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漢文帝劉恆也是西漢歷史上出名的一位明君,在他的統治之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雖說他有一個「文」的謚號,實際上能夠坐上皇位的人,又有幾人是仁慈的呢?
在史書上對於劉恆的登基也是一筆帶過,但其實有不少人用生命來為他鋪路,劉恆登基後對於他的哥哥漢惠帝子嗣一個都沒有放過,不過卻獨獨放過了漢惠帝的皇后張嫣,其中原因何在呢?
一、並非仁慈
在劉恆十六歲那一年他得到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他的哥哥漢惠帝駕崩了。當然對於他這樣的藩王來說,哥哥的駕崩對於他的生活並未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能說整個大漢都沒有因這一位正值壯年皇帝的逝世產生動蕩。
即使是在劉盈尚且在世的時候整個國家的政治大權都落不到他的手中,在劉盈逝世後整個國家的大權順理成章地到呂后的手中。雖說整個天下都知道國家的大權在誰的手中,但因為此時是男權社會,是以呂后還是將劉盈的兒子扶上了皇位。
劉盈駕崩的時候還沒有三十,是以他的兒子也不大,在那之後的八年時間中先後換了兩位小皇帝,在皇位上做的是誰並不重要,這樣年幼的小皇帝又能知道什麼。還不是呂后說的算,此時的呂后雖然不是皇帝但她手中的權利和皇帝是一樣的。
得到權利後呂后就開始扶持呂家外戚,這也是封建王朝中第一個外戚家族。單單是扶持當然是不夠的,於是呂后就開始讓呂家的女子和大漢的這些藩王們聯姻。此時只要是正妻位置還空著的藩王,幾乎都娶了呂家的女子。
為什麼會單獨說這一點,那是因為劉盈逝世的時候劉恆才只有十六歲,到他之後登基坐上皇位,這麼些年對於他的王妃都沒有確切的描寫,別說是具體的名字了就是出身都沒有提起過。正是因為查詢無果才讓後人感到疑惑。
對此很多史學家都認為劉恆的王妃也是呂家的女子,並且這一位王妃和劉恆還有四個孩子。最讓人懷疑的是在劉恆登基前他的王妃還有他的四個孩子都無故死亡了,王妃逝世就算了,但這四個孩子沒有一位存活的就很讓人不解。
根據常理來說在劉恆登基後怎麼也應該給自己之前的王妃進行追封的,但劉恆登基後就像是忘記這件事一樣。不僅是沒有追封,在歷史中就像是從來都沒有這一個人出現一樣。根據當時呂后的舉動,後世得出,當年劉恆應該也娶了呂家的女子,但為了皇位將她殺了。
在劉恆坐上皇位這一路也殺死的也不僅是他的王妃和他的四個孩子。在劉恆坐上皇位後為了能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很快就進行了清洗。對於有繼承可能性的侄子他也沒有放過,但在這其中他卻獨獨放過了一個人,劉盈的皇后張嫣。
二、多重考量
劉恆殺了這麼多人單單就放過了她,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很讓人深思的,對此後世也產生了很多的思考。上文也說了在劉恆為了能夠坐穩皇位他也沒有少動手,此時的朝堂經過呂后的統治再加上之後清洗運動,留給劉恆的也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
各方勢力暗流涌動,其實很多事情是劉恆不得不為之的,只要是對他皇位有威脅的人,他是一定不會留下的,這也是出於政治層面的考慮,但身為一位皇帝,並且是剛剛登基的皇帝,他固然是需要一個好名聲的。
自古以來,就沒有一位皇帝是不愛惜羽毛的,劉恆初登基,需要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沒有皇帝不想得到一個仁義的名聲。別說是劉恆了,就是後世那些篡位的皇帝在登基後第一件事也都是挽回自己的名聲。
但劉恆連自己的侄子都沒有放過應該怎麼展現自己的仁義呢,此時張嫣就是最好的一個工具,在歷史上很多女子都是政治工具和用來彰顯自己地位的戰利品,張嫣的一生就是第一種的真實寫照。
其實殺了張嫣也不能給劉恆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若是不殺她這能得到的東西就多多了,能夠告知世人自己並非是一位嗜殺的皇帝,相反是一位仁義寬容的皇帝,從而能夠穩定自己的統治。
並且張嫣的身世也是很複雜的,她並非是朝中哪一位大臣的女兒,她的母親是呂后之女魯元公主,要是按照輩分來說,劉恆還應該是張嫣的舅舅,雖說她是漢惠帝的皇后,但同時她也是漢惠帝的外甥女。
兩人身上也是有著血緣關係的,單單是這一點也能讓劉恆網開一面。天下誰人不知道張嫣的這一段婚姻就是穩定局勢的一步,她僅僅是一顆棋子,要是連這樣的人劉恆都不能放過確實是有一些不仁了。
並且在嫁給漢惠帝的時候張嫣僅僅才十一歲,之後的這些年她都一直在深宮中生活,不僅是在朝中沒有黨羽並且連一個孩子都沒有,這樣的人是毫無威脅的,對於劉恆的統治根本就沒有什麼影響。
在這種種思考之下劉恆放過了張嫣一條命,但畢竟是前朝的皇后,她在宮廷的生活也是能夠想像的,最終在鬱鬱寡歡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三、悲慘一生
其實回望張嫣的這一生也是讓人心酸的,根本就有人考慮過她的處境,就這樣將她當成棋子一樣,操縱了她的一生。
張嫣的童年也是很愜意的,她的母親是劉邦的長女,並且還是嫡出的公主,張嫣出生就是被捧在手心的,但是這一切在她十一歲的時候就迎來了改變。為了能夠更好地鞏固呂家和皇家之間的關係,呂后執意要自己的女兒將只有十一歲的張嫣嫁給自己的兒子劉盈。
最初魯元公主肯定是不願意,但她再怎麼不願意也拗不過她的母親,最終只能是含淚同意了。但呂后卻忘記了這一樁婚姻中另一位主人公同不同意,在劉盈得知這件事後就被自己母親的荒謬震驚到了,當即就言辭拒絕了。
他的拒絕會有用嗎,不用說大家也能夠想像到,這一次劉盈和他的母親再一次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爭吵到最後,劉盈還是只能讓步,鬆口會娶張嫣為後。這一年的張嫣才只有十一歲。放在今天的社會,十一歲還是一個孩子呢,可能都不知道婚姻是什麼。
就這樣在雙方都不願意的情況之下這一樁婚姻還是進行了,此時的張嫣年紀尚小,劉盈對張嫣也完全沒有男女之情,這件事呂后也知道,但她並不在意,有孩子就行。隨著張嫣漸漸長大呂后開始著急了,畢竟劉盈怎麼說也是需要一個嫡子的。
並且無論是出於什麼考慮這個孩子也只能出自張嫣的肚子中,呂后開始著急,開始不斷地催兩人,實際上從成婚開始劉盈就沒有在張嫣的寢宮中睡過,更不要說有孩子了。先不說張嫣年紀還小,劉盈也過不了心裡那一關。
遺憾這件事還是被呂后知道了,事已至此呂后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後宮中其他女子的孩子抱來給張嫣,對外宣稱是張嫣所生。這個孩子就是劉恭,眾所周知這個年幼的孩子也是很可憐的,母親被呂后所殺,自己不久後也死在呂后的手中。
當然張嫣的一生同樣是可憐,不久後她的舅舅也是她的丈夫逝世,她成為了太后,八年後能夠保護她的外祖母也逝世了,從這時起張嫣的心也就死了。
結語
政治鬥爭向來殘酷,很多人是為了爭權奪勢從而進行的鬥爭,成王敗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讓人心痛的是在政治鬥爭中還會卷進很多像張嫣這樣政治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