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痛定思變的清廷為求自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其中最主要的一項舉措就是打造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
由於財政孱弱,三支水師的實力並不相仿,其中以北洋水師的資金投入最多,實力也最強勁。
根據當時《美國海軍年鑒》的排名來看,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一度曾經躋身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位置。
可是沒過多久,北洋水師的實力就被日本海軍迎頭趕上甚至反超了,其中緣由究竟為何呢?
同為東亞之國,近代中國和日本的命運有些許相同的地方,二者都被西方列強用武力手段叩開了國門。不過面對如此驚天變局,日本人思想轉變的速度就要大大快於清朝那些傳統的士大夫了。
自明治天皇登基開始,日本就確立了「武國」的戰略方針,欲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為了迅速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日本踏上了一條對外侵略擴張的激進發展道路。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要任務就是建設海軍。日本雖為蕞爾小國,卻能集中全國之力投入到海軍建設中。
反觀清廷一邊,雖然不情不願地開始了洋務運動,並且打出「自強」的旗號建設近代海軍,但其本質不過是為了謀求自保而已。雖然一次性砸錢建成了煊赫一時的北洋水師,但自那之後便沉浸在亞洲第一的美夢之中無法自拔。
在1886年,清廷派出以「定遠」級鐵甲艦為首的六艘戰艦訪問日本,耀武揚威的意圖不能再明顯,給日本人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但清朝的鐵甲巨艦並未嚇到日本,反而成了刺激日本人瘋狂造船的動力。上至明治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投入到了轟轟烈烈集資造戰艦的運動之中。
天皇每年從自己的私產中掏出三十萬日元,政府人員也獻出了工資的十分之一,普通的國民捐款不超過一日元的數以萬計。當時的日本國內的各大報紙連續大篇幅的報道了捐款不到一日元的事迹,使得財政困難的明治政府得以推行雄心勃勃的購艦和造艦計劃。
北洋艦隊官兵訪問日本時所寫的《東巡日記》中寫道:「其製造技藝精益求精,孜孜日以上達。由此觀之,日本海軍之勃興,他日不難與歐洲諸國並駕矣。」
對於其海軍基地建設同樣令北洋艦隊官兵震驚:「吳港既開三年,其基礎之精進,其步之速,竟將與歐洲比肩,令人一見而生敬畏奮發之心,實不可限量。」
對於世界造艦趨勢的發展,清政府的有識之士不是熟視無睹,只是限于禁令,根本無法購買新式戰艦,甚至連戰艦保養維修的必要零件也無法購買。清廷統治者忙於修繕皇家園林,而朝廷里的一些官員也上奏挪用海防經費。
光緒十七年,戶部奏酌擬籌餉折,建議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械器暫停兩年,所省價銀解部充餉。
多年未有新式軍艦加入北洋艦隊,貌似強大的北洋艦隊經過歲月的侵蝕也逐漸失去它往日的風采。
在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國內最大的造艦廠也被摧毀,短時間內再也無法建造新式軍艦,而日本的軍艦建造技術蒸蒸日上,所造的軍艦在性能上也超過了清政府所造的軍艦。更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北洋水師不僅補充不了新戰艦,就連現有戰艦的維護都成了大問題。
很多戰艦的鍋爐經過多年的運作已經處於報廢的邊緣,難以達到下水時的最高航速;戰艦本身需要修復的地方也很多,可是很多必需的零件國內根本無法仿造,但清廷卻禁止向國外購買。
此消彼長之下,日本海軍的實力能夠在短期內反超北洋水師,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