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對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

2024年10月30日04:33:05 歷史 1309

胡適:對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 - 天天要聞


1948年4月初的一天晚上,胡適在閑聊中對青年學者夏鼐說:「史學的工作,一部分是繡花針的校勘考據,一部分是大刀闊斧的通史。雖然現今的史學成績尚不夠作一成熟的中國通史,但是可以有一種看法仍可成立。」


胡適終生沒有寫過中國通史,一是他主要的學術工作都花在校勘考據之上,二是他認為寫通史的時機還不成熟。民國年間的中國通史都是其他學者寫的,如錢穆的《國史大綱》和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


胡適晚年的弟子唐德剛在回憶錄中談到,民國時期「胡適的正當工作,應該是在新興底社會科學的光芒照耀之下,把三千年中國的歷史經驗作一總結,從而抽出一條新的東方法則來,以成一家之言。然後有系統地引導我們底古老社會走向現代化的將來。」


可唐德剛也指出,胡適並沒有這方面的理論訓練和知識儲備:「……胡適之先生對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雖然生死以之,他卻始終沒有搞出一套完整的理論來。不是他無此才華,而是他在社會科學上無此功力!」唐氏這段議論並非苛評,在1960年同何炳棣的談話中,胡適也坦承他不懂社會科學,這應該是他未寫出通史的第三個原因。


不過,1932年冬,胡適曾在武漢大學演講,概要地介紹了他理解的中國史綱。演講稿後以《對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為題,收入《胡適全集》。他在演講中用戲劇手法簡述中國史,他的史觀有些自由主義色彩,更多體現了科學主義的視角。例如,胡適稱佛教是個魔王,是精神鴉片,將中國文明野蠻化。如果他有機會寫出一部通史,其極簡版應該就是本文的樣子。

對中國歷史的一個看法

文:胡適


歷史可有種種的看法,有唯心的,唯物的,唯人的,唯英雄的,……各種看法。我現在對於中國歷史的看法,是從文學方法的,文學的名詞方面的,是要把它當作英雄傳,英雄詩,英雄歌,一幕英雄劇,而且是一幕英雄悲劇來看。


民族主義是愛國的思想,英國有名的先哲曾說過:「一個國家要覺得它可愛時,是要看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是否有可愛之點」。中國立國五千年,時時有酉北的蠻族——匈奴鮮卑……不斷的侵入,可說是無時能夠自主的。


鴉片戰爭又經過百年,而更有最近空前的危急,在此不斷的不光榮的失敗歷史中,有無光榮之點。它的失敗是否可以原諒。在此失敗當中,是否可得一教訓。


這一出五千年的英雄悲劇,我們看見我們的老祖宗繼續和環境奮鬥,經過了種種失敗與成功。在此連台戲中,有時叫我們高興,有時叫我們著急,有時叫我們傷心嘆氣,有時叫我們掉淚悲泣,有時又叫我們看見一線光明,一線希望,一點安慰,有時又失敗了,有時又小成功了,有時竟大失敗了。


這戲中的主人翁,是一位老英雄——中華一一他的一生是長期的奮鬥,吃盡了種種辛苦,經了種種磨難。好像姜子牙的三十六路伐西歧,剛剛平了一路,又來了一路。又好像唐三藏上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大難,剛脫離了一難,又遭一難似的。這樣繼續不斷奮鬥,所以是一篇英雄劇,磨難太多,失敗太慘,所以是一篇悲劇。


本來在中國的文字中——戲劇中、小說中,悲劇作品很少,即如紅樓夢一書,原是一個悲劇,而好事者偏要作些圓夢、續夢、復夢等出來。硬要將林黛玉從棺材裡拿起來和賈寶玉團圓,而認為以前的不滿意,這真不知何故。或者他們覺得人類生活本來是悲劇的,歷史是悲劇的,因此卻在理想的文學中,故意來作一段團圓的喜劇。


在這老英雄悲劇中,我們把他分作幾個劇目。先說到劇中的主人,主人是姓中名華一老中華,已如上述。舞台是「中國」,是一座破碎的舞台,一一窮中國。


老天給我們祖宗的,實在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一塊很窮的地方。金銀礦是沒有的,除東北黑龍江和西南的雲貴一部分外,都是要用絲茶到外國去換的。煤鐵古代是不需要的。土地雖稱廣闊,然可耕之地不過百分之二十,而絲毫無用的地卻有三分之一。所以我們的祖宗生下來,就是在困難中。


這劇的開始,要算商周,以前的不講。據安陽發掘出來的成績,商代民族活動區域,只有河南、山東、安徽的北部,河北、山西南部的一塊,也許到遼寧一部。


他們在此建設文化時,北狄南蠻不斷的混入,民族成了複雜的民族。在此環境之下,他們居然能唱一出大戲,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我們現在撇開了「跳加官」一類開台戲,專看後面的幾幕大戲。


第一幕 老英雄建立大帝國

第二幕 老英雄受困兩魔王

第三幕 老英雄死裡逃生

第四幕 老英雄裹創奮鬥

第五幕 老英雄病中困鬥


▍第一幕 老英雄建立大帝國

中國有歷史的時期自商周始,馳域限於魯豫,已如上述。在商代社會中迷信很發達,什麼事情都問鬼,都要卜,如打獵戰爭祭祀出門……事無大小,都要把龜甲或牛骨燒灰,看他的灰文以定吉凶。


在此結果,而發明了龜甲牛骨原始象形的文字。這文字是很笨的圖畫,全不能表達抽象的意思,只能勉強記幾個物事名詞而已。在這正在建設文化的時候,西方的蠻族——周,侵犯過來了。


他具強悍的天性,有農業的發明,不久把那很愛喝酒的、敬鬼的、文化較高的殷民族征服了。這一來,上面的——政治方面是屬於周民族,下面的就是屬於殷民族,二民族不斷的奮鬥,在上面的周民族很難征服下面的殷民族。


孔子雖是殷人(魯國),至此很想建設一個現代文化,故曰「吾從周」。而周時也有人見到兩文化接觸,致有民族之衝突,所以東方(淮水流域)派了周公去治理,南方(漢水流域)派了召公去治理。


封建的基礎,即於此時建設。但是北狄南蠻在此政治之下經過了長期的鬥爭,才將他們無數的小國家征服,把他們的文化同化,以後才成七個大國家,不久遂成一個大帝國。


至於文字方面,也是從龜甲上的,牛骨上的,不達意的文字,經過充分的奮鬥,而變為後代的文字,文學方面、哲學方面,歷史方面,都得著可以達意的記載,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周朝的時候,許多南蠻要想侵到北方來。北邊的犬戎也要便到南部去,醞釀幾百年,犬戎居然佔據了周地。再經幾百年,南方也成了舞台的部分。


此時的建設期中,產生了一個「儒」的階級。儒本是亡國的俘虜——遺老,他本是貴族階級,是文化的保存者,亡國以後,他只得和人家打打官司,寫寫字,看看地,記記賬,靠這類小本領混碗飯吃而已(根據荀子的非十二子篇)。


這班人—一「儒」一出來,世界為之大變,因為他們是不抵抗者、是儒夫。我們從字義看,凡是和儒字同旁的字眼,都是弱的意思。如需字加車旁是軟弱的轜字,加心旁是懦字,加子旁是孺字,是小孩子。


他們是唱文戲的,但是力量很大,因為他們是文化傳播者,是思想界。老子後世稱他為道家,但他正是「儒」的階級中之代表,他的哲學是儒的哲學,他的書中常把水打譬喻,因為水是最柔弱的,最不抵抗的,這就是儒的本身。


他們一出,凡是唱武戲的,至此跟著唱起文戲來了,幸而在此當中,出來一個新派,這就是孔子。他的確不能謂之儒者,就是儒者也是「外江」派,他的主張是「殺身成仁」。


他說:「志士成仁,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這完全和老子相反,老子是信天的,主自然的,而新派孔子,是講要作人的,且要智仁勇三者都發達,他是奮鬥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他的精神。


新派唱的雖也是文戲,但他們以「有教無類」打破一切階級。所以後來產生孟子、荀子、弟子李斯韓非,韓非雖然在政治上失敗,而李斯卻成了大功,造成了一個大帝國。


(第一幕完)


▍第二幕 老英雄受困兩魔王

不久漢朝興起來了,一班殺豬的,屠狗的,當衙役的……起來建設了一個四百年的帝國。他們可說得上是有為者,如果沒有他們的奮鬥,則決不會有這四百年的帝國。但是基礎究未穩固,而兩個魔王就告來臨!

第一個魔王——野蠻民族侵入,在漢朝崩潰的時候,夷狄——羌、匈奴、鮮卑都起來,將中國北部完全佔領,造成江左偏安之局。

第二個魔王——印度文化輸入,前一個魔王來臨,使我們的生活野蠻化,後一個魔王來臨,就是使我們宗教非人化。這印度文化侵略過來,在北面是自中央亞細亞而進,在南方是由海道而入,兩路夾攻,整個的將中國文化征服。


原來中國儒家的學說是要宗親——「孝」,要不虧其體,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將個人看得很重,而印度文化一來呢?他是「一切皆空」,根本不要作人,要作和尚,作羅漢——要「跳出三界」,將身體作犧牲!如燒手,燒臂、燒全身——人蠟燭,以獻貢於樂王師。


這風氣當時轟動了全國,自王公以至於庶人,同時迎佛骨——假造的骨頭,也照樣的轟動。這簡直是將中國的文化完全野蠻化!非人化!


(第二幕完)


▍第三幕 老英雄死裡逃生

這三百年中——隋、唐時代是很艱難的奮鬥,先把北方的野蠻民族來同化他,恢復了人的生活。在思想方面,將從前的知識,解放出來。在文化方面,充滿了人間的樂趣,人的可愛,肉的可愛,極主張享樂主義。這於杜甫白居易的詩中都可以看得出。故這次的文化可說是人的文化。


再在宗教方面,發生了革命,出來了一個「禪」!禪就是站在佛的立場上以打倒佛的,主張無法無佛,「佛法在我」,而打倒一切的宗教障,儀式障、文字障。這都成功了,所以建設第二次帝國,建設人的文化和宗教革命,是老英雄死裡逃生中三件大事實。


(第三幕完)



▍第四幕 老英雄裹創奮鬥

老英雄正在建設第三次文化的時候,北方的契丹、女真、金、元繼續的侵過來了。這時老英雄已經是受了傷,——精神上受了傷(可說是中了精神上的鴉片毒,因為印度有兩種鴉片輸到中國,一是精神上的鴉片煙——佛,一是真鴉片),受了千年的佛化,所以此時是裹創奮鬥。


然而竟也建立第三次大帝國——宋帝國,全國雖是已告統一,但身體究未復元,而仍然繼續人的文化,推翻非人的文化(這段歷史自漢至明,中國和歐洲人相同,宗教革命也是一樣)。


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王荊公的變法,正與前「任重而道遠」的學說相符合。在唐代以前,北魏曾經辟過佛,反對過外國的文化,禁止胡服胡語即其例,但未見成功。而在唐代闢佛的,如韓愈,他曾說過:「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三個大標語。這風氣雖也行過幾十年,但不久又恢復原狀。


然在這一次,卻用了一種軟功夫來抵制這非人的文化,本來是要以「人的政治」,「人的法律」,「人的財政」來抗住它的,但還怕藥性過猛,病人受納不起。所以司馬光二程等,主張無為,創設「新的哲學」,「新的人生觀」。


在破書堆中找到一本一千七百幾十個字的《大學》來打倒十二部《大佛經》,將此書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來創造新的人的教育,新的哲學,新的人生觀。這實在是老英雄裹創奮鬥中的一個壯舉。但到了蒙古一興起,老英雄已精疲力竭,實在不能抵抗了!


(第四幕完)


▍第五幕 老英雄病中困鬥

這位老英雄到明朝已經是由受創而得病了,他的病狀呢?一是纏足,我們曉得在唐朝被稱的小腳是六寸,到這時是三寸了,實在是可驚人!二是八股文章,三是鴉片由印度輸入,這三種東西,使老英雄內外都得病症。


再有一宗,就是從前王荊公的秘訣已被人拋棄了。本來他的秘訣一是「有為」,一是「向外」,但一班的習靜者,他們要將喜怒哀樂等於靜坐中思之。結果是無為,是無生氣,而不能不使這老英雄在病中困鬥。


清代的天下居然有二百餘年,這實是程朱學說——君臣觀念所致。因為此時的民族觀念抵不住君臣的名分觀念。不過老英雄在此當中,而仍有其成績在。


就是東北和西南的開闢,推廣他的老文化,湖南在幾十年前,在政治上佔有極大勢力,廣東、廣西於此時有學術上的大貢獻,這都是老英雄在病中的功績。


他雖然在政治上失去地位,然而在學術上卻發生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科學的精神,而成就了一種所謂的「漢學」。這種新的學術,是不主靜而主動的,它的哲學是排除思想而求考據。


考據一學發生,《金石》、《歷史》、《音韻》,各方面都發達。顧亭林以一百六十二個證據,來證明「服」字讀「備」字音,這實在具有科學之精神,不過在建設這「人的學術」當中,老英雄已經是老了,病了!



▍尾聲


這老英雄的悲劇,一直到現在,仍是在奮鬥中。他是從奮鬥中滾爬出來,建設了人的文化,同化了許多蠻族,平了許多外患,同化了非人的文化。從一千餘年奮鬥到如今,實在是不易呀!這種的失敗,可說是光榮的失敗!


在歐洲曾經和我們一樣,歐洲過去的光榮,我們都具備著,但是歐洲畢竟是成功。這種原因,我認為我們是比他少了兩樣東西,就是少了一個大的和附帶一個小的,大的是科學,小的是工業。


我們素來是缺乏科學,文治教育看得太重。我們現在把孔子和其同時的亞里士多得、柏拉圖來比一比,柏拉圖是懂得數學的,「不懂數學的不要到他門下來」,亞里士多得同時是研究植物的。


孔子較之,卻未必然吧?與孟子同時的歐幾里得,他的幾何至今沿用,孟子未嘗能如此吧?在清代講漢學的時候,雖說是有科學的精神,卻非加利略用望遠鏡看天文,用顯微鏡看微菌,以及牛頓發明地心吸力可比。所以中西的不同,不自今日始。


我們既明白了這個教訓,比歐洲所缺乏的是什麼?我們知道了,我們的努力就有了目標。我們這老英雄是奮鬥的,希望我們以後給他一種奮鬥的工具,那末,或者這出悲壯的英雄悲劇,能夠成為一純粹的英雄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著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