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八年《畿輔義倉圖 趙州圖》標註的「大安村」。「大安村十六里」,是指距離「范庄倉」十六華里。
局部放大。
清乾隆十八年《畿輔義倉圖 寧晉縣圖》標註的「大安村」,即今趙縣大安村。這兩幅古地圖,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的記錄趙縣大安村歷史的古代地圖。
局部放大。「大安二十里」,是指距離「蘇家莊倉」二十華里。為何乾隆十八年《畿輔義倉圖》的《趙州圖》和《寧晉縣圖》都明確標註了「大安村」?證明大安村歷史上「半州半縣」,一部分屬於趙州,一部分屬於寧晉縣。
清代道光同治年間《畿輔輿圖 趙州圖》,標註的「大安鎮、大安村」,即今趙縣大安村。大連圖書館藏。
局部放大。
晚清趙州《寧晉縣》版刻地圖集(光緒10年古本局部),標註的「大安庄鎮」,即今趙縣大安村。
《畿輔輿圖 寧晉縣圖》標註的「大安村」,即今趙縣大安村。
局部放大。
清光緒《畿輔通志》卷五十五《輿地略 疆域圖 寧晉縣圖》寧晉縣「大安庄鎮」,即今趙縣大安村。
局部放大。
清光緒《畿輔通志》卷五十五《輿地略 疆域圖 趙州》標註的寧晉縣「大安庄鎮」,即今趙縣大安村。
局部放大。
清代刻本《畿輔輿地全圖》一冊。
清末《畿輔輿圖 晉州圖》標註的「達趙州大安鎮」,即今趙縣大安村。大連圖書館收藏。
日本侵華地圖,清末1887年《寧晉縣》地圖,標註的「大安庄」,即今趙縣大安村。
該圖屬於《直隸河南山東山西旅行沿道圖》(也稱《北京至五台日諜測圖》)的其中一張,為日本明治時期對中國的盜繪地圖,繪製者為陸軍步兵大尉 牧野留五郎,繪製的時間為明治二十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887年,即光緒13年。原件現存美國國會圖書館。
日本早在明治初期就已經意識到軍事地圖對一國安全的重要,並有預謀、有組織地對華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偵察與盜繪。本套地圖為盜測其中之一,共有29張,涉及到北京、直隸、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的多個府縣,詳細的記錄了沿線的縣城形狀、沿途的村落、集鎮以及分路的岔口等信息。
局部放大。
光緒《趙州志 趙州村莊圖》標註的「大安」,即今趙縣大安村。如圖所示,大安村屬於俗稱的「半州半縣」,一部分屬於趙州,一部分屬於寧晉縣。
局部放大。
清末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日本侵華地圖,東亞輿地圖《北京》 標註的寧晉縣「大安庄」,即今趙縣大安村。百萬分之一精密地圖,加蓋「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鋼印。
局部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