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9月安慶陷落,1862年5月湘軍抵達雨花台,開始圍攻南京。從安慶陷落到南京被包圍,也不過是7個月時間。如果把湘軍休整時間去掉,曾國荃從安慶殺到南京,才用2個月,3月出兵,5月在雨花台紮營。
湘軍進展速度快,原因何在?李秀成、陳玉成關係惡化,影響了整個局勢。陳玉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國頂樑柱,支撐洪氏江山,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英王與忠王的關係,一言難盡。
1860年5月,江南大營被摧毀,陳玉成、李秀成就因東征江浙產生矛盾。李秀成把江浙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認為陳玉成不應該插手,他管好長江上游即可。
為了爭奪蘇州、常州、常熟,英王、忠王的部下相互挑釁對方,直言對方是「野長毛」。兩大軍頭鬧矛盾,胡林翼、曾國藩軍團已經東征,殺到安慶,上游局勢急劇惡化。
安慶,陳玉成大本營,他不得不去救援,但力不從心。3個月前的太湖之戰,陳玉成對決湘軍全明星陣容,損失慘重,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英王無法解除安慶之圍,他必須得到李秀成協助。
為了爭取李秀成,陳玉成做出讓步,除了在丹陽留下部隊,其餘地方都讓給李秀成。再則,洪仁玕出面調停,給陳玉成、李秀成做工作,讓他們以大局為重,不要鬥氣,李秀成也願意讓一步。
1860年10月,太平天國制定西征武昌計劃,攻打湘軍大本營,迫使胡林翼、曾國藩回援,從而解除安慶之圍。李秀成,對西征並不積極,他不認為這計劃能成功,故而拖延出兵,坑了陳玉成。
李秀成留下精兵坐鎮江浙,帶著一幫二流部隊西征,一邊招募兵馬一邊前進,比陳玉成遲到了2個多月。陳玉成等不及,只好自己返回安慶,在集賢關與湘軍展開決戰。
客觀看待,陳玉成在安慶之戰表現很不錯,陳玉成多次外線機動,已經成功把多隆阿、鮑超、李續宜的精兵悍將調走,只有曾國荃的「吉字營」還留在安慶城下。
摧毀「吉字營」,就能打通安慶內外聯繫,湘軍圍城不攻自破。但是,陳玉成多次機動的結果,是自己的兵馬損失慘重,已經沒了一支突擊力量。
李秀成,此前招募江西、湖北起義軍,以及得到從廣西脫離石達開北上的20萬大軍,已經有了40多萬人馬,聲勢浩大。
40萬大軍,除開一堆新兵,精銳也有五六萬,足以扭轉局勢。如果李秀成願意來安慶戰鬥,與陳玉成、楊輔清一起猛攻「吉字營」,曾國荃也招架不住。
或者,李秀成對英法列強不抱有幻想,直接出兵第二次東征江浙,奪取江南財稅重地,也足以扭轉戰局。拿下江南,清朝沒了財稅,勢必要把湘軍調來,否則燕京就揭不開鍋了。
李秀成在幹嘛呢?既沒有救援安慶,也不去東征江浙,而是在「等」,坐觀局勢發展而無動於衷。如此,陳玉成除了損失大批精兵悍將,啥也得不到,安慶被湘軍攻克,城內16000餘人被屠殺,曾國藩下令劫掠3天,天怒人怨。
安慶之戰,曾國荃也損失很大,湘軍疲憊不堪。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中描繪了安慶最後階段的戰鬥,湘軍能擋住太平軍,完全是憑藉水師以及火器優勢,但依然死傷慘重。
更糟糕的是,湘軍「圍點打援」,多隆阿承擔任務最重,卻沒得到應有賞賜,反而是曾國荃奪取首功,多隆阿極為不滿。胡林翼死後,多隆阿對湘軍寒了心,拒絕協助曾氏兄弟,不願意為他們做嫁衣。
曾國荃回家休整,湘軍休養生息,多隆阿則獨自去皖北,攻打廬州。陳玉成在廬州,與多隆阿打得有來有回,如果不是清朝增兵,單憑多隆阿也拿不下廬州。
安慶丟失,陳玉成到廬州坐鎮,而不是沿著長江防禦,阻止湘軍攻打南京,這是內鬥使然。洪秀全不顧實際,非要治罪陳玉成,英王豈敢回來?再則,長江下游不是陳玉成的地盤,他沒有話語權。
李秀成就有意思了。上游局勢危機重重,他不聞不問。陳玉成受困廬州,他拒絕去救援;安慶到南京的防線,兵力不足,李秀成也不去管。此時,與列強約定一年休戰的時間結束,李秀成第二次東征江浙,打造屬於自己的王國。
諸侯王各自為戰,代價很大。陳玉成兵敗廬州,前往壽州找苗沛霖,結果被誘捕送給勝保。陳玉成拒絕投降,被凌遲處死,年僅26歲月。陳玉成死後,湘軍就沒了東征後顧之憂,曾國荃迎來千載良機。
安慶之戰,英王所部元氣大傷,陳玉成無法沿著長江布防,李秀成雖說手握40萬大軍,卻專註於江浙。如此,安慶到南京的這一段江防,幾乎沒啥像樣的太平軍防守。
曾國荃休整6個月,湘軍吃飽喝足,又擴充數萬兵馬,實力更加強悍。1862年3月曾國荃東征南京,5月抵達雨花台。與此同時,李鴻章淮軍攻打上海、江蘇,左宗棠楚軍攻打浙江,清軍三面夾擊,太平天國滅亡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