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本結婚人數降至47.5萬人,為戰後最低水平,相比2022年下降了6%。
而離婚數量卻上升到18.4萬起,比2022年增加了近5000起。
日本的婚戀市場正面臨巨變?
越來越多的男性選擇「躺平」,放棄結婚與戀愛,回歸個人自由的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女性的「完美伴侶」標準讓男性愈發望而卻步。
性別對立愈演愈烈,日本社會的這場「性別戰爭」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不可忽視的深層次原因?
泡沫經濟時期的婚戀市場
1980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黃金時期,經濟快速增長,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整體繁榮。
尤其在婚戀市場上,女性的擇偶標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形成了「戀愛資本主義」的文化。
具體來說,「三高」標準——高收入、高學歷、高身材——成為了當時婚戀市場的主流要求。
女性在選擇伴侶時,往往希望男性能夠具備這些條件,甚至成為了衡量一個男性是否值得結婚的主要標準。
這不僅僅體現在個體擇偶中,也反映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例如,廣告、媒體甚至電視劇中,都在不斷傳達這種高標準的伴侶形象。
例如,《東京愛情故事》這部電視劇在1991年首播,其描繪的男性形象和婚戀標準幾乎成了那一代女性的理想化對象。
電視劇中的男主角不僅擁有良好的職業和社會地位,而且還兼具智慧與魅力,這種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深深植入了觀眾心中,成為了很多女性的婚戀標準。
伴隨著女性擇偶標準的提高,男性的婚戀壓力也逐漸增大。
經濟泡沫時期的日本,男性需要在職場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滿足女性對經濟和社會地位的高要求。
特別是在日本的傳統社會結構中,男性不僅要在工作上拼搏,還要承擔起家庭的經濟重擔。
因此,男性在面對女性的高標準要求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社會對男性的期望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家庭中男性需要擔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
比如,很多男性不僅需要為自己的職業打拚,還需要為未來的婚姻提供經濟保障。
與此同時,伴隨社會文化的變化,女性逐漸開始重視經濟獨立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使得婚姻不再是女性的唯一選擇。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部分男性逐漸對婚戀產生了抗拒心理。
在面對女性的高標準和社會對他們的多重期待時,許多男性選擇放慢步伐,甚至不再積极參与婚戀市場。
女權運動的演變與極端化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日本,女性開始要求在工作、家庭和社會中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機會。
最初,女權運動的目標是爭取在教育、就業和社會事務中的平等權利,這為女性爭取到了更多參與社會事務的機會。
然而,這一初衷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生了變化,部分極端女權主義者將關注的焦點從「平等權利」轉向了男性角色的批判,提出了更多性別對立的言論。
她們認為男性的主導地位是導致性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男性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女性的壓迫。
這種極端觀點在媒體、職場甚至家庭層面都有所體現。
日本社會的一部分女性開始公開對男性表達不滿,要求男性對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承擔責任,甚至提倡「男性天生壓迫女性」的觀點。
尤其是2014年日本政壇發生的一起嘲諷女議員案例。
在當時舉行的東京都議會全體會議上,自民黨議員鈴木章浩公然對一名反對黨女議員鹽村叫囂「趕緊結婚去吧」、「你生不出孩子嗎」。
此番言論引發眾怒。
最終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出面,通過她所在的反對黨大家黨黨首淺尾慶一郎轉達歉意。
同時當事人鈴木於2014年6月23日為自己的言行道歉,並宣布退出自民黨。
第二天(24日),安倍晉三召開內閣會議,重磅推出「女性經濟學」。
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在2020年以前,把女性在企業管理層所佔比例由2013年的7.5%提升至30%;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公開女性高管比例;在2017年之前,新增40萬個負責照看孩子的處所,新增可照看1萬名學齡兒童的課後託管項目,以保障女性全天候投入工作。
安倍同時承諾,將考慮改革現行稅收和養老金制度,使全天候工作女性的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
相關數據顯示,如果日本女性走向社會,將帶動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近13%。
不少日本專家認為,女性勞動力增加將成為改變日本勞動力短缺現狀的關鍵。
女性走入社會不僅會增加日本勞動力的數量,還將提高日本企業的運營質量,從而幫助經濟復甦。
但也正因此,男性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在職場上,男性害怕因為一個不當的舉動被貼上性別歧視的標籤。
這種社會文化的改變迫使男性在公共空間、職場和家庭中開始迴避女性的交往,甚至在戀愛和婚姻關係中選擇「躺平」。
這種心理的根源不僅在於男性對女權運動極端化的恐懼,也在於他們對婚姻責任的逃避和對家庭經濟負擔的焦慮。
在性別對立愈發尖銳的同時,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對日本天皇繼承製提出的要求成為了又一深刻的象徵。
聯合國在2024年10月敦促日本修改《皇室典範》,支持女性有權繼承皇位,認為現行制度與《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相悖。
然而,日本政府對此表示強烈抗議,認為天皇繼承製是日本文化和歷史的一部分,不應受到外部干預。
這一事件揭示了日本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與女權運動之間的激烈碰撞。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雖然女性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進步。
但皇位繼承製度仍然嚴格限制了女性的繼承權,體現了日本社會在性別平等方面的矛盾。
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女權訴求之間的衝突,反映了日本社會中深層次的性別對立問題,也加劇了男性群體對於婚戀和社會責任的逃避。
「躺平」現象的崛起與婚戀市場的衰退
隨著社會對男性的期望愈發嚴苛,尤其是女性在婚戀市場上的高要求和社會對男性經濟能力的高標準,許多男性選擇了「躺平」。
在日本,男性「躺平」現象開始蔓延,特別是在30歲以下的年輕男性群體中,這一現象愈加明顯。
根據日本政府發布的數據,2023年日本的出生率再次創下新低,僅為1.20,結婚人數首次跌破50萬對,顯示出婚戀市場的疲軟。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男性選擇不結婚、不戀愛,他們迴避婚姻帶來的責任與壓力,選擇享受個人自由。
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男性對婚姻和家庭責任的逃避,也反映了他們對當前婚戀市場和社會環境的失望與不滿。
日本的婚戀市場變化背後,經濟因素是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經濟泡沫破裂,日本的經濟長期低迷,許多年輕男性面臨著較為沉重的就業壓力和生活成本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結婚和生育對於許多男性來說顯得更加沉重,他們往往認為結婚不僅是一項經濟負擔,而且伴隨的是巨大的社會期望。
數據顯示,年輕男性的收入增長在過去二十年中幾乎停滯不前,而與此相比,女性的收入增長和社會地位提升逐步縮小了性別之間的差距。
與此同時,性別對立的加劇,已經使得日本的婚戀市場變得更加疲軟,許多男性認為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滿足社會和女性的過高期望。
男性在職場上的壓力加大、在家庭中的責任加重,加之女性婚戀標準的提高,導致了大量男性對婚戀的逃避。
另一方面,女性在婚戀中的高要求不斷提升,尤其是「完美伴侶」標準讓男性逐漸感到無法承受。
這種狀況不僅加劇了性別對立,也使得婚戀市場的需求日漸萎縮,結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正是這一變化的直接體現。
結語
日本社會中的性別對立問題,源於社會文化、經濟壓力和婚戀市場的不斷變化。
男性的「躺平」現象不僅是對女權運動激進化的反應,也是在面對過高婚戀要求和社會壓力時的一種無聲抗議。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動性別平等、改進婚戀文化,減輕經濟和社會壓力,以促使社會整體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人民網《安倍重磅推出「女性經濟學」》
京報網《聯合國審查日本天皇繼承製,敦促日方要男女平等》
上觀新聞《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子,日本生育率再創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