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2025年07月01日14:00:16 歷史 4648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新川創新科技園提供

最近,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大會搭建全球產業合作平台,促進優質資源在蓉彙集,為產業園區「特色立園、企業滿園」提供更多的增量支撐。

在眾多園區中,新川創新科技園有些特殊。它是中國內陸省市與新加坡合作的首個大型示範性項目,也是四川國別園區的排頭兵。

今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兩國關係正邁向更高水平。一直以來,中新合作契合中國各階段發展方向和重點,取得蘇州工業園等一系列沉甸甸的合作成果,為兩國各自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助力,也為地區國家合作樹立了標杆。

據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觀察,從工業園區、生態保護到互聯互通,兩國間的合作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而中國也通過與新加坡合作尋找對外合作的方向。

如今,兩國合作已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旗艦項目」矩陣,並且在多年的發展中,國別園區的形態與「生態」也不斷進化。

國別園區,中新合作的「旗艦樣本」 

31年前,蘇州工業園區成為中新首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也是國別園區的成功代表。去年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訪華時曾表示,蘇州工業園區帶動了整個中國改革和開放的進程,相信將繼續帶動中國各地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中新蘇州工業園區本身。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392142

國別園區是指一國與他國或國際組織通過政府間合作或政企合作共建的產業園區。國別園區借鑒他國規劃技術經驗,滿足國際標準的配套和服務體系。目的是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經驗引入國內,並吸收、轉譯、傳播,帶動國內產業園區的升級,拉動外向型經濟發展,是中外產業合作、規劃技術融合的空間載體和重要平台。

隨著中新兩國合作不斷推進,中國現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新加坡成為中國第一大新增投資來源國。以國別園區為依託,中新將合作從工業、生態推向服務業、物流和互聯互通等領域,經貿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

除了蘇州工業園區,還有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3個國家層面合作項目,以及吉林食品區、新川創新科技園、南京生態島等八個地方合作項目。眼下濟南也加入進來,希望中新濟南未來產業城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

除了碩果累累的蘇州工業園區,國內其他中新國別園區也都積極把握時代和產業趨勢,深化中新合作。

中新天津生態城作為國內中新合作的第二個項目,立足於生態特色,編製形成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創新產業發展規劃(2024—2035年)》,著力構築「3+3+n」綠色創新產業體系,即:文化旅遊、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物葯械等三大優勢綠創產業;綠色總部服務、綠色能源、綠色建築等三大新興綠創產業;智能科技、高端裝備、冷鏈物流、電商直播、數字經濟等n個特色綠創產業,強調在綠色產業的基礎上導入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實施10年來,從最初明確重點聚焦物流,到物流、金融、航空、信息四大領域全面開花。眼下重慶又進一步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向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合作及人工智慧等領域延伸。

八個地方國別園區,也結合當地特點,方向各有側重。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側重智能製造,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側重石化,瀋陽新加坡工業園側重循環經濟等。

新川創新科技園是中國內陸省市與新加坡合作的首個大型示範性項目,誕生於2012年。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新川創新科技園提供

作為四川國別園區的排頭兵,新川創新科技園坐落於成都高新區,後者是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也是成都人才與科創資源最密集的地區。

在擁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三大主導產業優勢的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從2012年起就開始專註布局更加細分的ai和新醫學等前沿產業。

包括新川在內的這些國別園區,在不同維度進行了中新合作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切中時勢:因時而變,順勢而為

目前兩國國家層面合作項目達到四個,分別為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幾乎每一個項目都是時與勢的風向標。

蘇州工業園區誕生之際,很多城市都出現了「園區」這一形態,但摸索出的經驗卻很少。蘇州工業園區高舉高打,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園區行政管理由中方負責,成片開發由中新合資的開發公司負責,對外招商引資由中新聯合負責,可借鑒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經驗。而且非常注重前期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

2007年,國別園區不再是新生事物,且出現了差異化、細分化的趨勢。彼時中國探索建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新加坡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於是不僅「生態」是中新天津生態城的關鍵詞,而且選址也是用心良苦——選址於一片鹽鹼荒灘,還有污染水面。這種地理條件給開發帶來了挑戰,但也為探索在惡劣自然條件下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實驗機會。

2015年,中國與新加坡已有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等合作項目,且中國基建迎來了跨越式發展。但中國西部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需要加強與外界的互聯互通,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因此,交通和物流成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率先瞄準的領域。適逢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重慶以此為抓手,通過與新加坡的互聯互通,推動「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地區的落地生根。

其中最特殊的是中新廣州知識城,最初在2010年由廣東省發起和推動實施,2018 年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中新廣州知識城在線發布

廣州知識城的升級成功,得益於找准了時代的風口。

1998年,新加坡首次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經過多年發展,新加坡的知識經濟頗具成效,並有效賦能高端製造業和先進服務業。當新加坡國內資本無法在國內空間繼續拓展的時候,新加坡就將發展和管理知識經濟的戰略理念輸岀到海外,實現延伸發展。

廣州將「知識」作為中新合作突破口,進行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於是知識城成為了中國首個且是唯一一個知識產權改革試驗田。

知識城是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園區和知識產權保護元素最集中的區域,聚集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80多家、多層級的知識產權保護要素。

知識城能取得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放權與立法。

2011年,也就是知識城建設的第二年,就被賦予了部分省級管理許可權。去年,知識城再度被賦予省級行政職權共23項,涉及9個省直部門,進一步增強知識城在開發建設、產業發展、城市綜合功能提升等方面的許可權能級。

而知識產權的特殊性,讓廣東在立法層面也進行了探索。2022年3 月 1日,正式施行的《廣東省中新廣州知識城條例》成為4 個中新國家級合作項目中首部省專項立法的地方性法規。

該《條例》明確,知識城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社會治理等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保護能力和水平提升。立法保障讓企業更有信心,進一步推動知識密集型產業在園區集聚發展。

除了放權與立法,知識城也注重創新載體的搭建。在兩國政府的支持下,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依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的優勢學科資源及人才資源,重點引進新加坡成熟的科技創新模式,結合兩所高校的優勢,打造出一批具有中新特色的產業化項目,搭建起中國與新加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互聯互通的橋樑。

山東首個中新合作項目——濟南未來產業城在全國範圍屬於後起之秀。但濟南也希望後來居上,錨定眼下的風口,鏈接新加坡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優勢資源,打造綠色智慧宜居新城區以及黃河流域「數綠融合發展引領區」。

場景賦能:未來城市的向「新」圖強

幾天前,新加坡現任領導人訪華,備受關注。其表示,希望擴大雙邊貿易、投資規模,拓展數字經濟、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合作,加強人文交流,推動新中關係取得更大發展。

這也讓國內中新合作項目迎來更大的契機。

廣州的「升級」已經說明,找準時與勢非常重要。尤其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本身也是眼下中國努力突破和精進的領域。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總結,就是「新」——產業向新,才能發展向新。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新川創新科技園提供

無論是建園之初,還是眼下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大勢之下,新川創新科技園始終聚焦未來產業,依託當地的產業基礎和開放條件,同時藉助新加坡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運營模式。

目前,聚焦人工智慧、新醫學等前沿領域,彙集1.6萬家企業,導入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3個國家級科創平台,吸引各類人才約7萬人。202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由10.34平方公里擴至13.98平方公里。

可以說新川的「新」,既是新加坡的「新」,也是新產業的「新」。瞄準具有全球先進水平的高端產業,這在當時就被稱為「一個非常有遠見的舉措」。

其他國別園區也紛紛意識到了「新」的意義和重要性。無論是蘇州、天津、重慶、廣州這四個國家級的中新合作,還是八個省級的中新合作,幾乎都瞄準了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

都在向「新」,新川如何脫穎而出?

場景,既是新川的突破口,也是新川的「新」色。真實的城市場景,可以讓更多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為未來的前景。

新經濟語境中的場景,指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的具體應用情境或環境。對技術而言,場景是推動創新應用的新孵化平台;對企業來說,場景是尋求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新試驗空間;從產業角度,場景是推動產業爆發的新生態載體。

3月22日,西部首個機器人主題公園——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正式開園。這裡不僅是公園,也是成都高新區直觀展示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實力的窗口,還將成為城市嘗試以場景革命撬動產城融合的一次創新試驗。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新川之心 圖片來源:成都高新區提供

去年,全國首例區域級avp無人泊車場景已在新川5g互聯科創園內的新加坡創新中心二期成功落地。作為一家智慧停車領域的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宜泊科技在新川落地這一示範場景,前後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除了切中風口,也需要政府的主動作為。據了解,去年7月,成都高新區為新川專門成立了統籌區域開發建設管理,推進優質產業、商業、教育等資源招引和導入的新機構——新川科技園發展局。

新機構剛成立,籌備組就在當地助企解憂促發展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宜泊科技落地全國首例區域級avp無人泊車場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落地無人泊車場景,不僅需要停車場的末端智慧化設備建設、需要資金支持;同時對於泊車的測試,企業本身也缺乏區域化、體系化的應用場景。針對此,包括新川科技園發展局籌備組在內,當地在前期走訪調研企業後,主動給出了政策支持、場景機會、商業合作三重支持。

可以預見,獨具國別合作資源的新川,接下來將有更多前沿產業密集落地,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興國際產業集群。

新川創新科技園正快速化身為「未來產業試驗田,未來城市樣板間」。類似無人泊車這樣全國領先的智慧設施及場景,正在新川層出不窮。此外,無人駕駛公交、無人車配送、低空經濟等場景,預計在今年將陸續落地。

在這種空間設計的革新之下,新川不僅成為產業高地,更進化為創新、生態、人文高度融合的「交融之城」,成為高端人才彙集地。

不久前召開的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搭建起全球產業合作平台。新時代的招商引資,並不是簡單的給土地、給政策,而是找准自己的特質與優勢,與國際企業和資本的方向相契合。

比如上個月,新川創新科技園在新加坡克拉碼頭舉辦投資環境推介會,聚焦人才服務、企業出海、園區運營、綠色能源等產業領域,進一步與新加坡企業開展合作。現場與新加坡理工學院等5家新加坡機構及企業達成合作。

這其實也是對中新合作,以及新型招商引資的一次探索。不是簡單的單項招引,而是相向而行,雙向奔赴。

未來,合作可能並不止於此。

按照今年3月發布的全國首個人機友好未來社區計劃——《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人機友好未來社區行動計劃》,到2030年,新川將完成核心區域公共空間改造,基本實現機器人全場景通行無障礙,建成全域數字孿生平台,並形成涵蓋研發、製造、應用的百億級機器人產業集群。

新川創新科技園正積極籌劃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如深化與新加坡頂尖高校及知名科研機構合作,聯合新資共同發起設立專註於未來產業投資的基金,建設「政務服務+產業賦能+生活提質」的涉外服務平台,在新加坡設立海外創新中心等。

此外,新川創新科技園還同步強化中新雙方共建、共享、共贏的合作機制,進一步暢通新加坡頂尖科研成果在中國市場的轉化與應用通道,為新川創新科技園乃至成都市導入國際一流的創新要素與高端項目。

以場景創新帶動產業發展,新加坡能夠提供絕佳的助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ai、機器人研究領域排名全球前10;裕廊工業區在智能製造領域有成熟經驗。

這也是一種雙向奔赴。新川以豐富的場景,成為新加坡資源與成果的絕佳試驗場。場景賦能反向讓新加坡的成果不斷破壁,又賦予了新川更大的想像力。

這是眼下的時與勢,也是中新合作的又一次啟航。

文/肖遙

每日經濟新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感謝黨接納了我」,92歲高齡游本昌宣誓入黨 - 天天要聞

「感謝黨接納了我」,92歲高齡游本昌宣誓入黨

「感謝黨接納了我。終於有這樣一天,我成為了預備黨員。太光榮,太不容易了。感謝黨,接納了我。」七一前夕,在鮮紅的黨旗下,92歲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宣誓完畢,他用微微顫抖的手,珍重地撫摸著胸前閃亮的黨員徽章,他說,「現在,我是黨的一名『老學生』了。」為這一天,等了太久出生於1...
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上海藝術家15天「煉」成百枚勞模肖像 - 天天要聞

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上海藝術家15天「煉」成百枚勞模肖像

昨天,「印見榮光——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全國職工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展覽上,王進喜、鍾南山、張桂梅等百位全國勞模的肖像印章引人注目,它們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更展現了勞動者的精神風貌。這些肖像的背後,是上海畫家劉雙和他的團隊在短短半個月內攻克難關、完成創作的故事。傳統版畫邂逅AI...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活動啟動禮舉行 - 天天要聞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活動啟動禮舉行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系列活動啟動禮6月30日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為主題為「同心攜手創輝煌 由治及興譜新篇」的系列慶祝活動揭幕。 作者:閻月巧、梁嘉駿、黃茜恬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 天天要聞

中新建交3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機遇

圖片來源:新川創新科技園提供最近,2025「投資成都」全球招商大會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大會搭建全球產業合作平台,促進優質資源在蓉彙集,為產業園區「特色立園、企業滿園」提供更多的增量支撐。在眾多園區中,新川創新科技園有些特殊。它是中國內陸省市與新加坡合作的首個大型示範性項目,也是四川國別園區的排頭兵。今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