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家分裂,咱們腦子裡蹦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戰爭、衝突、流血啥的,畢竟歷史上這種例子太多了。
可要是跟你說,有一回分裂愣是沒打沒鬧,還分得挺和諧,分完之後兩國關係還跟兄弟似的,你信不信?
還真有這麼回事兒,克斯洛伐克那次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和平分家,1993年一分為二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之後兩國關係好得讓人咋舌。
捷克斯洛伐克是怎麼來的?
捷克斯洛伐克這地兒,位於歐洲中部,歷史上就是個多民族混雜的地方。
捷克那塊兒以前叫波西米亞,斯洛伐克那塊兒呢,長期被匈牙利管著。早年間,這倆地方壓根兒不是一個國家,各自有各自的歷史。
波西米亞在10世紀就有了捷克公國,後來升級成王國,工業底子厚,文化也發達,布拉格那時候就是個大都市。斯洛伐克呢,9世紀末被匈牙利吞併,發展慢一些,農業為主,山地多,日子過得沒捷克那麼風光。
到了1526年,兩地都被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給管起來了,成了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工業革命來了,這地方的重要性蹭蹭上漲。捷克地區靠著礦產和工廠,成了奧匈帝國的「錢袋子」,到20世紀初,工業產值占帝國一大半,稅收也差不多。
斯洛伐克雖然沒那麼搶眼,但也沾光不少。兩地人民雖然語言相近,都是西斯拉夫人,可身份認同一直有點兒不一樣,捷克人覺得自己更「高級」,斯洛伐克人多少有點兒不服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奧匈帝國打散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機會來了。1918年10月28日,趁著帝國解體的亂勁兒,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了。
這是個啥概念呢?就是兩個民族湊一塊兒,想抱團取暖,擺脫外族統治。建國的時候,大家都挺激動,覺得自己終於能當家做主了。
分裂前的那些事兒
不過呢,新國家剛成立沒多久就碰上麻煩。1938年,慕尼黑會議上,英法為了討好納粹德國,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出去了。
這地方住著不少德意志人,德國想要,捷克斯洛伐克卻沒啥還手之力。1939年,德國直接吞了整個國家,二戰期間這兒成了納粹的佔領區。
1945年戰爭結束,捷克斯洛伐克恢復了獨立,可沒多久就被蘇聯拉進東歐陣營,成了社會主義國家。1948年,共產黨上台,搞起了計劃經濟,國家發展還行,但老百姓的自由少了,日子過得有點兒憋屈。
1968年,有個叫「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想讓國家走點兒自己的路,結果蘇聯看不下去,直接派坦克鎮壓了。1989年,東歐大變天,蘇聯管不動了。捷克斯洛伐克也掀起了「天鵝絨革命」,共產黨政權被推翻,全國上下都想搞民主。
這時候,國家改名叫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算是給後面分家埋了個伏筆。為啥這麼說呢?因為這時候,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矛盾已經憋不住了。
為啥要分?
分裂這事兒,不是一天兩天蹦出來的,根兒早就有了。捷克和斯洛伐克雖然語言文化接近,可經濟發展差距不小。
捷克工業強,城市化高,布拉格那地兒在歐洲都算得上號;斯洛伐克呢,農業為主,經濟弱一些,覺得自己老被捷克「壓一頭」。時間長了,斯洛伐克人就有點兒不樂意了,想自己單幹。
政治上,倆地方想法也不一樣。1990年代初,捷克領導人瓦茨拉夫·克勞斯推市場經濟,想趕緊跟西方接軌;斯洛伐克的弗拉迪米爾·梅恰爾呢,更傾向慢慢來,還想多要點自治權。
1992年議會選舉後,這分歧徹底爆發了。斯洛伐克這邊民族主義抬頭,議會通過了《主權宣言》,意思很明顯:咱要自己說了算。經濟上,捷克覺得斯洛伐克拖了後腿,斯洛伐克則覺得捷克老佔便宜。
兩邊一合計,與其這麼彆扭地綁一塊兒,不如分開得了。關鍵是,這時候大家都冷靜,沒想著撕破臉。國際環境也幫忙,歐洲共同體(歐盟前身)說,分了也能合作,不用擔心沒人罩著。
分裂咋這麼和平?
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裂,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誕生。這過程為啥這麼順當呢?有幾個原因。
第一,領導人都挺理智。克勞斯和梅恰爾雖然政見不合,但沒想過用拳頭解決問題。他們坐下來談了好幾個月,從財產分配到貨幣分開,全都商量著來。
第二,兩地老百姓沒啥深仇大恨。歷史上雖然有點兒小摩擦,可不像有些地方那樣你死我活,大家都覺得分開也沒啥大不了。
第三,國際社會支持。歐洲那會兒正忙著整合,樂意看到和平分家,不想再多個亂攤子。
整個分裂沒動一兵一卒,連個抗議遊行都沒啥規模。1992年11月25日,聯邦議會投票通過解體法案,定下分家日子,大家就按部就班地準備。
財產怎麼分、債務咋擔,全都寫得清清楚楚。貨幣一開始還共用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克朗,後來才各自搞自己的。
分了之後關係咋樣?
分家之後,捷克和斯洛伐克沒翻臉,反而更像好鄰居了。為啥呢?因為基礎太好了。
語言上,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幾乎互通,隨便聊都沒問題。文化上,兩地傳統、節日、習慣都差不多,彼此看著就親切。歷史上,兩人一塊兒扛過外敵,分開後那份感情還在。
經濟上,兩國也沒斷線。捷克的工業品賣到斯洛伐克,斯洛伐克的農產品運到捷克,貿易來往熱火朝天。邊境政策更是寬鬆,公民隨便過境,連簽證都不用。2004年,兩國一塊兒加入歐盟,關係更近了,邊境線幾乎形同虛設。
政治上,兩國也常一塊兒混。加入北約後,軍隊還一塊兒訓練,國際會議上也常搭檔發聲。2009年,斯洛伐克加入歐元區,捷克雖然沒跟上,但經濟合作一點兒沒受影響。
2013年,分裂20周年時,兩國還搞了個聯合慶祝,廣場上樂隊一響,大家手拉手跳舞,那場面跟一家人似的。
關鍵人物是啥樣?
這場分裂里,兩個大人物得提一提。捷克的瓦茨拉夫·哈維爾,是「天鵝絨革命」的靈魂人物,後來當了捷克斯洛伐克最後一任總統,又做了捷克首任總統。
他是個作家出身,搞政治也帶著理想主義,想讓國家民主化。可分裂這事兒,他沒攔住,有點兒無奈。哈維爾後來身體不好,2011年去世,75歲,葬禮上半個歐洲的政要都去了。
斯洛伐克的弗拉迪米爾·梅恰爾,是個硬派民族主義者,推動了斯洛伐克獨立。他當總理時作風強硬,有人說他獨斷專行,可也有人覺得他給斯洛伐克爭了底氣。
梅恰爾沒破壞兩國關係,分家後也沒挑事兒,後來慢慢淡出政壇。這倆人都不完美,但都沒讓分裂變亂局,算是挺有分寸的。
捷克靠著工業底子,分家後發展快,2004年進歐盟,經濟蹭蹭漲,現在是歐洲的中等發達國家。斯洛伐克起步慢點兒,可也趕上來了,2009年用上歐元,生活水平直追捷克。兩國差距雖然還在,但都不差錢,日子過得挺滋潤。
民間聯繫也沒斷過。邊境兩邊的人隨便串門兒,上班的、念書的,跨國跟走親戚似的。大學裡,兩國學生互助交流,年輕人壓根兒不覺得有啥隔閡。家庭聯繫也多,逢年過節探親的多了去了。
有意思的是,分裂後還有人提過「合併」。2009年,兩國總統碰頭時聊過這事兒,說2020年前可能再合一塊兒。老百姓挺支持,可後來沒下文。咋回事兒呢?一是政治上不好操作,二是大家覺得分開也挺好,沒必要硬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