶九年,高仙芝又遠征石國,他佯裝和石國和談,而後出兵襲擊石國,一舉取得勝利,俘虜石國國王,大掠石國而歸。高仙芝的行為令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滿懷怨恨,石國王子向西域諸國散步高仙芝的惡行,激起了西域諸國的不滿,西域諸國於是向大食(阿拉伯帝國)求援。天寶十年,高仙芝率軍討伐西域諸國,在怛羅斯和大食的軍隊遭遇,唐朝的軍隊和和大食的軍隊激戰三天,不分勝負,但卻遭到了葛羅祿人的背叛,高仙芝被前後夾擊,最終不敵,於是戰敗。
其後,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代替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而安思順不願離開河西,唐玄宗於是又任命高仙芝為右羽林大將軍,把高仙芝留在了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派高仙芝率軍防守陝郡。封常清在河南戰敗後,退回陝郡,和高仙芝合兵一處,放棄陝郡,退守潼關。唐玄宗聞敗大怒,隨即派宦官到潼關把高仙芝和封常清全部處死。
封常清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人,他三十多歲才從軍,成為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的部將。封常清相貌醜陋,身材瘦小,一腳殘疾,在軍中並不受待見。封常清為了得到高仙芝的賞識,費勁了心思,最終,封常清靠著自己的才能得到高仙芝的重用。
天寶六年,封常清跟隨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國。高仙芝成為安西節度使後,提拔封常清為節度判官,封常清由此成為高仙芝的心腹。封常清執法嚴格,當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鄭德詮觸犯軍法,冒犯上司封常清後,封常清毫不留情,以軍法處置鄭德詮,打死了鄭德詮。天寶十年,高仙芝賦閑長安後,封常清繼續留在安西,並在天寶十一年成為安西節度使。天寶十二年,封常清遠征大勃律國,在菩薩勞城取得大勝,一舉降服大勃律國,立下大功。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封常清入朝,正巧安祿山發動叛變,唐玄宗問計於封常清,封常清於是主動前往河南募兵,以平定安祿山的叛變。封常清抵達洛陽後,只用半個多月的時間便招募到六萬大軍,但這些士兵都沒有上過戰場,不是安祿山的對手。一個月後,安祿山進入河南,擊敗封常清的烏合之眾,一舉攻佔洛陽。隨後,封常清退回陝郡,和高仙芝合兵一處後,又退回潼關,惹怒了唐玄宗。最終,高仙芝和封常清,這對老搭檔,一起命喪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