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許昌市委書記史根治的升遷之路談官員修養!

2025年01月16日12:32:03 歷史 1439

從許昌市委書記史根治的升遷之路談官員修養!

據說史根治是2025年全國第一個在任上被查處的省轄市市委書記,回看史根治的升遷之路,感慨不已。

毫無疑問,史根治是一名優秀的領導幹部。史根治從一名普通的科員干起,從基層一步一步的提拔重用,最後成為一名正廳級的一把手領導幹部,已經是人中龍鳳了。要知道全國有293個地級市,也就是說這樣的職位只有293個。

史根治20歲副科,22歲正科,24歲副處,34歲正處,41歲副廳,54歲正廳,這樣的速度在中國的官場寥寥無幾。

從許昌市委書記史根治的升遷之路談官員修養! - 天天要聞

可能有的讀者沒有概念,我給介紹幾個縣城的基層幹部實例:

1、張某,1968年生,大專畢業,1992年參加工作,在鄉鎮任過點長,土地所長等職務,2018年提拔為副科級非領導職務但作為領導參與分工,這一年他50歲,2022年他54歲,退居二線。

2、王某,1972年生,,中專畢業,1992年參加工作,在鄉鎮擔任辦公室主任,團委書記職務,2025年通過縣裡公開考試成為副科實職務幹部,歷任鄉黨委委員,副鄉長,紀委書記,副書記,然後就一直得不到提拔,回城擔任某局副局長,一直到2024年退居二線。

3、徐某,1966年生,高中畢業,在職大專,1988年參加工作,1998年提拔為副科,2002年正科,2005年任某鄉黨委書記,一直在黨委書記任上幹了13年,2018年53歲的時候提拔為縣政協副主席,2024年退二線。

以上基層幹部的人生軌跡是真實的,也是絕大多數的幹部履歷實際情況。這些情況在縣城來說很普遍,但在這些幹部本人來說,已經很知足,很滿意,甚至很讓人羨慕了。因為還有許多基層公務員,終其一生都是一般幹部,後來實施了職級晉陞才有了提升待遇的機會。

其中,第三個徐某,在基層公務員的升遷之路中是極其少數的情況,一般十個鄉鎮黨委書記可能有一個提拔黨委政府序列副處,一個提拔政協人大序列副處,而成為鄉黨委書記的概率一般二十個副科可能有一個。

從許昌市委書記史根治的升遷之路談官員修養! - 天天要聞

這種基層的艱難的之路,如果讓史根治們看到,會不屑一顧,因為他們覺得他自己是工作能力強,個人素質高,所以提拔重要快。他們 忘記了,或根本不知道對組織的感恩,所以越走越遠,最後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墜落深淵。

難道我剛才列舉的幾個幹部不優秀嗎?他們在基層歷練很多年,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有堅定的黨性原則,靈活的工作方法,鄉村氣息的領導藝術,他們優秀的很,只是沒有提拔重用的機會而已。

而史根治從副科到正科只用了2年,正科到副處只用了4年,一般人,相當多的幹部,幾乎95%以上的幹部的人生都到此為止了,而他卻一路狂奔,竟然能夠升到地市級一把手的正廳級的職務,與中管幹部只有一步之遙,卻不知道加強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家屬,以實際行動,來感恩組織,感恩社會,感恩人民?

目前,官方還沒有通報他的貪腐細節。但是我們從放棄自己的紀律意識,放棄思想修養,辜負黨組織的提拔和培養這個角度來說,是另一種性質的貪念。

我們的領導幹部要以此為鑒,一個人如果能有幸成為一名縣級領導幹部,已經很是難得,要懂得感恩,要懂得以良好的人品,官品,踏踏實實的工作實績,扎紮實實的工作作風,堂堂正正的個人品行,平平常常的做人心態,為駐地人民謀福利,為黨的事業增輝煌。

切不可沽名釣譽,貪慾無邊,與人攀比,為己謀利,獅子張口,慾壑難填,到頭來誤國誤民,害人害己,身敗名裂,萬事成空。


從許昌市委書記史根治的升遷之路談官員修養!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 天天要聞

十日談 | 艾夫曼:上海讓我想起聖彼得堡

艾夫曼芭蕾舞團在東方藝術中心演出過五次,我也來過一次,感受過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1977年,我建立了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很多人說這是一種「心理學芭蕾舞」。我不是一個很有空閑時間的人,前四次其實我也受到了非常熱烈的邀請,但沒有時間來。第五次我終於空出時間來到上海,因為我知道上海群眾中有許多對我和我的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 天天要聞

以色列學者發出警示:下一個屠殺猶太人的,極有可能是美國

前言說到猶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暴行,以及現在正在中東到處點燃戰火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學者在電視訪談中,談起了猶太人被屠殺一事。只不過他所說的並非是二戰時期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是
史記.丁繼超傳 - 天天要聞

史記.丁繼超傳

《史記.丁繼超傳》文/捲風丁繼超生前戎裝照丁公繼超,字冠群,生於民國十六年,山東嶧縣六區丁庄村人,乃運河支隊之英勇戰士也。少時家貧,祖父丁文庭父親丁廣友皆目不識丁,生計維艱。年六歲,常隨祖母母親放牛割草拾柴,時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