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2025年04月01日06:22:03 歷史 1415

2000年5月,夏威夷的陽光依舊明媚,99歲的張學良也在興緻勃勃地等待自己的百歲生日。

這些年來長姐張冠英走了,蔣光頭走了,就連其子蔣經國也走了,作為一個從戰火中走來的將領,能活到現在已然很難得。

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 天天要聞

此時他恢復了自由身,身邊還有趙四小姐相伴,的確稱得上如意,所以他逢人便說自己要100歲了。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是趙四陪他度過的最後一個生日,而他自己也在一年後追隨而去,臨終前甚至還要被插管、拔管,備受折磨。


01

從風光無限到萬人唾罵,張學良的人生轉變就在1946年。

彼時他出於愛國之心,發動西安事變,意圖 「兵諫救國」,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這一果敢之舉雖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卻也讓他付出了慘重代價。

事變和平解決後,他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自此便陷入了蔣光頭的軟禁羅網,開啟了長達 54 年暗無天日的囚禁生涯。

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 天天要聞

起初他被輾轉囚禁於大陸多地,從奉化溪口的雪竇山,到江西萍鄉、湖南郴州,再到貴州修文陽明洞等地。

每一處囚禁之地,都被設置了三道嚴密防線。

第一道防線由 30 多名軍統特工組成的特務隊負責,他們分組輪流值班,時刻緊盯張學良的一舉一動。

第二道防線是一個連的武裝憲兵,負責駐地門衛和四周警戒,以 「臨戰」 狀態嚴防張學良逃脫,甚至修築工事、安設鐵絲網和碉堡。

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 天天要聞

第三道防線則是派遣特務擔任當地官員,確保軍政配合,讓囚禁密不透風,在這樣嚴苛的環境下,張學良的自由被極度壓縮,每一次呼吸都彷彿帶著禁錮的沉重。

隨著局勢的變化,1946 年 11 月,張學良被騙解到台灣新竹井上溫泉,囚禁的苦難仍在延續。

在這漫長的幽禁歲月里,張學良展現出了驚人的適應能力,他開始潛心研究明史,從明朝被俘皇帝朱祁鎮的經歷中汲取智慧,總結出三大生存法則:謙和待人、展示魅力、培養感情。

02

張學良將這三大法則運用得爐火純青,而他與蔣經國的交往便是最好的例證。

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 天天要聞

在與蔣光頭的矛盾之中,他居然還能和蔣經國處成了忘年交,對方甚至時常送他蘭花聊表心意,有時還相約去看美國溜冰團演出。

在後者的關照下,張學良的囚禁生活有了些許溫情與色彩,他也得以在艱難處境中尋得一絲慰藉。

1990年,命運的齒輪終於發生轉變,蔣家父子相繼離世,張學良迎來了久違的自由曙光。

只是此時他也早已白髮蒼蒼,或許是不想留在這個傷心地,重獲自由後的張學良,於 1991 年 3 月 10 日,攜夫人趙一荻赴美國探親訪友,這是他離開大陸 45 年後首次被允許離開台灣。

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 天天要聞

之後,他便和趙四定居夏威夷,外界傳聞他生活奢靡,但真相併非如此。

初到夏威夷時,兩人就居住在當地的海濱公寓,後來為了能在生病時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張學良這才決定搬到老年社區。

老年社區配備了專業的醫療團隊和完善的醫療設施,24 小時隨時待命,能在第一時間為其提供醫療救助。

當然,他在吃的上面比較講究,每餐必有一道精心熬制的湯品,或為濃郁鮮美的雞湯,或為清爽可口的蔬菜湯。

在吃西餐時,他對蔬菜的要求獨特,必須是新鮮脆嫩,能 「立起來」 的,這樣才能保證蔬菜的口感和營養。

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 天天要聞

整體來看,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誇張。

03

相比前半生,他最大的一個變化,大概就是對於教的信仰,晚年他每天都會花時間認真閱讀聖經,從聖經的教義中汲取精神力量。

每周日他必定前往中華基督教會做禮拜,有趣的是,他選擇這座教堂的原因之一是其建築風格長得像 「中國祠堂」,這讓遠離家鄉的張學良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一絲熟悉與親切。

2001 年,101 歲的張學良因肺炎入院。

張學良:死前生活奢靡,彌留之際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時未留遺言? - 天天要聞

兒子張閭琳違背他不插管的意願,強行上了呼吸機,看著父親被折磨得眉頭緊鎖,家人最終決定拔管。

拔管後,張學良的心臟頑強跳動了數日,彷彿在訴說著他對生命的眷戀,但終究還是敵不過天命,於 10 月 14 日與世長辭。

回顧他的一生,有一大遺憾,在公開採訪中,他總是以 「情感受不了」 迴避回東北的話題,實則是內心深處愧對故鄉父老,所以才在中華極度教會的身上尋找慰藉。

一生快意恩仇的他,臨終卻沉默以對,或許是歷經滄桑後,一切盡在不言中,那些未說出口的話,都隨著他的離去,成為了永遠的秘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少先隊員清明節祭掃 傳承紅色基因 - 天天要聞

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少先隊員清明節祭掃 傳承紅色基因

山西青年報記者孟存田 通訊員張琪 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在清明節來臨之際,4月3日上午,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部分師生前往郊區河底鎮河底村革命烈士墓碑前,開展「紅色耀三晉,青年永傳承」主題清明節祭掃活動,少先隊員們通過敬獻花束、集體默哀
黑龍江一縣發現侵華日軍遺留炮彈 - 天天要聞

黑龍江一縣發現侵華日軍遺留炮彈

新華社哈爾濱4月3日電(記者王君寶)近日,黑龍江省黑河市孫吳縣普查隊在推進孫吳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時,發現一枚侵華日軍遺留炮彈。「在普查中,工作人員來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孫吳鎮侵華日軍地下隱蔽部,在文物本體西北側發現了這枚炮彈,經過現場勘查初步分析,此炮彈為侵華日軍遺留。」孫吳縣文物保...
英烈縱無名,山河永不忘! - 天天要聞

英烈縱無名,山河永不忘!

19490826349、19490826350、19490826351……墓碑上這一串串數字背後都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76年前,蘭州戰役烽火熊熊解放大西北的關鍵一役,許多戰士血灑蘭州474位烈士長眠於蘭州市烈士陵園名字被歲月隱沒,生命卻融入山河大地蘭州市烈士陵園華林坪革命烈士紀念塔航拍照片。新華社記者 多蕾 攝蒼松翠柏簇擁一顆顆深埋黃土的...
諸葛亮神機妙算,奇才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 天天要聞

諸葛亮神機妙算,奇才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讓人驚掉下巴,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從小家裡貪困,童年以羊為伴,並且八九歲還是個啞巴。諸葛亮每天穿行在大山上,邊放羊,邊到處玩,有一天他爬上山巔,瞧見一個小庭子,裡面坐個鬚髮皆白,行雲流水的道家,他的出現引起老道人的注意。
吉林各界人士在偽滿皇宮紀念抗日英烈 - 天天要聞

吉林各界人士在偽滿皇宮紀念抗日英烈

中新社長春4月3日電 (高龍安 李彥國)「緬懷烈士 銘史礪新」——偽滿皇宮博物院清明節紀念活動3日舉行,吉林長春各界人士走進偽滿皇宮博物院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參加紀念儀式。 長春曾是日本侵華時炮製的偽滿洲國「首都」,坐落於此的偽滿皇宮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偽政權所在地,留存有大量日本侵華罪證。4月3日,吉林長春,民...
雲南昆明:清明祭英烈 - 天天要聞

雲南昆明:清明祭英烈

4月3日,雲南昆明,警察向烈士敬獻鮮花。當日,社會各界人士齊聚雲南師範大學,在西南聯大舊址的 "一二·一" 四烈士墓前,舉行 "清明祭英烈" 活動,共同追思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們。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4月3日,雲南昆明,社會各界人士齊聚雲南師範大學,在西南聯大舊址的 "一二·一" 四烈士墓前,舉行 ...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 天天要聞

抗戰影像記憶|狼牙山五壯士

清晨的狼牙山,晨霧如紗。五尊青銅雕像在熹微中沉默佇立,嶙峋山岩將他們的身影勾勒成永恆的剪影。狼牙山的名字,是從什麼時候叫起來的,或許沒人說得清楚,但是因為什麼叫響的,在中國卻人盡皆知。「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2017年10月27日攝)。
「中國骨髓移植之父」陸道培院士病逝,享年93歲 - 天天要聞

「中國骨髓移植之父」陸道培院士病逝,享年93歲

4月3日下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血液病學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委、政協第九屆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原內科主任,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創始所長陸道培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4月2日16時58分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