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軍事家,是當時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良將,也是東方六國中能與強秦抗衡的極少數軍事將領之一。
李牧一生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駐守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期轉向抵禦秦國。在抗擊匈奴時,李牧採取「能而示不能」的戰略戰術,等待時機,將匈奴誘而殲之。時機一到,李牧帶領15萬趙軍殲滅了匈奴 10 余萬人馬,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十多年,匈奴再不敢南下,維護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定。
在後期抗擊秦軍的過程中,李牧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宜安一戰,他大破秦軍,為自己贏得了「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 229 年,秦國大將王翦進犯趙國,直逼都城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二位將領全力抵禦。秦國看到在戰場上無法取勝,便對趙國施行反間計,派人攜帶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果然中計,將李牧斬殺。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攻下邯鄲,趙國滅亡。
趙國並不是第一次中秦國的反間計了。長平之戰前,趙國就中了秦國之計,臨陣換帥,將身 經百戰的老將廉頗換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致使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
趙國從立國開始便政變不斷,使得趙王對非趙姓將領一直不信任。從趙襄子元年趙氏立國開始到趙王遷被虜為止,趙國共發生過九次大兵變,連趙國最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也在沙丘之變中被困而死。
受地理環境影響,趙國雖然是中原國家,卻與多個北方游牧民族國家接壤,使得趙國的民族結構變得異常複雜。趙人民風剽悍,崇尚武力,重義輕法,「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 罰不信,地形不便 ,上非能盡其民力,固亡國之形也」。在這樣的 「人治 」的國情下,趙國處置國家大事比較隨意,法制建設不完善,為李牧之死創造了條件 。
除了趙國君臣不信任、法制不健全等客觀因素之外, , 李牧自身的原因,也這出悲劇不可避免的關鍵因素。 李牧有大將之才,相應的權力也很大。趙國邊關的官吏任免、財政稅收大權都在李牧手中, 且李牧手握十餘萬重兵,又「厚遇戰士 」,早已引起了奸臣的嫉妒和國君的猜疑。
李牧的性格特立獨行,《史記》上說:「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李牧如果認為一件事是對的,連趙王的命令都不聽。趙孝成王要起用李牧時,「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從這件事上,可見李牧倔強的性格。當趙王下詔要召回在前線的李牧,用其他將領取而代之時,李牧不知大禍將至,拒絕交出兵權。這等於放棄了最後一次保命的機會。趙王作為一國之君,威嚴遭到蔑視,李牧的厄運也就為時不遠了。在趙王的不滿和猜疑這下,加上秦國離間計的挑撥,終於給李牧帶來了殺身之禍。
李牧悲劇的發生既有趙國多兵變、民風喜爭鬥等傳統因素導致的君臣不信任,以及法制的不健全和廟堂昏聵親奸佞這樣的客觀原因,也有其才高權大、性格倔強、過於堅持原則等自身原因 。李牧慘死的悲劇,就是這多重原因共同發揮的作用,這種功臣的結局在歷史上不斷的重演,也是有其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