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十月十五,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在民間人們相當的重視,而且它有4大特點,分別指的是什麼呢?老傳統別丟了,日子越過越順溜。
在古人眼中,每個日子都有其特殊的含義,甚至每個日子,也都分為吉凶,這個從古人的擇日觀當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像建除十二神的說法,就是最好的證明,十二位神祇,輪流值班,負責人間禍福。
當然有些日子的特殊性,還和這個日子發生的事件有關,就比如十月十五,它事實上是一個傳統節日,那麼在這天具體有些啥講究呢?又有什麼特點?
特點一:十月十五是下元節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被稱之為下元節,它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也被稱之為「下元日」、「下元」。其來歷和道教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道教當中有三元,對應著三官,分別是地官、天官、還有說水官,這三官掌管的事情也不一樣,天官是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他們的誕辰之日,就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所以這三天又分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道教當中的官,是官員,或者是人物,其實不然,它是類似「宇宙的構成元素」,道教當中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
在這天習俗較多,會舉行祭祀的儀式,同時還是祭祀祖先,並且還有吃紅的一個習俗,目的就是希望接下來,無災無禍,沒有煩惱。
特點二:十月十五是月亮節
在一年當中,總共有5個月亮節,分別是正月十五、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而十月十五,它是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月亮節。
月圓的時候,它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人們在這天會舉行重大的祭祖活動。和清明節以家族為單位不同,十月十五,則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祀。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然後對其祭祀,從而歡度一年當中,最後的一個節日。
特點三:十月十五是大禹的誕辰
都說十月十五是一個以民族為單位的祭祀日子,那麼在這天,必然就會讓人想起一個人物,那就是大禹,據傳這天是他的誕辰之日,而華夏民族自然要祭祀於他。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啟開端,祭會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啟首創的祭禹祀典,是中華民族國家祭典的雛形。而這一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從小就一直被教育,而且經常會提到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吃苦耐勞、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這天自然也要祭祀於他。
特點四:十月十五是望日
農曆的十月十五,在古人眼中,這天還是十月望日,我國古代把農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
老話說:「望日莫出門,端陽躲一辰」,意思就是遇到望日的時候,不要輕易離開家,因為太陽對地球和月亮之間都有引力,從而導致了月亮軌跡的偏移,這個時間是強引力時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今日是農曆的十月十五,民間講究還是比較多的,在這樣的日子當中,我們要尊重老傳統,並且了解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這樣也會讓我們的日子過的越來越順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